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好了,忽略肌力復健,後遺症多 | 肱骨骨折 後遺症
黃士瑋強調,肌肉有穩定關節的作用,術後若缺乏肌力訓練,反而會讓骨骼與韌帶容易受損,導致骨折部位好了,周邊的組織開始疼痛。
實康復健科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醫療迷思破解傷好了,忽略肌力復健,後遺症多收藏圖片來源/陳德信瀏覽數361,6132015/10/28·作者/謝懿安·出處/康健雜誌第204期放大字體過去觀念是骨折後要靜養,最新觀念是手術完隔天就開始復健。
怎麼做?通勤摔車、打籃球碰撞、在浴室不小心滑倒……這一摔,就可能導致骨折。
在台灣,平均每分鐘就有約1.2個人因為骨折而就診。
根據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2013年的骨折就診人數約有67萬人,較10年前多了1.4倍,顯示骨折在日常生活中愈來愈常見,其中又以腿部骨折影響行動而更麻煩。
然而,多數人知道骨折後需要靜養休息,卻常常忽略術後復健的重要,導致骨折傷處癒合,卻有肌肉無力的狀況。
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出現更多後遺症。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健康高齡中心與生物醫藥科學系共同研究發現,只要2週單腳不動,年輕人就會流失三分之一的肌力,老年人流失四分之一。
研究員葛藍姆(MartinGram)研究發現,人體需要花3倍的時間,透過重量訓練才能重獲身體不動期間失去的肌力。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黃士瑋指出,早期有些骨科醫師認為,若手術很成功,不需要復健自然就會好。
或是有些開刀醫師不希望患部承受太多重力,沒有特別向病人說明復健的重要性。
事實上,術後即時訓練肌力,可以減少骨骼、韌帶的傷害。
黃士瑋強調,肌肉有穩定關節的作用,術後若缺乏肌力訓練,反而會讓骨骼與韌帶容易受損,導致骨折部位好了,周邊的組織開始疼痛。
實康復健科診所院長劉盈宏表示,受傷部位用石膏固定後,容易造成關節沾黏,活動度受限;若未及早開始肌力訓練,就會讓肌肉快速流失,並且有水腫現象。
復健治療,愈早開始愈好劉盈宏指出,最佳的復健介入時間可在手術開完刀隔天。
復健科醫師依據患者的狀況,評估在院內可以做的復健動作。
由於下肢開刀住院時間平均是5~7天,出院之後,病人可以到復健科或診所繼續復健治療。
若是等到一個月後拆掉石膏才想到要做復健,其實都已經過晚。
劉盈宏指出,這時候才復健不僅花的時間更長,肌力早已流失減弱,更因為關節沾黏及腫脹,疼痛度也會上升。
他表示,當石膏固定後,除非是遭到劇烈碰撞,肌力訓練並不會拉到傷口,可以放心依循復健科醫師指示復健。
不過,實康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師黃鼎棋說,病人也要主動尋求醫師幫助,常遇到病人怕痛,只敢自己在家裡活動,但因為動的角度、方式不對,反而會錯誤施力,出現更多問題。
但若是粉碎性骨折,或有併發其他神經方面的問題,就必須更審慎地評估,由醫師決定可以開始復健的時間點。
復健3階段,恢復原本生活機能骨折後復健會依據關節活動度、肌力強化、全身協調與日常生活功能恢復,分為3個階段的復健。
■第1階段:維持關節活動度黃士瑋說,剛做完手術,復健科醫師評估後,病患可以做等長收縮的肌力運動,像是靜態的幫浦運動。
等長收縮是關節不動,利用肌肉用力讓淋巴液、血液可以回流,減少腫脹。
病患躺在床上,藉由壓腳背、勾腳板做幫浦運動,或是稍微抬高腳,幫助血液回流。
等長肌力訓練主要是在骨折後打石膏時可以進行,大約3~4週拆掉石膏後,就可以針對患部的特定部位進行肌群訓練。
■第2階段:特定部位肌群加強劉盈宏表示,剛拆掉石膏後,腿部基本上還無法負重,或是只能部分負重。
此時可以針對單一肌群訓練,保護患側安全,維持肌力又不會損傷組織。
復健動作像是躺在床上或是坐在椅子上,練習抬腳的動作,可以訓練股四頭肌。
他強調,由於站立時需要股四頭肌的支撐,這部分的肌力訓練十分重要。
許多骨折在打石膏時,經常會連傷處的前、後一個關節一併固定,導致活動度受到影響。
所以拆掉石膏後要注意關節的活動度,在肌力訓練的時候,一併活動未受傷的關節。
大約在手術後第6週開始,患部逐漸可以負重,可以針對特定部位肌群的加強。
實康復健科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醫療迷思破解傷好了,忽略肌力復健,後遺症多收藏圖片來源/陳德信瀏覽數361,6132015/10/28·作者/謝懿安·出處/康健雜誌第204期放大字體過去觀念是骨折後要靜養,最新觀念是手術完隔天就開始復健。
怎麼做?通勤摔車、打籃球碰撞、在浴室不小心滑倒……這一摔,就可能導致骨折。
在台灣,平均每分鐘就有約1.2個人因為骨折而就診。
根據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2013年的骨折就診人數約有67萬人,較10年前多了1.4倍,顯示骨折在日常生活中愈來愈常見,其中又以腿部骨折影響行動而更麻煩。
然而,多數人知道骨折後需要靜養休息,卻常常忽略術後復健的重要,導致骨折傷處癒合,卻有肌肉無力的狀況。
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出現更多後遺症。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健康高齡中心與生物醫藥科學系共同研究發現,只要2週單腳不動,年輕人就會流失三分之一的肌力,老年人流失四分之一。
研究員葛藍姆(MartinGram)研究發現,人體需要花3倍的時間,透過重量訓練才能重獲身體不動期間失去的肌力。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黃士瑋指出,早期有些骨科醫師認為,若手術很成功,不需要復健自然就會好。
或是有些開刀醫師不希望患部承受太多重力,沒有特別向病人說明復健的重要性。
事實上,術後即時訓練肌力,可以減少骨骼、韌帶的傷害。
黃士瑋強調,肌肉有穩定關節的作用,術後若缺乏肌力訓練,反而會讓骨骼與韌帶容易受損,導致骨折部位好了,周邊的組織開始疼痛。
實康復健科診所院長劉盈宏表示,受傷部位用石膏固定後,容易造成關節沾黏,活動度受限;若未及早開始肌力訓練,就會讓肌肉快速流失,並且有水腫現象。
復健治療,愈早開始愈好劉盈宏指出,最佳的復健介入時間可在手術開完刀隔天。
復健科醫師依據患者的狀況,評估在院內可以做的復健動作。
由於下肢開刀住院時間平均是5~7天,出院之後,病人可以到復健科或診所繼續復健治療。
若是等到一個月後拆掉石膏才想到要做復健,其實都已經過晚。
劉盈宏指出,這時候才復健不僅花的時間更長,肌力早已流失減弱,更因為關節沾黏及腫脹,疼痛度也會上升。
他表示,當石膏固定後,除非是遭到劇烈碰撞,肌力訓練並不會拉到傷口,可以放心依循復健科醫師指示復健。
不過,實康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師黃鼎棋說,病人也要主動尋求醫師幫助,常遇到病人怕痛,只敢自己在家裡活動,但因為動的角度、方式不對,反而會錯誤施力,出現更多問題。
但若是粉碎性骨折,或有併發其他神經方面的問題,就必須更審慎地評估,由醫師決定可以開始復健的時間點。
復健3階段,恢復原本生活機能骨折後復健會依據關節活動度、肌力強化、全身協調與日常生活功能恢復,分為3個階段的復健。
■第1階段:維持關節活動度黃士瑋說,剛做完手術,復健科醫師評估後,病患可以做等長收縮的肌力運動,像是靜態的幫浦運動。
等長收縮是關節不動,利用肌肉用力讓淋巴液、血液可以回流,減少腫脹。
病患躺在床上,藉由壓腳背、勾腳板做幫浦運動,或是稍微抬高腳,幫助血液回流。
等長肌力訓練主要是在骨折後打石膏時可以進行,大約3~4週拆掉石膏後,就可以針對患部的特定部位進行肌群訓練。
■第2階段:特定部位肌群加強劉盈宏表示,剛拆掉石膏後,腿部基本上還無法負重,或是只能部分負重。
此時可以針對單一肌群訓練,保護患側安全,維持肌力又不會損傷組織。
復健動作像是躺在床上或是坐在椅子上,練習抬腳的動作,可以訓練股四頭肌。
他強調,由於站立時需要股四頭肌的支撐,這部分的肌力訓練十分重要。
許多骨折在打石膏時,經常會連傷處的前、後一個關節一併固定,導致活動度受到影響。
所以拆掉石膏後要注意關節的活動度,在肌力訓練的時候,一併活動未受傷的關節。
大約在手術後第6週開始,患部逐漸可以負重,可以針對特定部位肌群的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