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 健美運動員的肌肥大訓練計劃 | 健美訓練

Sports在2020年11月回顧了健美運動員的訓練程序。

其中將訓練分為四個不同的時期:休賽季,賽前準備,最高峰時期和賽後。

結果表示在這些時間階段內, ...SkiptocontentSports在2020年11月回顧了健美運動員的訓練程序。

其中將訓練分為四個不同的時期:休賽季,賽前準備,最高峰時期和賽後。

結果表示在這些時間階段內,阻力訓練常規包括每次練習2-6組,重量選最大反覆次數6-12次和每次練習4-5組,重量為12-15RM以及組間休息90秒到3分鐘。

三項研究觀察到,運動員還通過每天在同一訓練中訓練兩個肌肉群來執行常規訓練。

另一種模式是每週訓練頻率很高,在休賽與備賽期間每週訓練5至6天。

[休賽期]在休賽期運動員們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增加骨骼肌肥大。

Alway等人調查了國家健體前五名的選手(5年以上訓練經驗的男性和女性健美運動員)賽後4週之後的訓練內容,但訓練內容的細節就比較粗糙。

男女雙方都報告說,胸部和背部執行15–20組,肩膀,三頭肌和二頭肌進行12–15組。

沒有提到強度負荷,訓練策略也沒有明述的變化。

同樣,Too等人的案例研究發現沒有報告指明選手使用的運動強度,也沒有指定每次練習進行的組數和重複次數。

只知道與每次訓練的持續時間和頻率,一天4-5小時每周練6天,使用分部位訓練(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的上半身訓練;星期二,星期四,星期六的下半身訓練;每天進行腹部訓練)。

作者提到運動員進行了分部位訓練,但是他們並不清楚所講的平均小時數是每天進行兩次或兩次以上,還是僅一次訓練。

前4週包括肌肥大程序(高負荷低反覆次數),然後是1週過渡轉換到4週耐力和切割度訓練(低負荷高反覆次數),然後是1週逐漸減量。

此外在訓練前或訓練後沒有進行有氧訓練。

兩項研究均缺乏這些數據,因此無法量化這些運動員所進行的訓練量。

需要強調的是,男性和女性在訓練上策略不同,女生的形體健身選手與比基尼選手相比,會花更多的訓練量在上肢部分(觀察證據)。

Manore等人對一名9年業餘1年職業的健美運動員(1986年的環球先生)和一位自然的業餘健美運動員(大約10年的訓練經驗)進行了案例研究。

這兩個都記錄僅在備賽期間進行的訓練。

訓練頻率是連續四個訓練日接著一個休息日的方式。

例行訓練包括一個小時的有氧運動(最大攝氧量(VO2max)約60%;MHR約78%)和三個小時的阻力訓練,分為早晚兩個時段。

在一周中,負荷重量分為輕(每次練習4–6組;15次),中(每次練習2–6組;12–20次)和重(每次練習2–6組;6–10次)。

這是唯一一項旨在驗證訓練量波動以最大化效益的研究,類似於非線性週期化訓練(例如,波動性)。

簡而言之,該訓練法的特徵在於交替的訓練負荷(例如,從輕到重或從重到輕),這些訓練負荷每天或每週重新分配一次。

而線性週期化(即在特定時期內呈指數級增長)是另一種常用的策略,但目前沒有回顧到相關的研究。

最近的案例研究報告了全身性訓練的方式,並且在大多數星期內每週進行5-6次訓練頻率。

在統合分析中,當訓練量相等時,阻力訓練頻率不會顯著或有意義地影響肌肥大。

其他回顧性研究都遵循線性進展,且沒有提到阻力訓練的任何操作類型或負荷進展的細節。

運動員進行的訓練旨在增加肌肉量,其課程由4-6個運動組成,一共4組,每組10RM,組間休息間隔為2-3分鐘。

訓練遵循從多關節訓練到單關節訓練的執行順序。

一周中訓練的肌肉群的劃分為第一天:股四頭肌、膕繩肌,小腿;第2天:背部,三頭肌;第三天:肩膀;第4天:胸部,二頭肌。

該訓練計劃類似於美國運動醫學學院記錄的原則。

但是有特別強調了三項研究,一項是由於樣本數的大小,另一項是由於使用了同化性類固醇。

在這三項中只有兩項研究報告了在休賽期和備賽期間的訓練程序。

Hackett等人評估了127名健美運動選手(具有大約9年的阻力訓練,並且至少參加了8次健美比賽),報告他們進行了5天的常規訓練,平均每次60-70分鐘,並且每次訓練不超過兩個肌群。

在休賽季每個肌群進行4-5個動作。

每次練習3–6組,每組7–12RM(較高的負荷),每組之間恢復61至120秒。

備賽期間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