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膝術後儘早活動,要讓病人自我操控奇美骨科 ... | 膝關節置換後一年三個月還會痛

林采嫻副護理長表示,護理部致力於提供優質的膝關節置換術後病人的照護品質, ... 並設定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照護目標—術後3天病人即能下床行走,出院前膝關節即能 ... 其實疼痛程度也與腫脹程度有相關聯,所以,骨科護理師不會放任患肢腫脹 ... 葉玲復健專責護理師表示,好好訓練新關節,經過一年左右,也能拖著菜籃車, ...    好好訓練新關節,也能旅遊與逛街       談膝關節置換的術後護理照顧 復健專責護理師葉玲 奇美醫學中心甫於去年獲健保局南區分局頒發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優質照護團隊第一名。

   奇美醫學中心骨科病房副護理長林采嫻表示:在奇美醫學中心每個月約有20位民眾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

手術的成功除了醫療團隊提供的治療及照顧之外,儘早復健,也是膝關節功能復原的重要因素。

   手術後的護理照顧除了緩解病人疼痛、預防病人跌倒,更需促進身體活動,且因應病人的病情恢復程度、個性、家庭照顧資源之不同,必須提供多面向、不同層次、全方位的護理照護。

因此,奇美醫學中心骨科護理團隊致力於發展骨科復健護理方法,並設置復健專責護理師。

 林采嫻副護理長表示,護理部致力於提供優質的膝關節置換術後病人的照護品質,所以骨科的護理師不僅須接受完整的專科訓練及衛教指導技巧的考試,並設定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照護目標—術後3天病人即能下床行走,出院前膝關節即能屈膝至90度,讓病人迅速、安全地復原。

 活動身體,打破「疼痛的惡性循環」葉玲復健專責護理師指出,有許多病人手術後不會也不敢翻身、移動身體,誤以為傷口會裂開或影響癒合,結果開刀的膝關節因不動而幾小時之後,漸漸肌肉僵硬、下肢腫脹,使得腿一動就痛。

如此一來「痛就不動,不動就腫,腫就更痛,更不敢動…」陷入一種「疼痛的惡性循環」。

 葉護理師同時表示,手術完離開恢復室回到病房來時,通常患肢會包著彈性繃帶,有些病人會選用自控式止痛藥,而且當時患肢尚未明顯腫脹。

一般而言,術後前三天內,患肢會漸漸腫脹,到了第三天往往是傷口最腫、最痛的時期。

 其實疼痛程度也與腫脹程度有相關聯,所以,骨科護理師不會放任患肢腫脹進入「疼痛的惡性循環」。

打破疼痛的惡性循環的第一要訣,就是把握控制腫脹的黃金時間。

術後回到病房,就開始復健工作了。

 骨科護理師會立刻評估病人的疼痛指數,教導照顧者協助墊高患肢、冰敷,並教導病人「自行翻身」的分解動作,讓病人輕鬆地進入復健運動的第一步。

 促進身體活動的小道具手術後的復健工作是循序漸進的。

每一天都有進度,分為第一天「臥床活動」、第二天「坐床邊活動」、第三天「下床活動」。

但是由於許多病人在術前因關節退化、變形,其關節往往已經受限制、肌力不足了,加上手術可能觸及相關肌肉,使得膝關節的活動更不容易。

 葉護理師指出,膝關節置換的目標是減輕疼痛及恢復膝關節功能,所以手術後的活動設計,要能促進病人身體舒適、盡量讓病人自我操控為原則,這是病人樂意參與早期復健的關鍵。

骨科護理師會視病人的需要,以舒緩僵硬的肌肉為主,教導使病人在舒適的狀況下,樂於接受肌力訓練。

   出院前,先對居家環境做個檢視台灣的住宅大多數沒有無障礙設計。

有些年老的病人,手術後必須暫時依親到兒女家,而在陌生環境中生活,將會有許多潛在的危險與不便。

 出院前,家屬可以畫住家平面圖,與護理師做居家環境的安全檢視,提供改善環境障礙的建議,例如:加強照明與防滑。

出院前,多數病人能屈膝90度,但是下肢肌力仍然不足,尤其在上下較矮的床鋪、坐椅、馬桶時,比較吃力、需要扶持。

 因此建議在住所的床鋪、坐椅、馬桶調高到「省力高度」。

在病人站立時測量,將床面、椅面、馬桶等墊高到比膝高約5公分至10公分,讓病人較容易站起、坐下,將可大大降低跌倒的危險。

 出院後,要持續復健新的膝關節,須漫長的復健,出院後,除了回復健科繼續復健之外,也可依醫護人員指導,在溫水泳池漸進式地做「水中運動」,如行走、蹲站、踢水等,增加屈膝角度至少到120度、幫助新關節的適應。

 葉玲復健專責護理師表示,好好訓練新關節,經過一年左右,也能拖著菜籃車,獨立買菜、逛街,甚至與家人出遊。

  換膝術後儘早活動,要讓病人自我操控 奇美骨科護理的「本土化」小創意 復健專責護理師葉玲 奇美醫學中心骨科病房有一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復健照護計畫,由骨科護理師循序漸進地指導術後病人減輕疼痛、促進身體活動。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