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蜥蜴簡介 | 台灣蜥蜴

什麼是蜥蜴?在大多數的印象中常會認為牠們是一群外型和蛇相近, 全身被鱗並長著長長的身體、長長的尾巴,但卻擁有四肢的動物,也因為如此,牠們得到了一些 ...WETLANDSINTAIWAN17台灣蜥蜴簡介向高世什麼是蜥蜴?在大多數的印象中常會認為牠們是一群外型和蛇相近,全身被鱗並長著長長的身體、長長的尾巴,但卻擁有四肢的動物,也因為如此,牠們得到了一些與「蛇」有關的稱號,如:「蛇舅母」、「四腳蛇」、「蛇醫」、「蛇師」、「蛇子」…等,實際上以親緣及演化的關係來看,這兩類動物也的確是非常相近的。

於動物分類的階層上,蜥蜴和蛇類一樣同樣是爬行綱(Reptilia),有鱗目(Squamata)之下的一個大家族,其分類階層簡示如下:動物界(AnimalKingdom)脊椎動物門(PhylumChordata)爬行綱(ClassReptilia)(註1)有鱗目(OrderSquamata)(註2)蜥蜴亞目(sub-OrderSauria;sub-OrderLacertilia)《註1》爬行綱(ClassReptilia)下現生者共分為四目:分別為鱷目(OrderCrocodylia)、喙頭目(OrderSphenodonta)、龜鱉目(OrderChelonia)及有鱗目(OrderSquamata);而現今生存在台灣僅有龜鱉目及有鱗目兩大類,至於鱷目(OrderCrocodylia)在台灣僅有化石記錄。

《註2》有鱗目(OrderSquamata)之下分為:蜥蜴亞目(Lacertilia)、蚓蜥亞目(Amphisbaenia)及蛇亞目(Serpentes;orOphidia)。

因蜥蜴通常體型小,其肉或皮對於人類多無太大之利用價值,另外亦不如部分蛇在毒性上有所威脅,是故在中國,自古以來除少數可入藥之種類(如:蛤蚧、脆蛇等)所受到的關注較不若蛇類一般;另外由於其全身被鱗,在形態上與中華民族共尊的圖騰—即所謂的「龍」有不少相似之處,故有不少相關的稱呼,如:「龍子」便是指某類的蜥蜴,而在分類上將蜥蜴和龍同列一起亦有之,如:明朝李時珍之「本草綱目」,其內便將石龍子、蛤蚧及壁虎列於鱗部「龍類」之下。

然而各古藉上所載之蜥蜴名稱流傳沿用至近代,與各地方言融合後,不少新的用詞開始出現,在台灣亦是如此,而現代分類學興起後又更增加相關名稱之多樣性。

至於在適應上,蜥蜴的皮膚不像兩棲類一樣溼潤且富含腺體及微血管,取而代之的則是一些角質的衍生物(鱗片),可用以防止水份的散失,所以它們身體的表面是乾燥的,另外它們也開始具有功能較發達的肺,來適應在陸地上的生活,至於它們的生殖方式則大多是行體內受精(雄性具有交接器)的有性生殖,少數的種類則可以無性的孤雌生殖方式產生下一代(如:部分的壁虎科蜥蜴);而產生幼體的方式則有卵生及胎生兩大類,卵生種類所生的蛋已經具有卵殼,殼內並且有被稱為「羊膜」以及「尿囊」的胚膜,讓它們的胚胎能夠受到較好之保護而能脫離水域在較乾燥的陸地環境下進行發育;並由於這些對陸地生活的適應,使得它們能夠出現的環境相對於兩棲類來說就更廣泛而且更多樣,目前世界上除了南極及歐、亞、美三洲之北部(近北極)之區域外幾乎到處都可見到牠們的蹤跡。

根據化石的記錄,地球上最早的爬行動物大約是在3億4千萬年前就已出現,當時這類所有爬行動物的老祖宗,在外型和體型大小上與現今常見之蜥蜴很類似;至於全世界現今生之爬行動物,已記錄者,約有7400種(其中,龜鱉類:250種;蜥蜴類:4300種,蛇類:2700種;蚓蜥類:152種;喙頭類:2種;鱷類:23種),其中蜥蜴跟蛇就佔了約95%,而相關之證據皆指出蛇及蚓蜥類也是由較早期之蜥蜴所演化出來的,因此我們可以說現存的爬行動物多是「遠古蜥蜴之後裔」。

在台灣及離島(包含蘭嶼、綠島、澎湖、金門及馬祖),目前確認記錄的蜥蜴約有32種(含亞種則計有33種)分屬5科:1.夜行性,腳趾具吸附性皮瓣,並常於住家附近出現的壁虎科:共5屬(截趾虎屬、壁虎屬、蜥虎屬、半葉趾虎、屬鱗趾虎屬)9種。

2.長得像小恐龍般,雄蜥又常會作伏地挺身示威的飛蜥科:共1屬(攀蜥屬)5種。

3.身體修長並常於灌叢或其它植物上攀爬的正蜥科:共1屬(草蜥屬)6種。

4.外表鱗片光滑常在地面上活動的石龍子科:共5屬(島蜥屬、石龍子屬、南蜥屬、滑蜥屬、蜓蜥屬)10種(不含亞種)。

5.像蛇一般不具四肢的蛇蜥科:共1屬(蛇蜥屬)2種。

除了偶有因原木進口或水族寵物飼養逃逸之巨蜥類,以全長(含尾巴)來說,台灣並無產大於一公尺以上之蜥蜴,至於本島最長的蜥蜴則要算是蛇蜥類了,最長約可達60多公分;最小的則是壁虎的某些種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