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網站活化後增益現象(post activation potentiation) | PAP 增強式訓練

在window 1 中,當訓練量低時PAP對爆發力表現的影響高於疲勞,因此隨後的爆發力表現被增強,但隨著訓練的量增加,疲勞變成主要的影響因素,對隨後的爆發力 ...運動生理週訊回週訊首頁運動生理週訊OnlineISSN:1814-7712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或節錄運動常識訓練概論能量來源呼吸循環肌肉骨骼運動體能訓練方法身體組成運動營養運動環境運動傷害研究方法網站發展相關訊息主題:活化後增益現象(postactivationpotentiation)發言:林昶廷時間:15/07/28(10:34:37)From:220.143.110.123分類:訓練概論運動生理週訊(第332期)活化後增益現象(postactivationpotentiation)(July.28.2015)林昶廷、王順正、林玉瓊  爆發性運動項目,如跳躍,投擲和短跑等,如果在賽前進行專項訓練(活動),促發活化後增益(post-activationpotentiation,PAP)現象,可能比傳統的熱身運動能有更好的效果(Chiu等,2003)。

PAP是指肌肉在接近最大自主收縮(maximalvoluntarycontraction,MVC)後,使肌纖維對於鈣離子的敏感度提升,因刺激神經系統產生興奮,促使運動單位徵召較多的肌纖維,增加粗細肌絲橫橋活性,使肌肉收縮產生的力量和速度增加(Sale,2004)。

  Smilios等(2005)的研究顯示,垂直跳(下蹲跳,counter-movementjump,CMJ)之前進行5次中等負荷(60%1RM)的半蹲舉後,會顯著增加垂直跳跳躍高度3.6%,低負荷(30%1RM)的半蹲舉後則不會顯著改變垂直跳高度。

Walker,Ahtiainen,andHakkinen(2010)的研究則先實施3次80%1RM後蹲舉(backsquat),休息3分鐘後進行垂直跳(蹲踞跳,squatjump,SJ),共進行4組,結果顯示第2組垂直跳高度顯著增加4.6%,第4組顯著下降3.5%,而且發力率一直下降。

研究發現,透過蹲舉負重的方式,促成垂直跳的PAP效果時,以高於60%1RM負荷(3-5次)效果較為顯著,但是隨著組數的增加,垂直跳PAP現象會漸漸消失。

  Terzis等(2012)則以10名有5年以上經驗的鉛球選手為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實施慢跑、靜態肢體伸展、4-6次非最大努力投擲鉛球等標準化熱身運動後,休息10分鐘,接著以最大努力投擲3次,每次間隔1分30秒休息,完成後休息3分鐘後,分組進行3次最大努力CMJ或是20公尺衝刺,隨後立即以最大努力投擲鉛球3次。

研究發現鉛球投擲表現在CMJ或20公尺衝刺後皆有進步,而且,以20公尺衝刺後的表現顯著優於CMJ後的鉛球投擲表現。

也就是說,在標準化熱身運動後,透過CMJ或衝刺跑後,皆能產生鉛球投擲運動表現的PAP現象(20公尺衝刺比CMJ的效果更好)。

  謝維駿(2013)研究在不同組間休息時間(立即、3分鐘、7分鐘、10分鐘),是否能產生PAP現象提升運動表現,對象為30名阻力訓練經驗1年以上運動員(25男與5女),流程為先進行3次*65%1RM、2次*75%1RM、1次*85%1RM半蹲舉後,在立即、3分鐘、7分鐘、10分鐘四個時間點分別進行垂直跳測驗。

結果顯示垂直跳參數皆無顯著增進表現(只有27%受試者從中得到效益),所以PAP現象對於跳躍表現的影響,似乎有受試者的個別差異。

Wilson等(2013)分析32篇PAP相關研究,推論PAP提升隨後爆發力的影響變項,性別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中等強度負荷(60-84%1RM)比高強度(85%1RM)有更好的PAP效益,多組數比單組的PAP效果更好,最適當的組間休息時間為3-10分鐘。

未經訓練者則不易出現PAP效應(下圖)。

受試者的差異對PAP現象的影響(Wilson等,2013)  造成PAP現象的原因有兩種,其一是運動單元高活化率,在高負荷的阻力後,造成H反射(H-reflex),促使α運動神經元(αmotorneuron)興奮,進而活化更多的運動單位,誘發PAP現象。

其二是肌球蛋白輕鏈激酶增加興奮收縮偶連(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當肌肉收縮時,肌漿網(sarcoplasmicreticulum)釋出鈣離子,活化肌球蛋白輕鏈激酶,促使肌動蛋白-肌球蛋白相互作用(actin-myosininteraction)更加敏銳,提升橫橋(cross-bridge)連結的速率,增加隨後肌肉的收縮力量(Till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