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運動 | 登山

登山運動(Mountaineering)是以攀登至頂峰為目標的運動,廣義的登山運動不限制所登山嶽的高度、攀登的方式、使用的器材等等,而狹義的登山運動則指利用 ...登山運動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正在按序登上俄羅斯高加索山脈的登山者。

登山運動(Mountaineering)是以攀登至頂峰為目標的運動,廣義的登山運動不限制所登山嶽的高度、攀登的方式、使用的器材等等,而狹義的登山運動則指利用專門的裝備和技術攀登一定海拔範圍的山峰。

目錄1歷史1.1起源1.2發展[2]2各地登山活動2.1台灣2.2中國大陸2.2.1參與者2.2.2嚮導與教練3參考文獻4外部連結5參見歷史[編輯]起源[編輯]登山運動的起源難以考證。

人類在其生產生活活動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翻越山脈,而且在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到高處欣賞景色,開闊眼界,也成為一種令人愉悅的活動。

中國古代的「登高」傳統就可以看做是這樣的一種活動。

現代的登山運動,國際上一般認為起源於18世紀後期的歐洲。

1760年,瑞士物理學家霍勒斯-本篤·索緒爾為了研究高山植物,出重金懸賞登頂阿爾卑斯山脈最高峰勃朗峰或提供攀登路線的人,但是一直無人問津。

直到1786年,一位叫帕卡德的醫生和當地採石工人巴爾瑪一起登上了勃朗峰。

次年8月,由巴爾瑪做嚮導,霍勒斯-本篤·索緒爾親自率領一支20多人的登山隊登頂勃朗峰,證實了一年前的首攀。

這一事件被視為現代登山運動誕生的標誌,1786年也被認為是登山運動的誕生之年。

[1]發展[2][編輯]19世紀,登山運動得到迅猛發展。

特別是1854年至1865年這段時間,阿爾卑斯山地區的登山運動發展迅猛。

這期間人類登頂了阿爾卑斯山地區所有的4000米以下的高峰。

1857年在英國倫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登山組織--登山俱樂部。

1865年,一支登山隊登上了當時被認為無法登頂的馬特洪峰。

這一時期被稱為登山運動的黃金時期。

19世紀後期,冰斧等攀登工具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人們攀登的能力,擴大了攀登的時間和空間範圍。

進入20世紀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國家如德國、蘇聯等國都十分重視山地作戰技能和戰術,在戰後他們的經驗使得登山運動又產生了新的發展。

新技術的使用使得攀登8000米以上山峰成為可能。

1950年到1964年期間是登山運動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時期。

1950年6月3日,來自法國的毛里斯·赫爾佐格(MauriceHerzog)和路易斯·拉施納爾在1950年6月3日登上安納布爾納峰,人類首次登上8000米以上高峰。

這期間人類前後登頂了全部14座8000米以上高峰。

這一時期的登山運動開始向幾個方向發展:追求攀登高海拔山峰;阿爾卑斯式登山的復興和低海拔技術型山峰的攀登;商業登山的出現和嚮導行業的發展。

各地登山活動[編輯]此章節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台灣[編輯]台灣因地形特殊,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超越三千公尺山頭兩百餘座,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

北迴歸線橫貫其間,緯度低但山高,兼有亞熱帶、溫帶、寒帶生態。

生物多樣性也是全球平均百倍。

原住民居住山地,但對山頂常視為神聖領域而少進入。

日治時期,日人以玉山、雪山高度高過富士山、命名新高山、次高山。

日籍學者受源自歐洲的登記熱潮影響,以文明登頂名銜,探勘、整理台灣島上的動植物。

民間也成立社團,登山活動也拓展到民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登山活動暫時沉寂。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對登山活動並不支持。

但民間延續日治時期基礎,仍然持續高山攀登。

1946年5月4日,由日治台灣山嶽會幹事平澤龜一郎暫代主席,開會決議將相關會務委任台籍會員,平澤並轉交一支冰斧及兩條登山繩索,做為傳承象徵,移交後,會名仍稱「台灣山嶽會」。

1947年5月,台北市參議會議長周延壽及蔡禮樂、謝永河等,發起組織「台灣省山嶽會」,並接管日治時期成立,卻因戰爭而停頓的台灣山嶽會,此即「中華民國山嶽協會」前身。

1953年,救國團舉辦大專生「玉山登峰探險隊」,這可能是戰後第一次有組織的學生高山登山活動。

1969年2月15日,曾任「中國青年登山協會」總幹事的韓漪,創辦《野外》雜誌(1987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