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招式名稱名詞趣談@ 中華民國熊氏太極拳協會:: 隨意窩 ... | 武術招式名稱

太極拳招式名稱名詞趣談 @ @ hiwanze. ... 意味著,人還騎在馬背上,有不契合實際的感覺;若以「蹲馬式」名之,可與古時武者以坐馬姿勢,作為鍛鍊武術招式, ...中華民國熊氏太極拳協會本協會以發揚祖師爺熊公養和(1889-1981)所傳授的太極拳等武術拳械為主旨,為紀念熊公對中華武術之卓越而豐富的貢獻,故隨一般武術界尊稱為『熊氏太極拳』,目前由第一代掌門林朝來老師為總主持,舉凡與本門(含:楊家老架熊氏太極拳、基本樁、太極氣功、、、等,歡迎諸先進同好們,一齊共襄盛舉。

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0903081136太極拳招式名稱名詞趣談?歷史傳承 太極拳招式名稱名詞趣談                                                                     擎宇山人撰  2008.08.01   記得小時跟隨師父習拳時,常用一般土語說話,諸如:「我要去打拳」,「打了一次太極拳」…..等等,師父聽了會糾正說:「是叫練拳,不叫打拳,拳不是用打的;『練』的意思是『鍛鍊、複習、研究、精進、求心得。

』而光打拳就沒有這些內涵的存在了。

」;「練了『一趟拳』或練了『一套拳』才是正確的說法,『一趟』是練了一遍接著還有別的拳要練,或還繼續要練的意思;『一套』是表示各種拳術套路的總和體,意味著有始有終。

練拳的人若以一次、二次計算的話,就顯得太勉強了,那終究會有厭倦和結束的一天,而變成半途而廢。

」這使我發覺說詞用字間,竟然有如此大的學問;從此,啟發了我對於練武過程中,將所使用的各招式名稱、名詞,與實際應用及理論上,相互間之因果關係,加以鑽研和探討。

玆將拙見提供一二,共餉同好參考:壹、馬 步:不論練習那門武術,「馬步」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樁法,練者往往稱其為「坐馬式」「騎馬式」「蹲馬式」….。

此式初創源自,人騎在馬上,能奔馳曠野,四面八穩而不落地,尚可射箭、打仗、工作…因而引用此勢。

然「坐馬式」「騎馬式」之稱呼,似乎仍然意味著,人還騎在馬背上,有不契合實際的感覺;若以「蹲馬式」名之,可與古時武者以坐馬姿勢,作為鍛鍊武術招式,而力求功架四平八穩之原意,較為吻合與貼切。

貳、 弓箭步:係前腳踏出而彎屈似弓,後腳伸直扺住似箭;使身體重心能平穩,而分散於雙腳掌之間;身體重心借運用前後腳之轉移過程,使身體快速前進或後退,便於使雙手之勁道,如彎弓射箭隨勢而發,達其攻擊防禦之目的。

在武術中,弓箭步與馬步同屬不可或缺之樁法。

一般稱為「弓步」「弓箭步」「前弓後箭步」…..;然詳析之,「弓步」慬以前腳的動作而稱之,稍嫌有點偏沉;「前弓後箭步」雖已表明弓在前箭在後而得名,但弓箭步本來就是弓前箭後的動作,再加以貫上前後,倒有點劃蛇添足;「弓箭步」雖已稱出全名,但弓箭步有左右之分,又覺不夠明確;假設老師教拳時,能以「左弓箭步」、「右弓箭步」來示意學生踏出左步或右步,可較為明確快捷。

參、 虛實步:有人稱為「雞行步」「三七步」「四六步」「釘字步」「正釘字步」「倒釘字步」「丁字步」「正丁字步」「倒丁字步」係採一腳重心較重,另一腳重心較輕,陰陽互換的姿勢,而便於腳步前進、後退、提腳、踢腳、轉變方位、閃化、進攻。

「虛實步」為以上各步之統稱;但其稱呼與各招式應用間,又有其相互不同之區別,茲分析如下:一、雞行步:雞覓食時,常以一腳提起,一腳踏地而琢食,方便天敵來襲時,另一腳隨機點地,借其彈力起飛避敵,或使另一腳伸出,以爪應敵,是故人們採其姿勢練功。

常見於較古老拳架招式名稱上,如形意拳即以「虎抱頭、龍腰、熊背、鹰爪(捉)、雞行。

」來形容形意拳之特色,且其拳套步法大部份均採雞行步法進退。

我國最古老劍法之一「青萍劍」亦多採用「雞行步法」練劍。

二、「三七步」「四六步」:常見於跆拳道腳步名稱,或拳師教徒時,方便要求學生,功架重心分配之比例,如三七步即是前腳踩三成重力,後腳存七分重心;四六步即是前腳踩四成重力,後腳存六分重心。

三、「丁字步」「正丁字步」「倒丁字步」:雙腳重心前虛後實,腳掌平貼地面,不分踩三七配或四六配,均以「丁字型」展現,稱為「丁字步」;然前腳掌為「竖」如「︱」向前伸出,後腳掌為「橫」如「一」坐實,雙腳掌成「⊥」形組合,稱為「正丁字步」;反之,前腳掌為「橫」向內扣,如「一」,後腳掌為「竖」如「︱」配合,雙腳成「ㄒ」形組合,後腳再反向180度轉身伸出,其進行過程中之丁字步,稱為「倒丁字步」。

如太極拳之十字手變轉身撇身捶,演練過程中,即包含此二種步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