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糖尿病…媽媽有疾運動要特別注意! | 深 蹲 與 血糖 高血壓
像運動中突然全身顫抖、走路不穩、不正常發汗、冒冷汗、焦慮、手指麻、視覺糢糊、思緒鈍,可能都是低血糖症狀,要立刻停止運動,補充糖分。
糖尿病患者有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聞網願景工程橘世代有設計售票網有行旅我的新聞udn/元氣網/養生/運動天地高血壓、糖尿病…媽媽有疾運動要特別注意!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20-05-0213:36聯合報記者鄭國樑/報導媽媽有慢性疾病,運動要注意。
圖/123RF●大噸位媽媽先改變飲食再搭配運動瘦身「羅馬不是一天造成,體重也不是一天生成。
」衛福部桃園醫院復健部主任李偉強說,隨著年齡,新陳代謝變慢,大噸位媽媽身材走樣。
建議選擇自己喜歡的有氧運動,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快走、爬樓梯,是不錯的運動。
面對不容易自律的天性,可以請健身教練陪著運動。
有慢性病者,建議到有附設健身中心的醫院,接受客制化的燃脂健身課程。
李偉中提醒大噸位媽媽,不要當家裡的剩菜剩飯「終結者」,減少甜食,特別提防手搖杯,只要一杯,所含的熱量可能相當於一餐的量。
運動後藉由深綠青菜及各種顏色的蔬果,雞蛋、優酪乳等優質蛋白質增加飽足感,取代過多的澱粉攝取。
●關節炎媽媽腫脹疼痛時至少休息一到兩周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吳易澄表示,膝蓋或下肢關節的壓力,在躺下時趨近於零,站起來走路時是體重的1到2倍,上下坡是3到4倍,跑步是4倍以上。
隨著運動強度增加,關節負擔的壓力也會增加。
體重和退化性關節炎有很大的關係,建議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的時候要減重,可以搭配飲食和適合的運動。
體重較重又有關節炎的媽媽運動時,如果發生腫脹、疼痛,要適度休息一到兩周,並避免會造成疼痛的動作,一到兩周後如果症狀未改善、甚至更嚴重,就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
關節發炎時運動,可能讓疼痛更嚴重,伴隨膝蓋積水和韌帶發炎、慢性關節病變等問題,使退化性關節炎更嚴重。
如果本來就少運動,或年紀較大肌力不足,或有結構方面的問題,如骨盆前傾,長期下來會造成下背痛和其他部位疼痛,都可以請醫師評估如何改善。
●中風過的媽媽運動復健先請醫師專業評估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玉晴指出,大家都知道運動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關節骨骼強度、促進腦內啡分泌等好處。
但對中風患者來說,因為不同障礙類型及程度,往往讓簡單的運動變困難。
尤其肢體運動功能缺損的病人,更容易因缺乏中風後的運動復健,衍生關節硬化及肌肉萎縮,所以中風過的病人,除了吃藥及控制中風危險因子,運動的處方很重要。
一般而言,中風後的復健型態,隨病患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而有不同。
在急性期住院期間,運動目標會訂在預防失能、促進肢體的知覺、動作的平衡及協調性,運動處方會以維持重複性的肢體動作,及提升休息時的心跳率為主。
●高血壓媽媽服用藥物留意熱衰歇、血壓驟降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周佳儀強調,高血壓媽媽首先要注意有沒有心臟、中風病史,有的話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
如果只是一般高壓血問題,當收縮壓大於200、舒張壓大於100時,建議先別運動。
而在血壓正常的情況下,依然要注意運動中,收縮壓和舒張壓要在220、105以下。
如果有使用乙型交感神經受體阻斷劑(β-Blocker)、利尿劑等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特別注意在較熱的環境運動時,容易造成熱衰歇,要注意通風和水分攝取,熱瑜伽就屬這類運動。
另外,如果媽媽有服用甲型熱離子交感神受體阻斷劑(αBlocker)、鈣離子阻斷劑(CCB)等心血擴張藥物,運動時可能發生血壓突然下降的問題,嚴重可能昏倒,要格外注意。
●糖尿病媽媽避開藥效尖峰期留意低血糖症狀周佳儀表示,糖尿病媽媽運動時,要注意能量消耗多,可能出現低血糖症狀。
像運動中突然全身顫抖、走路不穩、不正常發汗、冒冷汗、焦慮、手指麻、視覺糢糊、思緒鈍,可能都是低血糖症狀,要立刻停止運動,補充糖分。
糖尿病患者有定時服藥時間,要知道藥物最尖峰的時效,因為那時候血糖最低,要避免運動。
如果真要做長時間、長距離的運動像馬拉松,一定要有人陪伴,以防出現低血糖。
另外,糖尿病患者身體水分代謝比較快,要注意補充水分。
如果已經有視網膜病變、剝離,建議避免高強度運動,例如羽毛球等急煞、跳躍多
糖尿病患者有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聞網願景工程橘世代有設計售票網有行旅我的新聞udn/元氣網/養生/運動天地高血壓、糖尿病…媽媽有疾運動要特別注意!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20-05-0213:36聯合報記者鄭國樑/報導媽媽有慢性疾病,運動要注意。
圖/123RF●大噸位媽媽先改變飲食再搭配運動瘦身「羅馬不是一天造成,體重也不是一天生成。
」衛福部桃園醫院復健部主任李偉強說,隨著年齡,新陳代謝變慢,大噸位媽媽身材走樣。
建議選擇自己喜歡的有氧運動,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快走、爬樓梯,是不錯的運動。
面對不容易自律的天性,可以請健身教練陪著運動。
有慢性病者,建議到有附設健身中心的醫院,接受客制化的燃脂健身課程。
李偉中提醒大噸位媽媽,不要當家裡的剩菜剩飯「終結者」,減少甜食,特別提防手搖杯,只要一杯,所含的熱量可能相當於一餐的量。
運動後藉由深綠青菜及各種顏色的蔬果,雞蛋、優酪乳等優質蛋白質增加飽足感,取代過多的澱粉攝取。
●關節炎媽媽腫脹疼痛時至少休息一到兩周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吳易澄表示,膝蓋或下肢關節的壓力,在躺下時趨近於零,站起來走路時是體重的1到2倍,上下坡是3到4倍,跑步是4倍以上。
隨著運動強度增加,關節負擔的壓力也會增加。
體重和退化性關節炎有很大的關係,建議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的時候要減重,可以搭配飲食和適合的運動。
體重較重又有關節炎的媽媽運動時,如果發生腫脹、疼痛,要適度休息一到兩周,並避免會造成疼痛的動作,一到兩周後如果症狀未改善、甚至更嚴重,就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
關節發炎時運動,可能讓疼痛更嚴重,伴隨膝蓋積水和韌帶發炎、慢性關節病變等問題,使退化性關節炎更嚴重。
如果本來就少運動,或年紀較大肌力不足,或有結構方面的問題,如骨盆前傾,長期下來會造成下背痛和其他部位疼痛,都可以請醫師評估如何改善。
●中風過的媽媽運動復健先請醫師專業評估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玉晴指出,大家都知道運動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關節骨骼強度、促進腦內啡分泌等好處。
但對中風患者來說,因為不同障礙類型及程度,往往讓簡單的運動變困難。
尤其肢體運動功能缺損的病人,更容易因缺乏中風後的運動復健,衍生關節硬化及肌肉萎縮,所以中風過的病人,除了吃藥及控制中風危險因子,運動的處方很重要。
一般而言,中風後的復健型態,隨病患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而有不同。
在急性期住院期間,運動目標會訂在預防失能、促進肢體的知覺、動作的平衡及協調性,運動處方會以維持重複性的肢體動作,及提升休息時的心跳率為主。
●高血壓媽媽服用藥物留意熱衰歇、血壓驟降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周佳儀強調,高血壓媽媽首先要注意有沒有心臟、中風病史,有的話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
如果只是一般高壓血問題,當收縮壓大於200、舒張壓大於100時,建議先別運動。
而在血壓正常的情況下,依然要注意運動中,收縮壓和舒張壓要在220、105以下。
如果有使用乙型交感神經受體阻斷劑(β-Blocker)、利尿劑等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特別注意在較熱的環境運動時,容易造成熱衰歇,要注意通風和水分攝取,熱瑜伽就屬這類運動。
另外,如果媽媽有服用甲型熱離子交感神受體阻斷劑(αBlocker)、鈣離子阻斷劑(CCB)等心血擴張藥物,運動時可能發生血壓突然下降的問題,嚴重可能昏倒,要格外注意。
●糖尿病媽媽避開藥效尖峰期留意低血糖症狀周佳儀表示,糖尿病媽媽運動時,要注意能量消耗多,可能出現低血糖症狀。
像運動中突然全身顫抖、走路不穩、不正常發汗、冒冷汗、焦慮、手指麻、視覺糢糊、思緒鈍,可能都是低血糖症狀,要立刻停止運動,補充糖分。
糖尿病患者有定時服藥時間,要知道藥物最尖峰的時效,因為那時候血糖最低,要避免運動。
如果真要做長時間、長距離的運動像馬拉松,一定要有人陪伴,以防出現低血糖。
另外,糖尿病患者身體水分代謝比較快,要注意補充水分。
如果已經有視網膜病變、剝離,建議避免高強度運動,例如羽毛球等急煞、跳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