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爬行障礙的評估與康復 | 重心爬行

爬行運動時四肢穩定的支撐使腹部離開地面,表明軀幹核心部分功能逐漸成熟,四肢及軀幹的前後左右重心轉移和單側支撐能力日益完善,平衡、協調 ...#健康科普排位賽#爬行運動通常分為腹爬和四爬,四爬即手膝位支撐爬行,下面重點介紹四爬,爬行運動是嬰幼兒又一個全身的協調性運動,看似一個簡單的爬行運動,卻能將嬰幼兒的認知、姿勢控制、協調移動充分聯繫在一起。

爬行運動的完成是嬰幼兒移動能力發育成熟的開始,真正意義上克服重力對身體的影響。

爬行運動時四肢穩定的支撐使腹部離開地面,表明軀幹核心部分功能逐漸成熟,四肢及軀幹的前後左右重心轉移和單側支撐能力日益完善,平衡、協調能力以及肢體分離運動邁上一個新台階。

爬行運動可以促進嬰幼兒感知覺的發育,增強對空間位置感的判斷和認識,所以要重視爬行訓練,避免爬行運動的缺失對嬰幼兒生長發育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比如爬行運動缺失會造成前庭功能發育不良,引起感覺統合失調,從而影響運動、學習及生活。

...一、常見的異常爬行姿勢及原因分析(1)缺乏對爬行運動的認知能力,沒有爬行的動機和欲望。

(2)四爬位保持短暫,穩定能力差:肩胛帶的穩定與自由屈伸能力、髖關節的穩定與自由屈伸能力不足,不能穩定地支撐軀幹離開地面。

(3)偏癱樣四爬:肩胛帶及髖帶、骨盆的穩定性不足,患側肢體不能完成支撐及左右重心轉移。

(4)兔跳樣四爬常見於雙下肢分離運動受限,肢體協調功能受限,如內收肌群肌張力增高,不能有效地進行下肢交替屈伸運動。

(5)髖關節外展位代償爬行髖屈肌肌群緊張,伸肌肌群功能受限,導致爬行時髖關節過度屈曲,身體重心後移,下肢支撐面明顯擴大,從而限制髖關節的自由屈伸運動,靠髖關節外側的外展肌群來過度外展代償,完成向前移動。

...二、手膝位四爬運動所需運動元素1.肩胛帶的穩定和前伸2.肩關節的屈伸3.肘關節的屈伸4.軀幹控制穩定及側轉5.髖關節的穩定及屈伸6.膝關節的屈伸7.具備爬行的動機和欲望肩關節、髖關節的支撐穩定,軀幹姿勢肌,尤其是腹肌以適度張力保持穩定離地,使患兒獲得前後左右重心轉移及單側肢體負重能力,自動態平衡能力建立完善。

...三、四爬運動訓練1.側坐位至四爬位體位轉換訓練患兒取側坐位,負重側上肢支撐於身體側方治療台,治療師幫助穩定肩關節,在負重側前方放置玩具,誘導患兒對側上肢主動抓取玩具至臀部抬起,訓練患兒上肢的支撐能力及由側坐位向四點跪位轉換的能力,為四爬運動做準備。

2.上肢支撐能力訓練患兒取雙膝跪位,跪於平衡墊前,雙手支撐於平衡墊上,逐漸降低平衡墊的高度,使患兒身體重心前移,增加雙上肢的負重能力,最終達到四點支撐位。

在雙上肢支撐完善後,在患兒前上方使用患兒感興趣的玩具,誘導患兒一側上肢抓取,通過改變玩具的位置訓練患兒單側上肢動態支撐能力和重心轉移能力。

雙側交替練習,注意患兒的情緒,利用患兒感興趣的玩具調動患兒的動機和欲望。

3.四爬位重心轉移訓練患兒取四點支撐位,治療師於患兒後方,雙手放置於患兒髖關節兩側,然後輔助患兒進行前後、左右的重心轉移訓練,為患兒交互性四爬運動做充分的準備工作。

注意不能緊抓患兒髖部,避免引起緊張。

4.三點支撐訓練患兒取四點支撐位,治療師位於患兒後方,一手放置於一側髖關節外側起穩定作用,另一隻手托起患兒一側下肢使其向後充分伸展,然後使其進行前後動態性運動(雙側下肢交替練習),訓練患兒三點支撐能力,為爬行運動做準備。

5.爬行訓練患兒取四爬位,一側上肢在治療師的誘導下向前抓物,使身體重心前移,抓物側上肢支撐後,治療師輔助其對側下肢屈曲前移,兩側肢體交互訓練。

通過反覆訓練輸人正確的爬行模式,幫助患兒學會爬行。

6.懸吊下爬行訓練治療師利用懸吊系統,讓患兒腹部置於懸吊帶上,前方放置玩具,誘導患兒抓取,通過減重使患兒更易出現交互性爬行動作,為其輸入正確的爬行模式。

點我分享到Facebook相關文章爬行是嬰兒時期一項特殊的身體活動,是寶寶運動發育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爬行,看似簡單,但對寶寶來說,這是他人生中初次主動鍛鍊身體的機會,要盡一番努力才能完成。

訓練時要按照小兒的運動發育順序,如從頭部的控制到翻身、坐起、爬行、站立、行走等順序先後訓練,有步驟的進行康復訓練。

1、腦癱康復之頭部控制訓練(1)患兒俯臥位。

治療師位於患兒的左側或右側。

一手由下向上拍患兒前額,另一手由頭向尾刷患兒背部(脊柱伸展可促進頭抬)。
<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