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減少水阻的姿勢 | 自由式輕鬆游

展開首頁文章運科訓練【書摘】《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減少水阻的姿勢【書摘】《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減少水阻的姿勢徐國峰發表於2019/07/1529,340次點閱0人收藏2人給讚給讚收藏分享分享至FacebookLINE本書專門寫給已會游泳且熱中訓練,想游得更好更快的泳者及三鐵愛好者。

主要從技術論起,接著談力量、體能,最後統整成一份訓練課表,有階段地引導讀者進入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理論與方法中。

透過本書,你將更能認識游泳,掌握動作(招式)背後的「心法」,優游水中並提升運動表現。

 從指尖至腳尖維持水平的身體線人體在水中本來就有浮力,但身體各部位的浮力大小卻不同。

因為肺與胃囊中空,而腿部的肌肉量較多,造成上半身密度比下半身小,再加上換氣時口鼻必須浮出水面,所以很容易因為蹺蹺板的桿杆原理使腿部下沉,變成「/」型的身體位置,因而形成較大的橫斷面積。

從圖1·2中我們可以看出明顯的差異,紅線和水平線的夾角愈大,身體在水中前進時形成的阻力也愈大;身體愈接近水平,紅圈的面積愈小,水阻與體能消耗也會跟著下降。

【圖1·2】紅線愈接近水平,左圖的紅圈面積愈小,在水中前進時的阻力與能量消耗也跟著愈小。

那要如何使身體接近水平呢?有些人無法打平是因為身體的「排列不良」或是「活動度」與「肌力」不足,這必須另外透過一些矯正與力量訓練才能改正(關於游泳的力量訓練將在第三章仔細說明)。

「排列不良」的常見案例是駝背與圓肩,當胸口縮進去、背拱起來時,雙腿就很容易下沉,而且會使換氣變困難,必須抬得更高才換得了氣;為了抬更高,腿部會在換氣時變得更沉,阻力也變得更大。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優先的並不是去學技術,因為此時不管學什麼動作都會做不好,不管教練喊得再大聲、更多遍,下肢也一樣浮不起來,換氣時一定會沉下去。

對他們來說,最優先的訓練不是水中的技術,而是透過第三章胸椎關節與肩關節的活動度訓練及適度的力量訓練,來優化排列姿勢。

當身體各部的排列(體態)改善後,不用刻意努力,下肢也會自然浮起。

「活動度不足」的主要部位是肩關節,當肩關節太緊繃,提臂時勢必會大幅度轉動整個軀幹(菁英選手提臂時軀幹也會轉動,但幅度較小),不只使得雙腿下沉,也會因旋轉過度而形成剪刀腳(請參見第141頁圖3­11)。

如果確定肩關節的活動度不足,就必須在訓練課表中特別針對活動度做訓練,因為活動度到位了,划手與提臂的過程才可能保持穩定;換句話說,活動度是穩定度的前提條件(優化活動度的方法請參見第142~157頁的課表和示範動作)。

「肌力不足」的主要問題會發生在泳者的後側,當身體後側力量不足,便無法在長距離的游泳中抬起腿部。

你可以試著趴在地上,雙腿打直向上抬起到大腿略微離開地面,用你的手去摸你的下背、臀部與後大腿,你會發現都處於收緊的狀態。

自由式的每一次打水,除了向下壓水要有力量之外,泳者也要有力氣快速把整條腿一起抬起來。

我發現不少自由泳的初學者只會用小腿打水並非全是技術上的問題,有些人是因為力量不足,所以只能抬起小腿,而無法抬起整隻腿。

當泳者向下打水後無法立即把整條腿抬起來,下肢就會沉在水中,變成「/」型的身體位置。

那要如何改善呢?若泳者是因為力量不足造成身體的姿勢不良,此時無論教練喊得再賣力「腳抬起來」「打水快一點」「上半身下壓」……都沒有用,必須運用第三章的力量訓練才能改善(改進方法請參見第165~168頁「俯臥腹部支撐」中的訓練動作)。

除了透過上述針對性的訓練改善泳者在水中的姿勢之外,還有三點跟身體素質較無關係的小技巧,可以直接從「技術」端來修正,分別是「減少打水幅度」、「頭藏起來」與「手往前伸」。

減少打水幅度前面提到,當身體後側力量不足時,腿部會容易下沉。

因為力量無法在短期內改進,要使下肢快速接近水平的方法是提醒自己打水小力一點,不要打得太深。

當你用力打水時,肌肉會變得緊繃,所以比較容易下沉;而且每次腳掌下壓愈深,就要花更多力氣抬起腳掌,所以對於力量不足的人來說,打水愈用力,下半身只會愈來愈沉(圖1·3)。

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只要我要求學員減少打水的幅度,他們的下半身立刻就會更靠近水面,身體線自然變平(圖1·4)。

【圖1·3】大幅度打水,容易使身體失去平衡,重心後移。

【圖1·4】小幅度打水,比較容易使身體保持水平。

藏起頭部大部分的初學者下半身過沉的另一主因是換氣時頭抬得太高(圖1·5);


常見運動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