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什麼?一次了解骨折症狀、治療以及如何預防 | 骨折 修復過程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骨折首頁健康百科骨、關節骨折症狀病程併發症成因種類危險族群預防相關檢驗治療照護就醫準備部位分享收藏訂閱點擊可以訂閱電子報喔!✕加入LINE好友什麼是骨折?骨頭受到太大的外力,超過自身所能承受時,不管是裂開、斷掉或變形,都可稱為骨折。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成因的骨折非嚴重外力導致,是累積壓力逐漸形成,例如疲勞性骨折,或是骨頭的組成受到改變(最常見的是骨質疏鬆)因而無法受力,也會引起骨折。

一般根據斷骨是否穿透皮膚與外界接觸,可分為兩大類:其一是簡單性骨折,或稱為閉鎖性骨折,斷骨並未凸出皮膚表面,所以不會有感染的風險,治療也會較為簡單;其二是複雜性骨折,或稱為開放性骨折,斷骨凸出皮膚表面接觸外界,出現開放性傷口,嚴重時細菌有可能入侵骨髓腔,造成更嚴重的感染。

複雜性骨折的治療較為繁瑣且困難,所以可再進一步細分成不同型別,醫師根據狀況擬定不一樣的治療策略。

骨折也會與骨頭的發育狀況有關,兒童期骨骼尚在發育,軟骨成分較多,彈性會較好;成年期骨骼中的軟骨多數已轉換成硬骨;老年期骨骼則有可能出現骨質疏鬆的情況,骨頭就像遭到白蟻蛀蝕的樑柱一般,變得脆弱易碎,也容易有較為嚴重的後遺症。

根據不同時期的骨骼發育狀態,醫師治療策略也需因此做出調整。

骨折症狀骨頭本身沒有神經,但骨骼外面有骨膜包覆,上面有密集的神經,因此會感到疼痛。

受傷部位會出現局部性的痛感、壓痛及出現瘀青,肢體功能可能暫時喪失;開放性骨折甚至會出現不自然的肢體彎曲及明顯腫脹。

發生骨折後,受傷的肢體盡量減少動作,大多數需要加以固定,避免斷骨扎傷鄰近的神經或血管,造成更為嚴重的後遺症。

此外,開放性骨折需要注意是否有高燒不退的症狀,如果有,很可能傷口已發生感染。

骨折治療中或治療完成後還要進行復健,不然可能會留下後遺症,常見有關節沾黏、腫脹及僵硬的問題。

年老的骨折患者有可能傷癒卻仍無法恢復行走的能力,不少人因此就臥床不起,嚴重影響生活自理功能,對家庭及醫療資源造成很大的負擔。

 骨折進展骨折癒合的過程可粗略分為3階段,名稱或許會有所差異:血腫發炎期:骨頭斷裂處會因血管破裂導致血液淤積,壓迫周圍組織造成發炎,受傷後約6~8小時內,血腫會逐漸凝結成血塊。

嚴重的骨折損傷所形成的血腫會造成周圍組織的壞死。

骨痂形成期:一般需要4~8周,此時要讓新生血管長進來,同時也會刺激成骨細胞增生,分泌骨質逐漸形成新骨,這段時期可透過X光檢查觀察到骨痂的形成。

骨板成形與塑形期:一般約需8~12周。

骨痂中的組織更進一步的細緻化,透過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的協助,一方面清除死骨,一方面形成新骨,並促進新骨與舊骨進行連接。

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一般而言,骨頭癒合的時間約需6個月,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眾多,導致部分個案甚至要1~2年才癒合,常見影響因子如下:疾病因素:病人如果本來骨質就有問題,或者影響到正常骨頭的代謝功能,就會讓痊癒更慢,常見因素有骨質疏鬆、糖尿病、腎臟病等。

骨折的複雜度:粉碎性骨折或開放性骨折,這兩類的骨折痊癒速度較慢。

個人差異:部分患者的天生癒合能力較差,或骨折併發感染,皆會影響骨折的發展。

治療的差異:骨折後如果復位或固定較好,也會影響到骨頭癒合速度。

不當的復健活動:骨折時也需要做適當的復健,如果復健方式不正確也會影響癒合的速度。

骨折併發症感染:尤其在開放性骨折中,因為傷口面積較大,容易引發感染,導致更嚴重的傷害。

出血、截肢:很多骨折都是重大外傷所引起,往往會造成病人的大量出血。

同時因為失血過多,動脈與靜脈的缺血會更容易導致出現組織缺氧壞死或壞疽,嚴重時需要截肢。

肺栓塞:好發於老年人發生骨折時。

因為身體缺血導致血液流速減慢,容易凝結形成小血塊,一旦這些血塊沖進小的血管就容易堵塞,造成下游組織壞死,尤其容易發生在肺部,因此稱為肺栓塞。

腔室症候群:血管和神經包埋在肌肉中,肌肉群外包裹著筋膜,不同肌肉群之間存在稱為腔室的空隙。

如果骨折出血導致腔室內壓力增加,應立即以手術切開皮膚或筋膜,釋放腔室內的壓力,避免傷害肌肉、血管或神經。

  褥瘡:好發於老人家,長時間固定躺著壓迫特定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