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疼痛-榮新診所 | 比目魚肌 激痛點

中醫針灸上有個治療脚跟痛的處方,是在小腿肚下方的「豐隆穴」上扎針,這位置與「比目魚肌筋膜」上的激痛點很相近,可見得古時候國人就 ...站內文章搜尋相關網站回上一層首頁>健康專欄>醫生文章脚底疼痛執筆/主任醫師胡新實   陳太太每天早晨下床,脚跟就痛得不得了,總要走動個半小時左右,疼痛才會漸漸消除。

午睡起來,又再疼痛一次。

吃過晚飯全家一起看電視,辛苦了一天,想輕鬆一下,卻連抬個腿擺在脚凳上都不敢,因為一站起來又痛得要命。

看過醫生,醫生在脚跟上打了一針類固醇,一點用也沒有,每天照常疼痛,困擾不矣。

   脚底疼痛是個常見的問題,卻為許多醫師所忽略,病患常遊走於各門診之間,得到的答案常是「足底筋膜炎」,但有人總是治不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脚底疼痛,除外傷、炎症與骨折之外,其實大部份的原因是來自於出問題肌肉的轉移痛。

雖然都是肌肉問題,但不同部位的疼痛,其引發的肌肉卻是不同的,所以需於不同的肌肉上做適當的處理。

    脚底疼痛其實是個相當籠統的名詞,如果仔細去感覺的話,疼痛的部位是有所不同的。

常見的脚底疼痛大致可分成三部份,最常見的發生是在脚跟位置,其次常見的在前掌部份,再其次則發生在脚掌心(圖一)。

至於脚趾的疼痛並不常見,大脚趾有時會發生疼痛,其它脚趾的底部疼痛就更少見了,它不如脚趾背面較易見到疼痛。

   內、外側足弓的疼痛並非沒有,而是不多見。

為什麼這些不同部位發生疼痛的機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呢?主要是引起這些疼痛轉移的肌肉,日常生活中的活動量有所不同,其疲勞的程度亦有所不同,活動量大的肌肉自然比較容易疲勞。

這些疼痛其實絕大部份是因為肌肉疲勞後,而在包被其外的筋膜上形成激痛點,某些動作活化了這些激痛點所造成,這麼說應該比較容易了解,為什麼會發生疼痛及為什麼某些疼痛發生的機會比較高了。

    舉個例子來說明:前面所提到陳太太的遭遇,其實她並非大家常聽到的「足底筋膜炎」,如果用心檢查的話,可以在她的小腿肚上找到一處特別疼痛的點,用力壓的話十分疼痛,而且可能會引發出如起床後的脚跟痛。

為什麼這種疼痛特別發生在起床後呢?小腿的深層有條稱為「比目魚肌」的肌肉,它和另一條肌肉在脚後跟上融合成一條稱為「阿基里斯」的肌腱。

   這個名字來自於「木馬屠城記」中打敗「特洛伊」戰爭的希臘英雄,因為「阿基里斯」全身的罩門就在這條肌腱,又稱為足跟腱。

它附著在跟骨的後緣,負責提脚跟的動作,也就是當這條肌肉收縮――變短時,就能把脚跟提起來,這時候髁關節的角度就變大(大於直角,鈍角)。

   可是如果我們站立而不提脚跟時,髁關節的角度就大約是直角,髁關節的角度成直角時,「比目魚肌」當然會比髁關節成鈍角時來的長囉,這個拉長的動作就讓一段時間維持較短時的比目魚肌上的激痛點「活化」,而疼痛就轉移到脚跟,走個十幾二十分鐘後,「比目魚肌」被拉長放鬆了,就不痛了。

這就是有人早上起床脚跟痛,他可能會顛著脚跟走路,因為這樣髁關節可以維持鈍角而比較舒服,但只要他放下脚跟就開始痛,這也就是陳太太午睡起床及抬脚看電視之後,脚跟會痛的原因了。

    至於「足底筋膜」,它是被在另一條肌肉――蹠方肌上的筋膜,正如其名的位於足底的深層,維持著脚掌的弧度。

過度使用自然容易引起肌肉疲勞,當然也就會產生疼痛,而這種疼痛也是發生在脚跟上,只是這種疼痛並非發生在早上起床後。

而是下床後並不痛,爾後愈走愈痛。

當然,如果兩個問題都有,那就整天痛了。

    雖然「比目魚肌筋膜」與「蹠方肌筋膜」所引起的疼痛都發生在脚跟上,但是治療的方法却完全不同。

中醫針灸上有個治療脚跟痛的處方,是在小腿肚下方的「豐隆穴」上扎針,這位置與「比目魚肌筋膜」上的激痛點很相近,可見得古時候國人就知道,脚跟痛可能與小腿有關係的。

   「足底筋膜」的激痛點則是在足跟骨的前面,由脚底看,大約是在脚跟與地面接觸的厚皮與脚掌心後緣的連結處。

同樣的脚跟痛,也同樣以注射激痛點做為治療方法,兩者之間的治療部位卻有很大差異,若診斷錯誤,其治療效果自然不同。

     至於前脚掌與脚趾引發的肌肉全在脚底,而脚掌的疼痛則由脚底或小腿的肌肉轉移來的。

知道這些疼痛由何處而來十分重要,因為可以很容易地自己來處理,而不需要費時費事地上醫院,除非自己解決不了。

     在醫學上這些都是所謂「肌筋膜功能不全」所引起,也有人稱之謂「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