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好痛怎麼辦?跑者膝的成因 | 膝蓋刺痛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專欄醫生這樣說膝蓋好痛怎麼辦?跑者膝的成因收藏瀏覽數149,2132018/10/26·作者/侯鐘堡·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28歲的銀行業上班族女性Peggy,平日最喜歡下班後去河濱跑步,自從報名了年底的馬拉松後,求好心切,特別參加跑步訓練班加強練習。

最近開始膝蓋有點灼熱、刺刺的,通常當天冰敷完,膝蓋痛就好了大半,但是後來膝蓋痛的頻率越來越高,每次練跑完的隔天就「跛腳」,進辦公室要趕緊找椅子坐下來。

近期每次跑完10k就要休息3天,跑步訓練班的教練覺得這樣不是辦法,不如今年別比了,好好養傷,明年再來,因此Peggy憂心忡忡地來診間,詢問年底的初馬比賽是不是要放棄了……(簡單來說,是膝蓋的正前方痛,也就是髕骨股骨症候群的區域。

圖片來源:堡醫師的運動傷害診療室)跑者膝名詞解釋「跑者膝=髕骨疼痛症候群=髕骨軌跡滑動異常=PFPS(Patellafemoralpainsyndrome)≒髕骨軟化(=較嚴重的軟骨磨損)」這幾個詞的意義類似,但以醫師的精確度而言略微不同。

基本上都表示髕骨軌跡滑動異常,進而導致膝蓋疼痛。

跑者膝就定義而言,是因為運動習慣造成一系列膝蓋問題的總稱,但不一定是跑步,重訓、騎飛輪也算,所以有人疑惑:「我明明沒在運動,怎麼會有醫生說我是跑者膝呢?」這時候用「髕骨疼痛症候群」來描述會比較貼切。

跑者膝的痛,其實包含周邊韌帶痛、髕骨軟骨磨損痛、肌肉張力不均衡導致的痛。

最常發生的2個跑者膝為髕骨疼痛症候群(PFPS)+髂脛束症候群(ITBS),其中髕骨疼痛比髂脛束症候群更常出現。

學理上,這兩位跑者膝是好兄弟,兩者發生原因、生物力學機轉相當類似,可互相參考。

髕骨構造首先來看本文的主角髕骨=膝蓋骨的構造:(圖片來源:堡醫師的運動傷害診療室)髕骨是懸浮在人體兩側膝蓋前方的骨頭,是人體最大的「種子骨」(屬於人體正常骨頭,但懸浮於骨架外,需靠肌腱韌帶加以連接的構造,功用為增加肌腱的力學角度(力臂長度),提高肌肉收縮效率),呈現為菱形狀,上端為基部較寬、下端較尖。

髕骨與股骨(也就是大腿骨)相接的地方有關節面,因此有「髕骨軟骨」。

大家可能對退化性關節炎較熟悉,也就是大腿骨與小腿骨的關節軟骨磨損,通常50歲以上族群比較容易發生,從此膝蓋一路退化下去。

而髕骨軟化就是髕骨的軟骨磨損,講白話文就是「年輕人、跑步人的退化性關節炎」,差別在於發生的軟骨磨損位置。

跑者膝常見症狀跑者膝最常見的症狀為膝蓋周邊疼痛,但又指不出、摸不到確切位置,初期時有時無,時間久了會慢慢變嚴重。

患者常描述運動後,尤其是跑步等高衝擊性運動(與地面衝擊力道較多,如跑步、打球、跳躍運動等。

重量訓練不是高衝擊性運動。

)後,膝蓋有刺痛灼熱感,休息或冰敷後通常會改善。

有些人則是膝蓋骨常有「喀拉、喀拉」的聲音,醫學上稱為Crepitus,意思是膝蓋旁肌肉張力不平衡,導致髕骨軌跡移動異常或髕骨軟骨卡住,在久蹲、久坐後,膝蓋骨會有卡住的感覺。

膝蓋疼痛的感覺會隨著病程改變初期磨損:緊繃、刺痛的感覺,也有可能像輕微的牙簽刺到,然而摸膝蓋周邊,摸不到特別的疼痛點。

運動通常可以持續,運動完的不舒服可經由冰敷伸展改善;蹲下時,膝蓋會「卡卡」的不舒服。

X光檢查下,通常沒有明顯的變化。

中期磨損:開始有痠軟的感覺,久蹲後站不起來,走太久會很痠。

運動完要休息2~3天才會漸漸好轉,無法規律運動;已經有髕骨軟骨的磨損,蹲下時,有可能髕骨整個卡住而站不起來。

X光檢查下,會看到髕骨軟骨的偏移,超音波檢查下,可能看到膝關節內有積水。

嚴重的跑者膝(至少超過1年)要做檢查才看得出異常。

後期磨損:同退化性節炎後期,無論行走、下樓梯等都會感到疼痛。

各種運動都無法進行。

跑者膝高危險群包括女性、跑者、體重過重者。

女性因天生骨盆結構較寬(適合生育),大腿骨角度較斜,與小腿骨形成的夾角(Q角度)就會變得很大,這種狀況下,較容易使髕骨往外位移,造成軟骨磨損。

女性骨盆較寬,髕骨角度易過大而外翻,屬於女性先天劣勢。
<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