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如陌路,抗爭變手足?反思南亞裔港人處境 | 少數 族 裔 運動
有一次跟一位少數族裔同學R談起社會運動。
R土生土長,操流利廣東話。
她說,如果不問世事、不談社會時事的本地華裔是一隻「港豬」,那麼 ...2020/05/20,社會PhotoCredit:AP/達志影像Pitty先生一隻在拉丁美洲浪遊了兩年的哲學狗,失業中,筆名為墨妹前度所取。
人生格言是「不做無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有一次跟一位少數族裔同學R談起社會運動。
R土生土長,操流利廣東話。
她說,如果不問世事、不談社會時事的本地華裔是一隻「港豬」,那麼去年反修例運動爆發之前,她道道地地就是一隻「南亞豬」,飲食男女吃喝玩樂,世間事與我何干。
但是,隨後談到她何以參與上年的反修例運動,如何界定自我身分之際,她又會毫不猶豫答道:「我是一個X裔香港人。
」身分認知上的微妙落差叫人疑惑:何以「港」與「南亞」有時截然有異,有時卻奇妙地結合?二零一九的反修例運動,毫無疑問已成為香港人的集體記憶。
若謂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乃一整代「中國人」的傷痕,那反修例運動,便是這一代「香港人」不可磨滅之痛。
這代人未在八九年的時空親睹六四政權血腥鎮壓運動的影像,卻在這近一年來歷盡極權詭辭、催淚彈與橡膠子彈的洗禮。
對「香港人」而言,這次運動更有一大意義演進:它不須先憑依於一個以血緣界定的身分、同意中港兩地的人「血濃於水」,方可參與。
相反,「只要你有嗰份心,你都係香港人」——強調「連結」作為運動價值,乃這場運動最可圈可點之處。
我們不斷見到諸如「connect」、「和勇不分」、「同路人」、「缺一不可」、「齊上齊落」、「不讓XXX成為condom」等口號,這意味著,反修例運動本質上就隱含一種連結他者的暗線在焉;所謂「香港人」,亦非一個封閉排他的概念。
這場民主運動的緣起,並不必然基於「我有一個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感」,可以僅始於一種非政治的危機感:「嘩,條例過左嘅話,我有可能會無啦啦比人捉左上去中國喎。
」然而,不可否認,隨著反修例運動演變出五大訴求,持續發酵,對「身分」問題的討論復又熊熊燃起,慢慢亦有更多居於這片土地上的人擁抱「香港人」身分。
「少數族裔作為香港人」的星星之火擁抱「香港人」身分,不獨是華裔的專利。
這場香港民主運動中,本地少數族裔的身影處處:派水、參與遊行、張貼文宣,甚至有人因此被捕。
去年十月,有少數族裔在重慶大廈門口向遊行人士派發枝裝水,以示支持,他們再三高呼:「我們是香港人」,獲一眾路過的遊行人士如雷響應。
長久以來的認知冰層似乎終於融解,到此大家才順理成章地接受「少數族裔也是香港人」此一陳述。
PhotoCredit:AP/達志影像不過,怎樣護持這點初生的星星之火,讓「少數族裔作為香港人」此一事實延綿下去,而非一刻呈現,旋即復隱,乃真正當思考的問題。
要在觀念上坐實這點,華裔應趁此反思自身如何看待「本地少數族裔」;反之,少數族裔亦須對本地議題持續投入、關注,或最少與本地議題有溝通之可能。
「復隱」即「回歸於看不見」的狀態。
在港的「南亞人」並非橫空出世。
少數族裔在香港的歷史已有百年之久,現在許多少數族裔都是已在港定居了三、四代人。
就算如此,「南亞手足」長久以來一直被置於「他者」的視角看待,甚至我們總看不見他們的存在,明明活在同一片土地,卻恰如處在平行時空。
當少數族裔申訴受到各種歧視、因教育制度而無法學好中文時,總有人出來隨便指斥是人種身分本質的問題;有少數族裔犯罪時,則隨即貼上「南亞幫」、「蝻亞人」標籤,一棒打死;新聞如無報道,他們更跡近隱形。
而這次剛好同一陣線,少數族裔又突然搖身一變為「南亞手足」——那些「南亞手足」,恰恰便是長久被主流社會定義為「不願」融入、自絕於天下的一群。
平心而論,喚出「南亞手足」一詞之前,我們有沒有了解過這班「手足」?難道僅因立場一致,便足以令他們突變為赴湯蹈火的「手足」?下一次這班「南亞手足」爭取應有的權利的時候,又有沒有人會挺身而出;還是在一場社會運動中「看見」他們與自己分享共同立場,撐過自己便就此滿足——最後又復歸於那種看不見、不想知的狀態?這無疑是一種香港當下亟待改變的「伸手主義」:只要看見本地少數族裔參與我的事,不妨拿出來大書特書;不過講起「你自家」的事時,便留待貴客自理了。
民主精神要深耕細作,少數族群卻乏人問津貼近時代脈絡地思考如何「避免少數族裔從我
R土生土長,操流利廣東話。
她說,如果不問世事、不談社會時事的本地華裔是一隻「港豬」,那麼 ...2020/05/20,社會PhotoCredit:AP/達志影像Pitty先生一隻在拉丁美洲浪遊了兩年的哲學狗,失業中,筆名為墨妹前度所取。
人生格言是「不做無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有一次跟一位少數族裔同學R談起社會運動。
R土生土長,操流利廣東話。
她說,如果不問世事、不談社會時事的本地華裔是一隻「港豬」,那麼去年反修例運動爆發之前,她道道地地就是一隻「南亞豬」,飲食男女吃喝玩樂,世間事與我何干。
但是,隨後談到她何以參與上年的反修例運動,如何界定自我身分之際,她又會毫不猶豫答道:「我是一個X裔香港人。
」身分認知上的微妙落差叫人疑惑:何以「港」與「南亞」有時截然有異,有時卻奇妙地結合?二零一九的反修例運動,毫無疑問已成為香港人的集體記憶。
若謂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乃一整代「中國人」的傷痕,那反修例運動,便是這一代「香港人」不可磨滅之痛。
這代人未在八九年的時空親睹六四政權血腥鎮壓運動的影像,卻在這近一年來歷盡極權詭辭、催淚彈與橡膠子彈的洗禮。
對「香港人」而言,這次運動更有一大意義演進:它不須先憑依於一個以血緣界定的身分、同意中港兩地的人「血濃於水」,方可參與。
相反,「只要你有嗰份心,你都係香港人」——強調「連結」作為運動價值,乃這場運動最可圈可點之處。
我們不斷見到諸如「connect」、「和勇不分」、「同路人」、「缺一不可」、「齊上齊落」、「不讓XXX成為condom」等口號,這意味著,反修例運動本質上就隱含一種連結他者的暗線在焉;所謂「香港人」,亦非一個封閉排他的概念。
這場民主運動的緣起,並不必然基於「我有一個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感」,可以僅始於一種非政治的危機感:「嘩,條例過左嘅話,我有可能會無啦啦比人捉左上去中國喎。
」然而,不可否認,隨著反修例運動演變出五大訴求,持續發酵,對「身分」問題的討論復又熊熊燃起,慢慢亦有更多居於這片土地上的人擁抱「香港人」身分。
「少數族裔作為香港人」的星星之火擁抱「香港人」身分,不獨是華裔的專利。
這場香港民主運動中,本地少數族裔的身影處處:派水、參與遊行、張貼文宣,甚至有人因此被捕。
去年十月,有少數族裔在重慶大廈門口向遊行人士派發枝裝水,以示支持,他們再三高呼:「我們是香港人」,獲一眾路過的遊行人士如雷響應。
長久以來的認知冰層似乎終於融解,到此大家才順理成章地接受「少數族裔也是香港人」此一陳述。
PhotoCredit:AP/達志影像不過,怎樣護持這點初生的星星之火,讓「少數族裔作為香港人」此一事實延綿下去,而非一刻呈現,旋即復隱,乃真正當思考的問題。
要在觀念上坐實這點,華裔應趁此反思自身如何看待「本地少數族裔」;反之,少數族裔亦須對本地議題持續投入、關注,或最少與本地議題有溝通之可能。
「復隱」即「回歸於看不見」的狀態。
在港的「南亞人」並非橫空出世。
少數族裔在香港的歷史已有百年之久,現在許多少數族裔都是已在港定居了三、四代人。
就算如此,「南亞手足」長久以來一直被置於「他者」的視角看待,甚至我們總看不見他們的存在,明明活在同一片土地,卻恰如處在平行時空。
當少數族裔申訴受到各種歧視、因教育制度而無法學好中文時,總有人出來隨便指斥是人種身分本質的問題;有少數族裔犯罪時,則隨即貼上「南亞幫」、「蝻亞人」標籤,一棒打死;新聞如無報道,他們更跡近隱形。
而這次剛好同一陣線,少數族裔又突然搖身一變為「南亞手足」——那些「南亞手足」,恰恰便是長久被主流社會定義為「不願」融入、自絕於天下的一群。
平心而論,喚出「南亞手足」一詞之前,我們有沒有了解過這班「手足」?難道僅因立場一致,便足以令他們突變為赴湯蹈火的「手足」?下一次這班「南亞手足」爭取應有的權利的時候,又有沒有人會挺身而出;還是在一場社會運動中「看見」他們與自己分享共同立場,撐過自己便就此滿足——最後又復歸於那種看不見、不想知的狀態?這無疑是一種香港當下亟待改變的「伸手主義」:只要看見本地少數族裔參與我的事,不妨拿出來大書特書;不過講起「你自家」的事時,便留待貴客自理了。
民主精神要深耕細作,少數族群卻乏人問津貼近時代脈絡地思考如何「避免少數族裔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