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風雲《第三卷》甲午祭壇 上:李鴻章屈膝春帆樓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晚清風雲《第三卷》甲午祭壇 上:李鴻章屈膝春帆樓

作者:果遲
出版社:大地
出版日期:2015年08月05日
ISBN:9789864020904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96元

  本書以三個獨立的篇章,描寫了同一歷史時空中的三個人物:郭嵩燾、左宗棠、李鴻章。他們都以鎮壓太平天國起家,是所謂「同光中興」的功臣,這以後,為富國強兵,大辦洋務,三人又是這一亙古未有事業的中堅,以大致相同的經歷開頭,卻以不同的功業、不同的命運結束。

  從郭嵩燾出使英法,左宗棠成功地收復新疆,到李鴻章屈膝春帆樓,大約十餘年的跨度,就是本書的歷史背景。
                                                     
  第三卷《甲午祭壇》寫李鴻章和中華民族最可悲的一頁歷史——甲午海戰。比較上面二人,李鴻章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活動時間較長,且毀譽不一。但無可否認,作為曾國藩的衣缽傳人,他算是洋務派中最有成就者。為創辦北洋水師,使中國能躋身於世界強國行列,篳路藍縷,慘澹經營。本書就以北洋水師的起始為開頭,以水師的覆滅為終結,按歷史的時間順序,層層鋪述,有慈禧置個人私欲於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之上的大揭祕,也有日本人修心練膽、亡我中華的野心大寫真。北洋水師的興與亡,雖是李鴻章的人生之旅、榮辱浮沉的大賭博,但春帆樓的屈膝,卻不應看作他個人的恥辱,而是整個朝廷(包括主戰派)都應該負責的,「戴張冠、代桃僵」之說,寄託了作者對李氏失敗的同情。

作者簡介

果遲

  湖南湘陰人。曾就讀於上海戲劇學院文學系,先後發表歷史題材的短、中、長篇小說及戲劇、電影文學作品多部,著有歷史劇《一箭仇》、《三歸台遺恨》、歷史小說《武則天》、《帝星升沉》又名:明朝最後的那些事兒。。

序 走向世界的挫折      005

引  子      009

第一章 「墨絰從戎」      013
第二章 胸有成竹      027
第三章 名園之夢      063
第四章 議辦海軍      085
第五章 循吏權奸      117
第六章 不祥之兆      141
第七章 各有所圖      193
第八章 戰雲密布      233
第九章 處處失算      269
第十章 血染黃海      321



走向世界的挫折

  本書以三個獨立的篇章,描寫了同一歷史時空中的三個人物:郭嵩燾、左宗棠、李鴻章。他們都以鎮壓太平天國起家,是所謂「同光中興」的功臣,這以後,為富國強兵,大辦洋務,三人又是這一亙古未有事業的中堅,以大致相同的經歷開頭,卻以不同的功業、不同的命運結束。

  道咸時代,大清朝國無寧日,愛新覺羅氏已是日薄西山,但歷史老人卻要玩一個惡作劇,讓這個垂死的王朝,有一個迴光返照的過程--關鍵時刻,湘淮軍應運而生,曾、胡、左、李等人,像光芒四射的流星,劃破歷史的夜空,他們是林則徐、魏源一脈相承的、頭腦清醒的知識份子,安內攘外,傾畢生之力,從而創造了歷史的奇蹟,這就是「同光中興」。從郭嵩燾出使英法,左宗棠成功地收復新疆,到李鴻章屈膝春帆樓,大約十餘年的跨度,就是本書的歷史背景。

  首卷《英倫涅槃》以郭嵩燾為主角,重點放在他的兩年使英生涯。所謂洋務,不外乎兩途,一為強兵富國,一為和輯列強(外交),郭嵩燾的事業在後者。本書開頭以遊記的形式,敘述郭氏出使途中的見聞,接著寫他到達倫敦後的外事活動,以一個受儒家傳統教育的、封建士大夫的視角,以個人的親歷親見,比照國內的情形,終於得出「洋人民風政教優於中國」的結論,這個結論,超出了同時代士大夫的認知範圍和道德底線,也超出了他們的容忍程度,郭嵩燾最終未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其實是以言論獲罪,是守舊派與洋務派鬥爭的犧牲。

  第二卷《西省戰紀》寫左宗棠那氣壯山河的西征。結構採用歷史小說不多見的群像展覽式,以倒述開頭,矛盾凸出,事件集中,圍繞左宗棠的西征,圍繞他這一個,和他身邊的這一群,有機地展開故事,有民族矛盾,有異族情愛,悲歡離合,跌宕坎坷。尤其是對左宗棠這個極其複雜的、充滿矛盾的歷史人物的描寫,既有他縱橫捭闔、大刀闊斧的軍旅生涯,又有他鮮為人知的個人私生活;既有對他維護國家統一、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濃墨重彩的謳歌,又有對他的血腥手段的無情揭露。文章最後,以「瞎幫閒」為隱喻,指出左宗棠的成功,雖然維護了國家版圖的完整,但於奄奄一息的大清王朝,只不過打了最後一劑強心針,暫時的勝利,最終改變不了歷史巨輪的走向,左宗棠內心的矛盾和痛苦,是這個歷史時期知識份子集體的迷惘。

  末卷《甲午祭壇》寫李鴻章和中華民族最可悲的一頁歷史--甲午海戰。比較上面二人,李鴻章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活動時間較長,且毀譽不一。但無可否認,作為曾國藩的衣缽傳人,他算是洋務派中最有成就者。為創辦北洋水師,使中國能躋身於世界強國行列,篳路藍縷,慘澹經營。本書就以北洋水師的起始為開頭,以水師的覆滅為終結,按歷史的時間順序,層層鋪述,有慈禧置個人私欲於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之上的大揭祕,也有日本人修心練膽、亡我中華的野心大寫真。北洋水師的興與亡,雖是李鴻章的人生之旅、榮辱浮沉的大賭博,但春帆樓的屈膝,卻不應看作他個人的恥辱,而是整個朝廷(包括主戰派)都應該負責的,「戴張冠、代桃僵」之說,寄託了作者對李氏失敗的同情。

  全書展示給我們的,雖是三個歷史人物的命運,卻也是國人的命運。悲劇,悲劇,還是悲劇!他們是引領潮流的先行者,卻因後繼乏人而成為孤獨的前軀。按他們的設想,中國從此就應該走向世界,但是,這努力卻遭遇嚴重的挫折,所謂的「同光中興」,終成為光榮的夢想。

  此時的世界,民主已是主流,中國卻沒能融入到主流中去,仍由極少數人在掌握民族的命運。雖有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正確口號,雖有曾、左、李等人的身體力行,但所謂的洋務,說到底只是師其皮毛而失其骨架,三人中,以有出國經歷的郭嵩燾認識最深,也以他跌得最慘。

  克羅齊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個老克,真是一針見血呵!

引 子

  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二月初四日,大清帝國的東南保障--太子太傅一等毅勇侯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曾國藩薨於金陵城,訃聞之日,當時的《申報》特撰出社評,題目便是「九重失柱石之臣,三省傾斗山之望」。

  其實,以曾國藩的地位和影響,他的死豈止「九重」和「三省」震動,這是足以動搖全域的大事。所以,當以江寧將軍出銜馳奏的「六百里加緊」塘報遞到京師,報告了他的死訊後,「兩宮震悼,輟朝三日」,詔命恭親王奕訢偕御前大臣、軍機處共商後事,內閣奉旨擬諡。所有這些,都特別隆重,最後,皇帝特許加恩,「贈太傅、諡文正」。

  「文正」為特諡,恩出例外。有清一代,僅有六個漢人獲此殊榮。

  然而,有心人注意的不是曾國藩身後的哀榮--這其實是有例可循、意料得到的事,他們關心的是另一個大題目--眼下割據東南半壁的太平軍雖已消滅,縱橫中原的捻軍也已根除,雖陝甘不靖,新疆未復,但有左宗棠坐鎮蘭州,平定西北、收復新疆也不是一件難事。

  說起來,真正令人難安枕席的還是萬里海疆的安全,眼下列強環伺,船堅炮利,要商要戰,國無寧日,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最重要的頭等大事。自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提出後,曾國藩以蓋世勳名,開近代風氣之先,摩頂放踵,通夷人之情,考西洋之法,欲以洋務強兵富國。可惜今天洋務才開了個頭,首創者便志決身殲。這在明眼人看來,既是曾國藩個人的不幸,也是國家社稷的損失。

  眼下兩江總督衙門的大堂暫時做了曾國藩的靈堂,聚集了兩江政要及曾國藩生前故舊,眾人舉哀之餘,所想所議的便都是這麼一件大事:曾文正公的遺志,誰可繼承?

  曾國藩生前門生故吏遍天下,各省督撫提鎮,很少不是他的學生和部屬,如今,昔日提攜擢拔自己的恩師逝世了,誰不痛心,誰不盡快做出表示?一時之間,弔喪的專差絡繹於途,輓聯祭幛之多,如山如海,從靈堂,一直掛到了東西轅門兩側,其中有一幅從保定直隸總督府送來的輓聯最引人注目,像是要回答人們心中的疑問:

  師事近三十年,薪燼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名震九萬里,安內攘外,曠代難逢天下才。
  門下士李鴻章    

  此聯上聯用春秋時,子貢築室獨為孔子守孝六年的典故,將自己與曾國藩門下一般的門生故吏區別開來,儼然以衣缽傳人自命,有曾之後捨我其誰之意;下聯則是為國家惜人才,隱隱然佔著了宰相的身分。

  此聯一經掛出,立刻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大家都明白,在曾國藩眾多的門生故吏中,李鴻章的確可以居首--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和曾國藩是會試同年,李文安在京供職時,李鴻章一度以「年家子」身分向曾國藩請教八股精義,是名副其實的入室弟子。這以後,曾國藩辦湘軍,圍剿太平軍,李鴻章又輾轉追隨老師左右,後來且是在老師的提攜下,一帆風順,名位日顯、聲望日隆,並自創淮軍,成為無論地位和聲望,僅次於曾國藩的人物。

  「薪燼火傳」。李鴻章今日向世人坦言:他欲做曾國藩的傳人。
的確,他一直這麼想也一直是這麼做的。這以前,曾國藩、左宗棠和他李鴻章是憑藉華爾、戈登等洋人,靠洋槍洋炮才創下這不世功勳的,所以,他李鴻章對創辦洋務回應最早,體會最深,且身體力行,成績最出色。

  還在任江蘇巡撫時,他即奏請創辦了上海外國語言文字學館,這以後又和曾國藩一道創辦江南機器製造局;還力排眾議,選派大批學生留洋;待後來,更是開礦山、修鐵路、設輪船招商局、南北洋電報局;而厥功最偉的是籌辦海防、建水師學堂、培養新式海軍人才,購鐵甲艦、魚雷艇,修軍港、船塢,建炮台、軍備庫,統籌沿海防務,一心要做到船堅炮利,使中國富強……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這是他二十一歲那年隨父進京時的述志之作,少年李鴻章可曾料到自己的前途是一條鮮花著錦之路,也是一條荊棘叢生之路?自己將為此落下譽滿天下、謗亦隨之的結局?

第一章 「墨絰從戎」 中法戰起 清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六月。這真是一個蝦荒蟹亂的兵戈之年,尚是初伏,就熱得不行。上海虹口公和祥碼頭至廣肇公所的大馬路上,原本是極繁華熱鬧的街市,此時因天氣太熱,至上午十點後便顯得有些蕭條了,頭上那一盆火似的驕陽烤得人頭皮發麻眼發花,地上熱浪滾滾、暑氣蒸人,行人多避走兩邊的樹蔭及店堂的屋簷下,除了鈴聲叮叮噹的馬車、人力車,馬路中間極少行人,連一向拼死拼活叫喊的小販、乞丐也多躲到弄堂口或石庫門洞邊,享受穿堂風的涼爽滋潤去了,馬路中間空蕩蕩的,只有近年才出現的報童不辭辛勞,此刻猶抱一摞摞散發著油墨香的報紙,閃在路口滿頭大汗地向行人兜售。那叫喊聲特別誇張,聲嘶力竭,令行人不時駐足圍觀,也引得臨街的茶樓酒館裡的客人推窗觀望。 「賣報賣報!《申報》《滬報》《時報》,還有洋文的《字林西報》,看法蘭西戰艦鼓浪東來,看李中堂奉旨巡海!」 多事之秋,危機四伏呵!去年朝鮮發生了政變--以國王生父大院君李罡應為首的保守派,唆使士兵譁變,反對王妃閔氏為首的閔氏家族,亂兵還焚日本使館、殺死日本僑民。日本天皇派兵前去問罪,幸虧中國事先獲得消息,北洋派出三千慶軍趕赴仁川,統領吳長慶採用袁世凱之謀,誘擒李罡應,迅速平定了暴亂,才使日本人無所藉口。 東鄰的事尚未完結,法國人又在越南打起來了。為此,朝廷不得不下詔,令因母喪丁憂在籍的李鴻章迅速回任北洋籌備戰守--今天的報紙,載的就是這事。 小百姓關心柴米油鹽往往超過國家大事--法國兵艦要來,說不定便要攻打上海,一旦港口被封鎖,物資運不進來,那米麵油鹽豈不要斷了供應? 「快走快走,公和泰米價怕又往上躥了!」這是布衣短褐赤腳草鞋的路人在喊叫。 「不急不急,只要李中堂出山,天下就太平了。李中堂百戰勳名,所向無敵,就憑了他老人家這塊牌子也足以嚇退洋人!」茶樓上的清客,見識又高了一層。 好像為了印證茶客們的猜測似的,十點半左右,大街的西頭突然出現了大隊手持大刀和背毛瑟槍的兵丁,他們成兩路縱隊從大街兩邊穿過,直達黃浦江邊,然後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地拉開距離,背向大街開始警戒,這中間另有大隊佩三橫槓臂章的印度巡捕,他們把住各通衢道口開始設卡攔阻行人。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