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Point告別寶寶你丟我撿困擾 | 丟 球 動作 順序 動作 期

因此,從動作發展觀點來看寶寶你丟我撿的行為,可以說寶寶正處在神經動作與肌肉發展成熟的自然現象,寶寶藉由抓握、扔擲等動作,訓練身體肌肉與神經的發達 ...嬰兒嬰兒照顧4Point告別寶寶你丟我撿困擾2012/02/09依附專欄作家動作發展認知發展嬰兒照顧幼兒照顧幼兒生活教養兒童生活教養「啊!玩具又丟得滿地都是了!」、「寶寶怎麼不斷把手中拿到的東西向外丟呢?」許多爸媽對寶貝不斷將手上的東西向外拋擲丟棄,甚至嘗試將手指頭伸進插座的危險動作感到心驚困擾,為什麼寶貝喜歡亂丟東西呢?該如何與幼兒互動,解決此時期的行為模式呢?本文將帶領爸媽瞭解引發幼兒你丟我撿行為模式背後的原因,再從小遊戲設計讓爸媽與孩子互動,解決你丟我撿的困擾!Point1Why?寶寶為什麼喜歡你丟我撿?對於寶寶成長發展到特別的階段,會特別喜歡你丟我撿的行為,行政院衛生署基隆醫院精神科陳靜怡心理師表示,可從寶寶的動作發展觀點、依附心理以及認知發展三分面分析解釋。

動作發展觀點寶寶在剛出生時即具備手掌抓握的反射動作,會本能地抓住身邊的物件,而隨著年齡成長,依序自頭部、頸部、上肢到下肢的「頭部向下」、軀幹中心向四肢末梢的「中心向外」兩種順序發展動作技能。

到了1歲至2歲時,已可藉由精通手部的各種動作,學習協調和整合的技巧,此時也就容易出現寶寶拿筆亂塗鴉、亂丟東西等行為;而兩歲以後,動作發展更精細,會出現喜歡投球、或可畫直線等有方向性的運動。

 因此,從動作發展觀點來看寶寶你丟我撿的行為,可以說寶寶正處在神經動作與肌肉發展成熟的自然現象,寶寶藉由抓握、扔擲等動作,訓練身體肌肉與神經的發達。

依附心理觀點另一個面向來看寶寶你丟我撿行為,可從心理學的依附心理來解釋。

寶寶與爸媽(或照顧者)之間會自然產生依附關係,寶寶藉由觀察外在環境或與照顧者的互動反應,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其中包含安全依附和不安全依附兩種。

相關研究發現,滿足安全依附關係下成長的寶寶,會放心地學習探索周遭環境,成長後解決問題能力較佳、也較具創意;而處在不安全依附的情況時,寶寶易出現具敵意或攻擊性的行為表現。

 因此,若從依附關係看你丟我撿行為,可能發生於寶寶未能被滿足安全依附的狀態下出現,而出現以丟玩具或破壞的行為,吸引照顧者的關愛或注意的行為。

認知發展觀點認知發展可說是寶寶理解環境的方式和能力。

例如,寶寶會用其自我中心的感覺和能力來探索環境,0到2歲的寶寶會用某些活動來建立物體恆存以及因果關係的感覺,透過不斷丟擲物品瞭解「丟了以後會怎樣」來探索環境,或者爸爸媽媽會發現此時期的孩子喜歡玩遮眼、閉眼的「看不見!看見了!」的遊戲,用自我理解的方式體會物體存在的感覺。

 因此,爸媽可利用寶寶能理解的方式,幫寶寶操作或示範,讓寶寶理解之後;在避開危險的因素,改以安全的行為取代後,提供適當的練習機會給寶寶學習技能,相對也可減輕父母教養上的挫折感。

Point2When?幾歲的寶寶喜歡你丟我撿?0至1歲一般來說,剛出生的新生兒僅能做出簡單的肢體動作和抓握反射行為,利用手臂或關節體會抓住物件的感覺,但並非是以眼睛實際看到而接觸,僅為反射動作,直到4至5個月後,寶寶慢慢地會將注意力開始外移,探索外在環境,並學會用雙手抓握物件的「手指夾取」能力等粗略的動作學習,且會出現對照顧者或他人微笑、生氣等情緒反應。

1至3歲寶寶1歲以後,為了訓練神經及肌肉發展,會慢慢出現更精細的動作,同時也需要透過協調與整合的技巧練習,來訓練手部肌肉的動作。

特別是在2歲前,寶寶因為精細動作訓練的需求,以及探索環境的關係,就會開始出現對拋擲或將物品丟到地上的行為,看看會發生什麼變化的探索行為。

藉由不停地丟玩具、用不同方式丟看看、觀察丟出去會怎麼樣的實驗性方式,來認識周圍環境。

或是開始會喜歡拿筆到處塗鴨,或是會有丟球、投擲物品的行為發生,而此類行為會持續到寶寶3歲左右。

另外,此時寶寶會與照顧者產生強烈依附的情感,若能在此時促進與寶寶的安全依附關係,讓寶寶感到安全無虞,寶寶也更能放心地探索周遭環境,避免寶寶用錯誤方式認識周遭環境。

Point3What?此時期寶寶還有哪些行為動作呢?從面紙盒裡不斷抽出面紙讓它飛揚,或是將異物或手指放進插座,也是寶寶探索周遭環境的一種表現。

寶寶滿1歲之前很難分辨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事」或是「有危險的事」,爸爸媽媽可先將危險物品以及不能讓寶寶碰觸的東西,先行收拾好,插座加上蓋子來避免寶寶觸電。

如果寶寶很喜歡玩面紙的話,可預留一點面紙做為互動或遊戲專用的即可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