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健康】避免50後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應該這樣使用膝蓋 ... | 久 坐 膝蓋無法伸直

摩擦音:當膝蓋彎曲、久坐後起身時、或突然變換姿勢時,偶而會聽到清脆的彈撥音或 ... 坐在下肢無法伸直的公車座位(前後座位側面示意圖).下一篇別讓身體的改變,阻礙你探索世界的美好健康醫療保健生活百科贊助我們【愛健康】避免50後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應該這樣使用膝蓋關於膝蓋,你還在用錯誤的觀念進行治療嗎?share44610share文/呂紹睿圖片來源/CsabaDeli@shutterstock中年(四十歲)以上的膝痛患者如果去找醫師,由於X光檢查總是會看到或多或少軟骨破壞的現象,幾乎都會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

目前全世界接受正統訓練的醫師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病人的標準治療建議依序是:復健→服用消炎止痛藥→補充軟骨成分製劑(葡萄糖胺)→注射潤滑保護製劑(玻尿酸),若無效,則建議注射血小板濃縮製劑(PRP)。

最後,就只好換人工關節。

這樣的傳統療程並不能根治「退化」性膝關節炎,反而讓各種另類療法有很多發揮的空間,花錢事小,因此延誤病情,就得不償失了。

內側皺襞與內側摩擦現象根據筆者的長期觀察以及十年來的研究,這九○%患者的病痛,真正原因並不是「退化」,絕大部分是內側皺襞與關節的摩擦造成的「內側摩擦症候群」。

內側皺襞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在膝關節滑膜腔中的皺襞,外型像是衣服的皺褶,正常人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多達百萬次,每次膝蓋彎曲、伸直時,內側皺襞與關節股骨內髁會互相摩擦而產生物理及化學破壞,隨著年齡增長,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摩擦達數千萬次,若是從事必須一再重覆彎曲及伸直膝蓋的活動或工作,摩擦次數就更多了。

▲內側皺襞在關節腔中的位置(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提供)因此,原本像新鮮絲瓜一樣柔嫩的內側皺襞,經年累月摩擦後,最後會變成像菜瓜布一樣粗糙。

人在年輕時,內側皺襞是平滑且薄的半透明狀;至三、四十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漸漸失去彈性而變硬;五十多歲以後即出現磨損、發炎,對關節軟骨的破壞逐年增加。

我們曾對一百六十三位年齡超過四十歲、經關節鏡檢查證實有「內側摩擦現象」的患者進行一系列調查,得到了以下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臨床診斷依據:症狀疼痛:是一種深層的抽痛或割裂痛,爬樓梯(尤其是下樓梯)、屈膝久坐後突然起身伸直膝關節時,疼痛感會更嚴重;夜晚睡覺時,常會有疼痛難耐的情形,很難找到一個舒適的睡姿。

有些時候,可以明確感受到疼痛位置是位於膝蓋前內側。

摩擦音:當膝蓋彎曲、久坐後起身時、或突然變換姿勢時,偶而會聽到清脆的彈撥音或摩擦聲音,可能會伴隨著疼痛。

卡住或鎖住:偶爾會感受到膝關節突然「軟下去」、無法使力,或是在某些姿勢似乎會鎖住,這些現象多半發生在負重時半彎的膝關節。

有時,在長時間或坐或躺後起身開始走路時,會發生鎖住的現象,站著幾分鐘,稍稍擺動膝蓋,過一會兒才會鬆開。

誘發因素受傷:如跌倒時膝蓋突然彎曲,膝關節前內側的直接撞擊傷害,採跪姿或蹲姿時因突然改變姿勢而扭傷膝蓋。

屈膝活動:因工作或運動,反覆或長時間彎曲膝蓋,如蹲、跪、爬樓梯、走斜坡、爬山、騎自行車,或長時間駕駛或騎乘各種交通工具。

女性:女性在日常活動中往往比男性更常彎曲膝蓋。

宗教:需要反覆蹲或跪的宗教儀式。

日常生活的膝蓋保養法應該怎麼正常的使用膝蓋,讓年過50之後,依然保有健康?日常生活一整天的作息中,可以依照以下方式保養與使用膝蓋。

1.起床晚上睡覺時,因為身體長時間平躺少動,血液循環緩慢、靜脈回流差,發炎的內側皺襞就會變得更為腫脹,半夜或早上起床時,會覺得膝蓋卡卡的,無法馬上行動,不少患者也會碰到半夜痛醒,膝蓋不敢移動、甚至不知道如何擺放的痛苦狀況。

這時,要記得先不要急著下床,平躺或是坐在床邊,慢慢的重複伸直/彎曲雙膝,並用雙手揉揉膝蓋,尤其是膝蓋內側,大概持續三到五分鐘,讓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後再下床,就能順暢自如了。

▲坐床上屈伸膝蓋(側面)2.上廁所起床後,大家的第一個動作就是上廁所,這也是每個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天天都必須重複好幾次的動作。

建議家中最好不要安裝蹲式馬桶,改用坐式馬桶,外出也盡量使用坐式馬桶。

不管蹲或坐,最重要的是謹記「慢」字訣,動作要盡量放慢。

另外,也可以扶著牆壁或是加裝扶手,避免內側皺襞因膝蓋快速、突然的彎曲而被膝蓋骨夾擊。

▲如廁扶著扶手坐下及站起(側面)3.用餐不論是坐椅子或沙發時,動作務必要慢,最好是可以用手扶著椅背或是桌沿,慢慢坐下去,這個原則適用在一天內所有要坐下的動作。<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