【好足人生】跗骨竇症候群:雲深不知處的「腳踝疼痛」 | 腳踝外側下方痛

基本上,造成腳踝前外側疼痛,有很多可能性,像是: ... 症候群疼痛的位置再更下面一點,但是,又比腳掌骨關節韌帶損傷的疼痛位置上面一點。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醫療其他疾病【好足人生】跗骨竇症候群:雲深不知處的「腳踝疼痛」收藏瀏覽數67,8942009/12/01·作者/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朱家宏·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關於本專欄】不喜歡和人競爭,喜歡做別人不要做的事情,於是在生命中,挑一條沒有人要走的道路,深入專研、發展。

一個累的要死,但又不甘寂寞的醫師,朱家宏的網路專欄,分享專攻足踝醫學的生活點滴。

聽說:愛斯基摩人有一百個關於「雪」的名詞,你能想像得到嗎?當然沒辦法,因為在多數人的認知裡只有「冰」、「雪」、「霜」三個字;但是,如果將愛斯基摩人一百個有關雪的「名詞」先告訴你,或許你也能漸漸感受到他們冷文化中更細膩的層次;同樣地,我認為:病名也是一樣。

特別是腳踝扭傷後延伸的疼痛,有很多細微不同,甚至無法透過X光診斷出來,就像跗骨竇一樣,它位在腳的最深處,其原理也不容易瞭解,但是,你至少要先知道這個名詞,才有可能找出正確診斷…否則就只能做個不明究理的「腳痛流浪病人」!當腳踝扭傷時…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腳踝扭傷的經驗,腳踝扭傷時,如果產生血腫、韌帶破裂,甚至骨折等問題,一定都會緊急處理;問題就常在於扭傷當下,腳踝並未產生急性症狀,所以我們也就不那麼在意,或許推一推、或許休息一下、或許…,總之,只要腳不痛就好了!廣告要命的是:當下雖然不痛了,看似OK,事後卻老是動不動就會有腳踝前外側疼痛的現象,變成一種慢性問題。

基本上,造成腳踝前外側疼痛,有很多可能性,像是:1.前距腓韌帶受損:造成踝外側不穩定而產生疼痛,這是最常見的現象;2.腓骨距骨擠壓症候群:腓骨、距骨間長東西,擠壓在裡面造成疼痛;3.前距腓側這一帶受損:由於損傷造成外側踝關節不穩定,疼痛點也會在這一帶;4.跗骨竇症候群;5.腫瘤。

 這看似小小方圓之地,卻潛藏了各種不同的痛源,雖然產生疼痛的位置也很類近,但是在診療上的判定若無法精準,則往往差之毫釐,卻失之千里,當然腳踝疼痛的問題也永遠不會消失、不會好。

神秘的痛點:跗骨竇腳踝痛其實有很多細微不同,無法完全透過X光診斷出來,其中,又以「跗骨竇症候群」較為神秘,許多醫師對這部分不了解,相對文獻又少,除了有經驗的醫師可以用理學檢查判斷出病因外,只能透過核磁共振掃描(MRI)才能確定地診斷出病因。

在還沒有核磁共振檢查前的年代,很多醫生甚至不認為「跗骨竇症候群」是真正的病,所以對於腳痛卻判斷不出原因的病症,就通通算在它頭上,「跗骨竇症候群」儼然成為腳痛的垃圾桶。

如今透過科技的進步,從核磁共振裡面可以看出影像學變化,也讓大家對「跗骨竇症候群」更加了解,它終於不需要再背黑鍋了!廣告究竟,「跗骨竇症候群」痛點在哪裡?大體說來,「跗骨竇症候群」的痛點比一般前距腓韌帶所造成的疼痛位置下面一點,也比擠壓症候群疼痛的位置再更下面一點,但是,又比腳掌骨關節韌帶損傷的疼痛位置上面一點。

正因為這些症狀的疼痛都在附近,彼此間差距非常的細微,所以很多人腳扭傷,說不清楚,從X光上又看不出來,一般醫生確實很難診斷出正確病因。

跗骨竇位於跟骨、距骨、立方骨跟舟狀骨四塊骨頭中間的位置,在腳踝的最深處,透過韌帶連接,其中佈滿脂肪、神經,若是因為損傷造成跗骨竇內的神經受壓迫、變形,或是裡面的韌帶(有神經)受損,造成韌帶疼痛,這就是「跗骨竇症候群」,在X光上面當然看不出個所以然,因為它是潛藏在裡面隱隱作痛。

 除了特定位置外,「跗骨竇症候群」還有個特性:若將腳底往內往外旋轉會更痛。

「跗骨竇症候群」保守與積極療法 當確定是「跗骨竇症候群」後,則可以個人情況,選擇以下幾種治療方法: *固定治療法:穿戴護具或穿能穩定距下關節這個部位的鞋子、或鞋墊,讓他不要晃動太厲害,降低對此部位的刺激;此外,吃藥或物理治療多少也有幫助。

廣告*局部注射藥物:若以上保守治療法沒有效,則可以局部注射類固醇等藥品減輕這部位發炎的情況;甚至有醫師認為,局部在這部位注射4%的酒精,將此痛點的神經燒死,以降低病人痛覺。

*進行清創手術:當以上兩個治療的方法都沒有效,也可以考慮作手術清創,開刀進去把裡面的組織全部清除,有如牙齒的根管治療一樣。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