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狀肌症候群(Piriformis Syndrome) ~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 | piriformis中文

梨狀肌症候群(Piriformis Syndrome)是指坐骨神經受到梨狀肌(piriformis)壓迫,造成痠麻疼痛症狀。

· (1) 有85%的人這兩條神經分支會緊密結合從梨狀肌下方走 ...黃郁翔物理治療所跳到主文桃園區,自費物理治療,內容包含專業評估,教師級徒手治療,醫療級儀器治療與客製化運動指導。

部落格全站分類:醫療保健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徒手治療,骨科痠痛復健,脊柱側彎,肩頸腰背疼痛,五十肩,坐骨神經痛,手術後復健訓練,運動傷害,姿勢評估,矯正鞋墊製作Dec13Tue201610:43梨狀肌症候群(PiriformisSyndrome)~黃郁翔物理治療所院長      梨狀肌症候群(PiriformisSyndrome)是指坐骨神經受到梨狀肌(piriformis)壓迫,造成痠麻疼痛症狀。

在此要先介紹坐骨神經(sciaticnerve),它是人體中最大條神經,是從腰椎第4到薦椎第3的腰薦神經叢腹枝所組成。

就結構而言,坐骨神經可細分成是由兩條神經分支(脛神經與腓神經)結合而成。

        坐骨神經從坐骨大孔(greatersciaticforamen)穿出來,根據研究統計:(1)有85%的人這兩條神經分支會緊密結合從梨狀肌下方走,一路向下往大腿後側經膝窩到小腿;(2)另外有2~3%的人,兩條神經緊密結合一起走梨狀肌上方;(3)還有高達10%左右的人兩條神經分開走,其中腓神經會直接穿越過梨狀肌;(4)只有1%的人這兩條神經會一起穿越過梨狀肌。

以上這幾種人體解剖上的差異,坐骨神經最容易被壓迫是哪一類型呢?答案是直接穿越過梨狀肌,神經最有機會被壓迫(就像強盜一樣,要從此路過,要留下買路錢)。

             梨狀肌症候群可分成兩大類型:原發型梨狀肌症候群(Primarypiriformissyndrome)與次發型梨狀肌症候群(Secondarypiriformissyndrome)。

原發型梨狀肌症候群發生原因就如上文提到的,是由解剖上的差異,神經直接穿越過梨狀肌所以容易受到肌肉壓迫。

次發型梨狀肌症候群發生原因是透過撞擊臀部受傷、或是長距離走路、跑步與長時間坐在堅硬表面,造成梨狀肌發炎、緊繃進而壓迫坐骨神經。

根據統計原發型只約佔了總體梨狀肌症候群的15%,因此大部分梨狀肌症候群是有受傷原因所造成的。

       梨狀肌症候群臨床症狀包括:坐姿超過15到20分鐘會增加疼痛感、很多病人會直接感覺臀部梨狀肌疼痛、隨著梨狀肌緊繃進而壓迫坐骨神經,慢慢地會有後大腿麻痛現象發生,尤其是坐骨神經的腓神經部分最容易受到壓迫,因此麻痛會往下延伸至小腿前外側。

         梨狀肌症候群好發在40到50歲成年人,任何類型的工作都可能發生梨狀肌症候群,但是女性會遠高於男性有機會罹患,其中原因可能與女性骨盆較寬,其Q角度(股骨與脛骨夾角)較大有關。

臨床上較令人困擾的是,很難準確知道下背痛的族群中因梨狀肌症候群所引起的比例有多少,過往研究從5%到36%都有,這是因為梨狀肌症候群,在臨床上與椎間盤突出、退化性椎間盤、腰脊椎滑脫等所引起的坐骨神經疼痛症狀十分相像,因此有誤判的可能發生。

       梨狀肌症候群臨床檢查包括FAIR測試:將髖關節置於60度彎曲、內收加上內轉,直接對梨狀肌做伸展,此時如果會誘發坐骨神經疼痛症狀,就表示有可能罹患梨狀肌症候群。

另外觸診也可能發現有壓痛點在梨狀肌,包括在梨狀肌的連接點-大轉子(greatertrochanter)與薦髂關節。

此外臨床肌電圖檢查,可提高診斷梨狀肌症候群的正確率。

       有研究指出早期非開刀的保守治療,可改善約8成的梨狀肌症候群病人。

針對徒手治療,首先要強調需十分清楚梨狀肌解剖位置與其動作功能,梨狀肌是從薦椎前側連接到大轉子的上內側,其動作功能是提供髖關節外轉與外展。

因此急性期治療原則是降低疼痛與改善梨狀肌肌肉緊繃張力,避免持續壓迫神經。

次急性期至慢性期重點是在增加梨狀肌柔軟度,藉由針對髖關節外轉與外展的伸展運動,並教導髖關節內收與內轉肌力訓練。

另外從薦椎生物力學角度觀察會有趣發現,例如右側梨狀肌緊繃,會造成薦椎在左對角線做向左旋轉與向右側彎,此時腰椎會有代償性的向左旋轉,這時候的薦椎旋轉與正常走路時做出的薦椎旋轉方向剛好相同,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何走路過久,會誘發梨狀肌發炎緊繃,因此徒手治療需再仔細檢查薦椎與腰椎異常姿式位置,並予以矯正治療。
<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