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骨折: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腳踝骨折症狀

踝關節骨折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 區域性疼痛,可放射至足背、足跟部。

· 踝關節腫脹,可伴有足背腫脹。

· 皮下可出現瘀癍、青紫。

· 功能障礙,不敢活動踝關節 ...疾病百科疫情謠言兩性健康最新文章專家問答急救常识搜索首頁疾病百科腳踝骨折: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腳踝骨折: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By醫學網·2020-01-0200:00踝關節骨折(anklefracture),是由發生在踝關節的外傷引起,不僅可引起骨結構的破壞,也常造成韌帶和軟組織等結構的損傷。

多由間接暴力引起踝部扭傷後發生,約佔全身骨折的3.92%。

踝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十分重要,當發生骨折、脫位、韌帶損傷時,如果治療不符合該關節功能解剖特點,會對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

踝關節骨折可單純按解剖部位分類,如內踝骨折、外踝骨折、雙踝骨折或三踝骨折。

也可按損傷機制與骨折型別結合分類,如Lauge-Hansen分類法。

區域性腫脹、疼痛和功能障礙是踝關節骨折的主要臨床表現。

治療時恢復踝關節的正常解剖關係即可獲得最佳結果,為此,可採取閉合手法復位或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

對於大多數踝關節骨折,後者最有可能恢復踝關節的正常解剖及確保骨折癒合。

對於獲得可靠、穩定固定的患者,可在術後第3、4開始早期運動以恢復早期的功能和力量,有益於內固定術後的康復。

骨質疏鬆、超重或肥胖也是引起踝關節骨折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預防。

踝關節骨折多由外傷後引起,急性起病,臨床體徵與踝關節扭傷類似,必須結合X線片方可明確診斷,必要時需進一步行踝關節CT檢查。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踝部損傷是臨床上常見損傷,包括踝關節骨折和周圍韌帶損傷等。

踝部損傷後,不論骨折與否,均可出現區域性腫脹、疼痛甚至功能障礙,通常不易鑑別。

如出現腫脹明顯、不能負重站立行走、踝關節活動受限、踝關節畸形等症狀,應儘快前往急診骨科就醫,防止出現骨折移位或進一步加重損傷。

就診科室骨科醫生如何診斷踝關節骨折?體格檢查。

區域性可見區域性腫脹,皮下可出現瘀癍、青紫,踝關節畸形,觸診時內踝或外踝有明顯壓痛,踝關節伸屈活動障礙,並可及骨擦感。

X線檢查。

建議查三個方位的踝關節攝片:踝關節前後位片、側位片以及踝關節內旋20°前後位片(踝穴位片)。

CT檢查。

如X線檢查示骨折累及脛骨遠端關節面,建議進一步行CT檢查明確關節內骨折情況。

MRI檢查。

踝關節骨折多合併韌帶損傷,必要時可行踝關節MRI檢查明確周圍韌帶損傷情況。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怎麼受傷?什麼時候受傷?受傷後經過什麼處理?有沒有合併其他部位的損傷?患肢平時是否可正常活動,能否正常步行?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肺系統慢性病等病史?在服用哪些藥物?有沒有懷孕?能否接受放射性檢查?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我這個骨折嚴重嗎?有沒有移位?能治好嗎?我需要做哪些檢查?要吃哪些藥?醫保能報銷嗎?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治療後我什麼時候可以下地走路?需要住柺杖嗎?這個骨折有沒有後遺症?如果有,會有哪些症狀?踝關節骨折後,對於獲得可靠、穩定固定的患者,應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及功能鍛鍊,有益於骨折後患肢功能的康復。

保守治療:小腿石膏固定後1期(0~4周)。

可以主動活動足趾,患肢免負重拄拐行走。

股四頭肌收縮、膝關節伸屈練習。

2期(4~6周)。

可使用溫水泡腳,根據病情,可取下石膏,進行輕柔的練習踝關節內、外翻和旋轉活動。

其他時間仍需石膏固定。

仍需患肢免負重拄拐行走。

3期(6~12周)。

拆除石膏後,逐步進行踝關節負重。

可予抗助力踝關節活動練習,根據恢復情況,逐步進行踝關節和下肢肌力練習,如半蹲練習、提踵練習、上下臺階練習,保護下完全下蹲,充分恢復踝關節背伸活動度和跟腱柔韌度。

4期(12周)。

行走練習。

由慢到快。

可逐漸參加各種活動。

手術治療後1期(0~2周)。

術後1~3天,開始主動和被動屈伸活動足趾以及股四頭肌收縮練習。

術後1周,開始膝關節伸、屈活動。

抗阻力伸屈膝練習。

2期(2~4周)。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