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武招式名稱「花哨」?沒用?了解後你就不會這麼說了,原因 ... | 武術招式名稱

在小時候翻看各種武術書籍的時候,會發現傳統武術的套路里招式名稱多是很花哨的,什麼狸貓上樹,黑虎掏心,劍術的話就跟多了,什麼長虹貫 ...在小時候翻看各種武術書籍的時候,會發現傳統武術的套路里招式名稱多是很花哨的,什麼狸貓上樹,黑虎掏心,劍術的話就跟多了,什麼長虹貫日、橫掃千軍。

而現在編出來的國家標準套路是什麼名稱呢:上步撩劍,虛步勾拳,退步推掌,等等。

當時就奇怪,為什麼古時候的人要給招式取一個這麼花哨的名字?有什麼用呢?很多小朋友當時都在抨擊古人窮酸,沒事兒整些花里胡哨的東西,有什麼用呢。

然而是這樣嗎?經過十幾年的練武術和學文化,時到今日才明白,當時的理解太淺薄了,古人這麼做是有其道理的。

1.文化濡染。

這就像古詩一樣,為什麼要寫詩,為什麼不直接用白話描述描述呢。

因為文化底蘊不同,傳武植根於傳統文化當中,訓練武術的同時也從傳統文化當中汲取養分,形成武術的魂,賦予了武術精神層面的東西,而且是互相融合的非常好。

所以古人做一個招式的動作,想到的不是簡單的動作,而是文化思想和意境。

這裡我想起了一個段子,為什麼要讀書,因為當你看到夕陽餘暉…你的腦海浮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臥槽,這麼多鳥,真好看,真他媽太好看了!」。

就像醉八仙的套路一樣,在練拳的時候,你得知道八仙是哪八仙吧,然後這八仙都是什麼形象,然後這八仙如果喝醉了又都應該是個什麼形象。

然後在練武術的過程中,名字當中所蘊含的典故、人物、神話等傳統文化知識就耳濡目染的影響了自己,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修養。

如果通通換成什麼上步勾拳,抱頭頂心之類的名字,那如何吸取古代文化呢?武術也是一種文化,我認為武術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如果練了好多年武術,傳統文化一點都沒感受到,剔除了能體現傳武博大精深的部分,那其實就是學流氓打架,有何意義呢?...2.取形練勁。

古人對世界和自然的理解水平遠遠趕不上現代人,其自然的認知和知識水平也不如現在。

我們現在可以用力學結構、物理名詞等解釋武術當中的很多道理,而古人卻不行。

因為武術當中的勁力有很多都是不能言傳的,自己的體悟很清楚,但是用語言描述不出來。

說出來的一定就錯了,這跟佛家講的「不可說,不可說,說即是錯」是一個意思。

那既然不能用自然科學知識來解釋明白武術的勁力,那古人就找到了一種很簡單的方法,那就是象形比喻。

舉個例子,就說描述一下虛領頂勁這個要領,用現代知識重力、結構、脊椎等知識就可以解釋清楚,但是古人不懂這些科學術語。

所以古人從生活領域取材讓徒弟明白,好像頭頂頂一張紙,好像肉鉤子勾著肉的那種感覺。

如果沒有體悟是不明白的,但是體悟到了以後會發現,古人的這些描述非常的精準,一語中的。

八極拳力的「猛虎硬爬山」,聽聽這招式名稱,一聽就能感受到八極拳的威猛和兇悍的氣勢對嗎?這招式裡頭的勁力,先輩們很形象的找了一個形象,就是猛虎爬山時的形象來說明。

猛虎爬山要用前爪牢牢抓住山體,然後把自己沉重的身體往上拽,這前爪抓山體的力量需要怎麼發出來,這就是這個招式需要的發力方法了。

而且前輩們還加了一個「硬」字,其霸氣不言而喻。

如果改個現代名稱,上步挑掌落掌,你能知道勁力怎麼發放,能感受到演練招式里蘊含的霸氣嗎?3.象形合意。

我們知道所有的武術招式,都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動作,一個是動作上蘊含的意。

這個「意」,可以是攻防也可以使勁力,總之是精神層面上的東西。

古人給招式起個花哨名字的意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根據招式勁力、攻防等因素的精神層面的意義來取的。

以此來做到形與意合,從而發出超常的勁力。

這個其實是最重要的一個意圖,就是給招式加意念。

一旦招式加了意念,所能發放的勁力要比普通情況大的多,如果在搏鬥過程中能激發自己超常的能量。

記得《精武家庭》這部電影里最後有一個片段,主角被圈在一個玻璃罩子裡,怎麼發力都打不破玻璃,當他爸爸在玻璃上畫了一個圈,圈內點了一個點之後,他一拳就打破了玻璃。

當然這是電影橋段,我引用這個,只是要說明給招式加了意念以後能發揮超常勁力的這個道理的。

至於電影里片段設計的合理性不去考慮。

我們再拿黑虎掏心這個招式名稱來舉例,黑虎掏心的動作很簡單,其實就是直拳攻擊對方胸口。

然而,如果你這招叫弓步直拳的時候,你攻擊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