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道的基本 | 弓道 練習

弓道不是簡單地拉弓射箭,特別注重禮節與禮儀的訓練。

練習弓道首先要心靜,什麼也不去想,要摒棄雜念,一心一意地練。

古代. 古代:飛鳥時代至平安 ...弓道弓道是日本傳統的一種競技運動,也是一項源遠流長的古武道。

弓道的基本要求,是運用和弓把箭射到標靶之上,而當中涉及的動作、修養、精神力、禮儀等,都能充份鍛鍊弓手的身心。

古代的弓術是包含著戰術、武藝的戰鬥意義,如今則已發展成一項與健康體育有關的運動。

不過難得的是,有許多古老的弓道流派至今仍然存在,更能將古有的弓術精神與現代的弓道融合併存,令弓道的傳承得以持續。

部份弓道流派與地方上的弓道同好會合作,建立全日本弓道連盟,設定段位制度,進一步確立弓道的規模。

流派日本弓道這古老的武道也跟空手道、柔道一樣有很多流派。

現存的弓道流派尚有小笠原流、日置流、本多流、大和流等,當中有不少流派仍相當活躍於弓道的前線。

由於現代的弓道已不僅是具備軍事格鬥意義的武術,而是加入了禮儀要素所發展而成的一套活動系統,所以今時今日的弓道亦有所分類。

有以小笠原流為代表的“禮射系”,與及以日置流為代表,依然重視戰場實利,強調準繩及力度的“武射系”。

另外,還有從日置流的“堂射流派”所派生出來,改變了騎射風格的另一支“武射系”流派本多流。

相關歷史起源起源:弓道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人要學六藝,即:禮、樂、射、御、術、書。

射,就是射箭。

傳入日本後,有了一定的發展,形成了今天的弓道。

弓道屬於安靜的運動,沒有對手,是自己與自己的較量。

通過學習和訓練強身健體的同時,以求達到精神上的修養。

弓道不是簡單地拉弓射箭,特別注重禮節與禮儀的訓練。

練習弓道首先要心靜,什麼也不去想,要摒棄雜念,一心一意地練。

古代古代:飛鳥時代至平安時代初期。

在飛鳥時代文獻《日本書紀》記述中已經出現“馬的射”的字眼,證明當時弓術已發展至“騎射”的水平。

飛鳥時代末期的文武天皇更訂立了“大射祿法”。

《續日本紀》記載奈良時代騎射文化已經相當流行。

聖武天皇年代更有崇拜弓箭(或是弓箭狀的糕團)藉以驅散疫病的習俗,開始出現對弓箭的神格化,這跟日後弓道中的禮儀或許有一定的關係。

不過可惜的是,對於古代弓術禮儀形式的史料大都失傳,難以證實現代弓道的禮儀到底是否確實承傳自古時。

中世至近世弓道中世至近世:平安時代至江戶時代。

在這數百年間,和弓的構造進行了大型的進化。

自從平安時代出現了武士這個階層之後,騎射與弓逐漸成為了武士們的武藝重點。

而騎射及弓術這些實戰武術,亦成為了戰國中期大部分戰事當中的重要戰鬥技術。

而且,如前所述,日本人有相信“弓箭能夠驅邪”的信仰傾向,這令戰場上弓箭的使用率更為顯著地增加(日本各地仍有很多信奉破魔弓的習俗)。

鎌倉時代有所謂“騎射三物,分別是“流鏑馬”、“犬追物”、“笠懸”,其實是三個考驗武士騎射技術的挑戰項目。

不過,在室町時代及安土桃山時代,由於較為先進的西方火繩鉤槍開始引入日本,使傷敵效能較弱的弓箭的套用度一度急劇衰退。

在戰國後期,弓箭不再是戰場上的主要戰力,幸好“弓射”的技術依然能以武士武藝象徵的形象而繼續受到重視。

後來到了天下泰平的江戶時代,弓藝射術便進而成為一種可以同時鍛鍊身心的傳統藝術,自此發展出漸具規模的弓術流派與射術準則。

明治維新至二戰終結弓道明治維新後幕府制度崩潰,由於社會上不再存在著明顯的階級制度,令“武術”及“武藝”這些以往曾被視為具備高級文化身份象徵的藝術性活動,失去了一貫的目的。

自從文明開化、歐化思想開始導入日本社會,令“武術”的概念逐漸被賦予一種“追不上時代”的印象,弓術的藝術地位亦慢慢地衰退下來而在這個年代中,有一批弓術家各自開設自宅道場,為了讓他們所重視的弓術文化得以存續而竭力宣揚。

有見於國民開始失去了從前令整個民族自豪的崇高精神,一些對武道方面有理想的武術家於明治28年(1895年)組織成“大日本武德會”,該會目的在於令一般庶民能再認識武士道的精神,同時重拾對武術的熱心;另一方面,安排在學校教育的範疇中加入弓術,希望能透過獎勵參與的形式讓學童鍛鍊心身,讓弓道得以普及化。

在大正8年(1919年),“弓術”正式改稱為“弓道”。

武德會成立的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