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前鋸肌 | 前鋸肌伸展
過度緊繃的前鋸肌常常也是製造菱形肌長期被過度伸長、肩胛骨內側疼痛的「元凶」之一。
利用簡單的按摩手法釋放前鋸肌,再搭配上輕鬆的身側伸展,或者 ...Skiptocontent某同學肩膀拉傷好一陣子。
到復健科做復健,到中醫診所推拿,半年左右,已經沒有一開始意外受傷時那麼痛了,但肩膀的可動範圍大幅縮水,自己也覺得相關的軟組織大概也有點輕微沾黏了。
團體課上我帶了幾組和肩膀相關的伸展動作,這位同學還是不太能夠伸展得開。
於是,我又請出了「好朋友」瑜珈磚來幫忙。
厚厚沈甸甸的瑜珈磚夾在大腿之間,肩膀動作之前,先啟動大腿的肌肉,夾緊磚塊。
咦,肩膀比較鬆一點了耶,可動範圍好像變大了一點?道理在哪?大腿內側啟動,核心肌群自然跟著啟動。
有核心來支撐,通常背部,尤其是下背部就舒服多了。
下背部比較釋放的情況下,就會減低對上背的牽扯,所以囉,肩膀動起來就比較輕鬆了。
復健科,或者一般的復健動作設計,常常就是針對某些特定的部位。
這樣的設計並沒有錯。
只是如何做這些復健動作的鋩角(mê-kak),通常就不是忙碌不堪的醫師來得及教的。
碰到這種狀況的同學,有時候即使同學自認是肩膀的問題,應該先從肩膀的範圍來著手,但我可能會選擇暫時先忽略肩膀的事。
忽略肩膀?所以該做什麼呢?先讓兩腳站穩,先讓兩條應該生猛有力的大腿恢復活動,先讓核心的支撐、保護機制回來。
剩下的,通常就會比較容易水到渠成。
軟組織裡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等,沒有誰是獨立存在的。
肌肉骨骼、呼吸、血液淋巴、內分泌、神經各個系統在教科書的描述裡各司其職,實際的情況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遠親、近鄰,親朋好友,只是相處得好不好、密切與否。
我們對於彼此之間的連結程度,感受可能或強或弱,但歸根究底來說,「沒有人是局外人」。
pixsource:TheDailyBandha例如有不少人因為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肩胛骨內側緊繃甚至疼痛,或者說是「膏肓痛」而就醫,很多治療師的第一個想法就是用各種手法放鬆菱形肌(rhomboid)。
患者暫時可能覺症狀緩解,但過兩天就又復發。
因為菱形肌有個很重要的鄰居:前鋸肌(serratusanterior)還沒有被好好「處理」。
過度緊繃的前鋸肌常常也是製造菱形肌長期被過度伸長、肩胛骨內側疼痛的「元凶」之一。
利用簡單的按摩手法釋放前鋸肌,再搭配上輕鬆的身側伸展,或者瑜珈的側三角式(parsvakonasana),讓腰到腋下,整個身側,甚至從手到腳都舒爽地延展,還可以加上微幅的開胸背彎與拱背,讓前鋸肌等相關組織得以藉由伸展的動作得到釋放。
按照TomMyers在《解剖列車》的說法:從一個張力均衡結構的角落給予負載時,整個結構都會一起協調去適應它。
負擔太大的時候整個架構會被破壞,但不必然是受力附近被破壞。
因為力量都被這個架構沿著張力線分散到其他地方了。
同樣的,身體某部位的受傷可能會轉移,然後造成其他部位的長期性壓迫。
受傷原因可能是它原本就很脆弱或舊傷復發,並非純粹總是導因於局部應力。
而去發現疼痛路徑及減輕在疼痛部位一段距離以外之慢性壓迫,都是恢復系統功能和秩序,及避免未來傷害發生的好方法。
(中譯本,頁50)換句話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必是唯一最適合的處理方式。
手腕的問題可能是從肩膀來,肩膀可能是姿勢不良,姿勢不良可能是沒有核心意識而導致的。
《解剖列車》裡還舉了個例子,「今年的脖子痛可能是去年的中背痛引起,去年的中背痛可能是三年前薦髂骨的問題所造成,而這又可能是更之前左腳腳踝扭傷所導致的結果。
」(中譯本,頁34)同學有時候會問,「那我為什麼會常常扭傷左腳踝呢?到底原因在哪裡啊?」真是大哉問。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的建議是,「與其刻意去尋找一個近乎靜態的最早原因,何不時時注意不斷衍生出來的現象?」(杜正勝,《編戶齊民》序文)因此我常常在幫同學簡單按摩釋放之後,再多嘮叨幾句,最好的解法,就是固定一個星期來上個兩堂基礎瑜珈課吧,不論我們以為的拉傷、痠痛、緊繃主要在身體哪個部位都好,反正基礎課就是這裡也動,那裡也動。
會有簡單的前彎、後彎、扭轉,當然也會伴隨核心肌群、核心意識的培養與訓練。
瑜珈到底在練什麼?就是練習連結。
利用簡單的按摩手法釋放前鋸肌,再搭配上輕鬆的身側伸展,或者 ...Skiptocontent某同學肩膀拉傷好一陣子。
到復健科做復健,到中醫診所推拿,半年左右,已經沒有一開始意外受傷時那麼痛了,但肩膀的可動範圍大幅縮水,自己也覺得相關的軟組織大概也有點輕微沾黏了。
團體課上我帶了幾組和肩膀相關的伸展動作,這位同學還是不太能夠伸展得開。
於是,我又請出了「好朋友」瑜珈磚來幫忙。
厚厚沈甸甸的瑜珈磚夾在大腿之間,肩膀動作之前,先啟動大腿的肌肉,夾緊磚塊。
咦,肩膀比較鬆一點了耶,可動範圍好像變大了一點?道理在哪?大腿內側啟動,核心肌群自然跟著啟動。
有核心來支撐,通常背部,尤其是下背部就舒服多了。
下背部比較釋放的情況下,就會減低對上背的牽扯,所以囉,肩膀動起來就比較輕鬆了。
復健科,或者一般的復健動作設計,常常就是針對某些特定的部位。
這樣的設計並沒有錯。
只是如何做這些復健動作的鋩角(mê-kak),通常就不是忙碌不堪的醫師來得及教的。
碰到這種狀況的同學,有時候即使同學自認是肩膀的問題,應該先從肩膀的範圍來著手,但我可能會選擇暫時先忽略肩膀的事。
忽略肩膀?所以該做什麼呢?先讓兩腳站穩,先讓兩條應該生猛有力的大腿恢復活動,先讓核心的支撐、保護機制回來。
剩下的,通常就會比較容易水到渠成。
軟組織裡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等,沒有誰是獨立存在的。
肌肉骨骼、呼吸、血液淋巴、內分泌、神經各個系統在教科書的描述裡各司其職,實際的情況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遠親、近鄰,親朋好友,只是相處得好不好、密切與否。
我們對於彼此之間的連結程度,感受可能或強或弱,但歸根究底來說,「沒有人是局外人」。
pixsource:TheDailyBandha例如有不少人因為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肩胛骨內側緊繃甚至疼痛,或者說是「膏肓痛」而就醫,很多治療師的第一個想法就是用各種手法放鬆菱形肌(rhomboid)。
患者暫時可能覺症狀緩解,但過兩天就又復發。
因為菱形肌有個很重要的鄰居:前鋸肌(serratusanterior)還沒有被好好「處理」。
過度緊繃的前鋸肌常常也是製造菱形肌長期被過度伸長、肩胛骨內側疼痛的「元凶」之一。
利用簡單的按摩手法釋放前鋸肌,再搭配上輕鬆的身側伸展,或者瑜珈的側三角式(parsvakonasana),讓腰到腋下,整個身側,甚至從手到腳都舒爽地延展,還可以加上微幅的開胸背彎與拱背,讓前鋸肌等相關組織得以藉由伸展的動作得到釋放。
按照TomMyers在《解剖列車》的說法:從一個張力均衡結構的角落給予負載時,整個結構都會一起協調去適應它。
負擔太大的時候整個架構會被破壞,但不必然是受力附近被破壞。
因為力量都被這個架構沿著張力線分散到其他地方了。
同樣的,身體某部位的受傷可能會轉移,然後造成其他部位的長期性壓迫。
受傷原因可能是它原本就很脆弱或舊傷復發,並非純粹總是導因於局部應力。
而去發現疼痛路徑及減輕在疼痛部位一段距離以外之慢性壓迫,都是恢復系統功能和秩序,及避免未來傷害發生的好方法。
(中譯本,頁50)換句話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必是唯一最適合的處理方式。
手腕的問題可能是從肩膀來,肩膀可能是姿勢不良,姿勢不良可能是沒有核心意識而導致的。
《解剖列車》裡還舉了個例子,「今年的脖子痛可能是去年的中背痛引起,去年的中背痛可能是三年前薦髂骨的問題所造成,而這又可能是更之前左腳腳踝扭傷所導致的結果。
」(中譯本,頁34)同學有時候會問,「那我為什麼會常常扭傷左腳踝呢?到底原因在哪裡啊?」真是大哉問。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的建議是,「與其刻意去尋找一個近乎靜態的最早原因,何不時時注意不斷衍生出來的現象?」(杜正勝,《編戶齊民》序文)因此我常常在幫同學簡單按摩釋放之後,再多嘮叨幾句,最好的解法,就是固定一個星期來上個兩堂基礎瑜珈課吧,不論我們以為的拉傷、痠痛、緊繃主要在身體哪個部位都好,反正基礎課就是這裡也動,那裡也動。
會有簡單的前彎、後彎、扭轉,當然也會伴隨核心肌群、核心意識的培養與訓練。
瑜珈到底在練什麼?就是練習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