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骨骨折 | 基底 顱骨骨折

顱骨骨折較常見,往往是由於鈍性暴力或穿透性損傷造成,大多無需特殊處理, ... 或乳突部出現皮下淤血,骨折線經過枕骨鱗部和基底部,亦可經過顳骨岩部向前達顱中窩。

顱骨骨折顱骨骨折較常見,往往是由於鈍性暴力或穿透性損傷造成,大多無需特殊處理,故骨折本身並不重要。

但顱骨骨折的發生與暴力作用的方向、大小、減速距離等密切相關,由於顱骨骨折常並發腦、腦膜、顱內血管和神經的損傷,若處理不及時,可引起顱內血腫、腦脊液漏、顱內感染等併發症,影響預後。

因此,及時、有效、正確地診斷和治療尤為重要。

顱骨骨折分類較多,按照骨折的部位不同,可分為顱蓋和顱底骨折;根據骨折的形態不同,可分為線形、凹陷、粉碎和洞形骨折等;此外,視骨折局部與外界是否相通,又可分為閉合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

西醫學名顱骨骨折所屬科室外科-神經外科發病部位顱骨傳染性無傳染性症狀體徵1.顱蓋骨折 顱蓋骨折有多種形式,除開放性及某些凹陷形顱蓋骨折,在臨床上可能顯示骨折的直接徵象外,閉合性骨折往往只顯示骨折的間接徵象,其確診常有賴於X線檢查(圖2)。

(1)閉合性顱蓋骨折的臨床表現:骨折處頭皮腫脹,自覺疼痛,並有壓痛。

線形骨折的表面,常出現頭皮挫傷和頭皮血腫。

顳肌範圍的明顯腫脹,張力增高和壓痛,常是顳骨線形骨折合併顳肌下淤血的徵象。

外傷性顱縫裂開在小兒比較常見,早期可出現沿顱縫走行的條狀頭皮血腫。

骨膜下血腫或迅速形成巨大的帽狀腱膜下血腫常暗示深面有顱蓋骨折。

凹陷骨折多發生於額部及頂部,受傷部位多伴有頭皮挫傷和血腫。

觸診時常可摸及骨質下陷,可出現骨片浮動感或骨擦音。

但切忌反覆,粗暴操作,不應期望獲得此項體徵作為診斷的依據,而增加硬腦組織損傷甚至出血的危險。

在單純頭皮血腫觸診時,常有中央凹入感,易誤診為凹陷骨折,此時需拍顱骨切線位片加以鑑別。

有人認為顱骨凹陷深度小於1cm時多無硬腦膜裂傷,而凹入的碎骨片深度超過2cm時,應高度懷疑有硬腦膜裂傷之存在。

凹陷骨折在皮質功能區可出現相應的刺激或損害症狀。

凹陷骨折在靜脈竇上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或壓迫靜脈竇引起顱內壓增高。

廣泛的凹陷骨折由於減少了顱腔的容積亦可引起顱內壓增高。

(2)開放性顱蓋骨折:多發生於銳器直接損傷,少數為火器傷。

受傷局部之頭皮呈全層裂開,其下可有各種類型的顱骨骨折。

傷口內可有各種異物如頭髮、碎骨片、泥土及布屑等。

此種骨折硬腦膜如完整稱為“開放性顱骨骨折”;當硬腦膜也有破裂時則稱為“開放性顱腦損傷”。

累及大靜脈竇的粉碎骨折,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2.顱底骨折 顱底骨折以線形骨折為主,因骨折線常通向鼻旁竇或岩骨乳突氣房,由此分別與鼻腔或外耳道連通,亦稱為內開放性骨折。

其臨床表現雖然都是骨折的間接徵象,卻是臨床確診的重要依據。

顱底骨折依其發生部位不同,分為顱前窩骨折,顱中窩骨折和顱後窩骨折,臨床表現各有特徵,茲分述如下(圖3)。

(1)顱前窩骨折的臨床徵象:前額部皮膚有挫傷和腫脹,傷後常有不同程度的口鼻出血。

有時因血液吞入胃中,而嘔吐出黑紅色或咖啡色液體。

如顱前窩底部骨折撕裂顱底部腦膜及鼻腔黏膜時,即出現腦脊液鼻漏,腦脊液常與血液相混,而呈淡紅色,滴在吸水紙上有浸漬圈。

因含糖可用尿糖試紙測試。

腦脊液漏可因嗆咳、掙扎等因素而加劇。

偶爾氣體由鼻旁竇經骨折線進入顱腔內,氣體分布於蛛網膜下腔、腦內或腦室內,稱為“外傷性顱內積氣”。

腦脊液鼻漏一般於傷後數天常能自停。

傷後逐漸出現眼瞼的遲發性皮下瘀斑,俗稱“熊貓眼”征。

出血因受眶筋膜限制,而較少擴展至眶緣以外,且常為雙側性,應與眼眶部直接軟組織挫傷鑑別。

眶頂骨折後,眶內出血,還可使眼球突出,如出血在球結膜之下由後向前延伸,血斑常呈扇形分布,其基底位於內外眥,後界不明,而尖端指向角膜及瞳孔,亦常為雙側性,檢查時,瘀血斑不隨之移動。

這一特徵可與直接眼部挫傷所致球結合膜觸動球結合膜內片狀出血相區別。

骨折線累及篩板,撕裂嗅神經導致嗅覺喪失,當骨折線經過視神經孔時,可因損傷或壓迫視神經而導致視力減退或喪失。

顱前窩骨折也常伴有額極及額葉底面的腦挫裂傷以及各種類型的顱內血腫。

(2)顱中窩骨折的臨床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