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意識.敘事:現代詩九家論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身體.意識.敘事:現代詩九家論
臺灣詩學25周年臺灣詩學論叢
詩意的特徵仍然必須建立在敘事的基礎結構上,
讀者才能理解,讓詩的比興抒情得到更高的共鳴。
從鯨向海詩中的青春討論何謂「kidult」的fu?
如何從凌性傑詩中的孤獨,詮釋其螢火蟲之夢?
自色悟空,你能否從陳克華的詩中讀出佛教思想呢?
舉目空白始悟,如何探討蕭蕭現代禪詩中的禪趣?
詩俠鄭愁予的詩中古典風格究竟為何?又從何而來?
席慕蓉詩作敘事模式是如何轉變?
前往故事的途中,如何探討嚴忠政詩中的敘事人稱?
要怎麼理解賴和〈流離曲〉中的文學敘事與歷史敘事?
余怒詩中的異常身體,你能感受傷病、畸形與死胎的意象嗎?
每一首詩都有意象比興,讓閱讀者的意識隨著詩想跳躍。
陳政彥闡釋現象學、詩學中身體與詩的論述,透過詩人們的詩作分析,思考敘事學運用在現代詩研究上的可能。
本書特色
臺灣詩學論叢系列書之一
《臺灣詩學季刊》以論說臺灣詩學為其立刊宗旨之一,大部份同仁都在大學任教,能寫詩,亦都有現代新詩的論述能力,策劃編印「臺灣詩學論叢」,將收入有關臺灣現代詩的專著、論集、詩話等,初期將以同仁為主,未來不排除擴大徵稿,希望每隔一段時間可以出個幾本。第二批共有六本,包括向明的《詩人詩世界》、蕭蕭的《新詩創作學》、白靈的《臺灣新詩的跨領域現象》、陳政彥的《身體.意識.敘事──現代詩九家論》、蕓朵的《濛濛詩意──蕓朵論新詩》和林于弘、楊宗翰的《與歷史競走──臺灣詩學季刊社25週年資料彙編》。叢書有總序,各本有自序,內文可分輯,最後或有附錄,如作者詩學年表等。期待本論叢能朝跨領域整合的大方向前進,為臺灣現代詩學的建設,略盡棉薄之力。
本書延續《臺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方向,透過陳克華、余怒的身體論述,進一步闡釋現象學詩學中,身體與詩的論述。透過現象學進行詩人鯨向海、凌性傑的研究,稍微彌補在前一本書中的自覺不足之處。透過嚴忠政、席慕蓉、賴和的詩作分析,思考敘事學運用在現代詩研究上的可能。
作者簡介
陳政彥
南投縣埔里鎮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博士。嘉義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臺灣詩學學刊社務委員,《吹鼓吹詩論壇》主編,嘉大帆布鞋現代詩社指導老師。著有《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跨越時代的青春之歌:五、六○年代臺灣現代詩運動》;與李瑞騰、林淑貞等人合著《南投縣文學發展史》上下兩冊。
【臺灣詩學論叢】第二輯 總序/李瑞騰
推薦序/林餘佐
自序/陳政彥
「kidult」的fu──論鯨向海詩中的青春
螢火蟲之夢──論凌性傑詩中的孤獨
自色悟空──論陳克華詩中的佛教思想
舉目空白──論蕭蕭現代禪詩中的禪趣
詩俠古風──論鄭愁予詩中的古典風格
堅持的溫柔──論席慕蓉詩作敘事模式的轉變
前往故事的途中──論嚴忠政詩中的敘事人稱
史詩虛實──論賴和〈流離曲〉中的文學敘事與歷史敘事
傷病、畸形、死胎──論余怒詩中的異常身體
【附錄】
陳政彥詩學年表
自序
我的碩士班時期剛好是臺灣中文學術環境正在轉變的階段,研究課題從以往聚焦中國古典經史子集開始轉向臺灣現當代文學,同時也是臺文系所開始創辦的時候。研究領域不同,研究方法當然也要隨之變革。當時經常討論的議題是,現代文學的研究,如何能提出有份量的研究方法的學術依據,同時還能兼顧閱讀主體的興發感受。偏向前者時常有文本被理論綁架的質疑,偏向後者,又為人詬病淪為感想式翻譯,沒有學術價值。因此碩士論文從研究蕭蕭老師的詩學出發,開展研究視野。博士班階段承蒙恩師李瑞騰老師指導,透過踏實收集現代詩論戰史資料,作為研究的紮實基礎,確實地為日後研究者建立參考的依據,則足以避免上述在文本詮釋上兩難局面。但是我始終相信文學研究應該從人的閱讀感受出發,尋找最適當的詮釋策略,將詩的意義挖掘出來。
畢業後忙碌於學校交付教學研究服務任務,但心裡始終惦記著詮釋詩作的更好可能,因緣際會接觸到現象學詩學時大為震撼,原來換個想法換個角度,個人與世界、詩作文本與閱讀主體都不是截然二分的事,而詩對人存在於世的價值與重要性都有更深層也更迷人的解釋。在收集資料過程中,才發現現代詩壇早已有眾多前輩耕耘現象學,只是少人提及,因此一頭栽入現象學詩學的整理,將閱讀學習心得與實際詮釋詩人詩作的成果集結,遂完成《臺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創見不多,但希望能為日後有志於此的研究者打點地基。
《臺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完成之後,始終覺得還有議題尚待發揮,雖然已有鄭慧如教授《身體詩學》堂皇在前難以超越,但是就現象學角度來看,關於身體與詩仍然非常值得討論。此外《臺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一書中,較少討論新生代與中生代詩人也覺得可惜。因此陸續在研討會上闡釋陳克華、余怒的身體論述,同時發表跟我同輩的兩位重要詩人鯨向海、凌性傑的研究,稍微彌補在前一本書中的自覺不足之處。
在一次次閱讀分析之餘,慢慢發現每一首詩雖然有意象比興,讓閱讀者的意識隨著詩想跳躍,但是每一首詩同時有著最基本的敘事架構,讓閱讀者的意識能有所依附產生情感,是否能用敘事學進行現代詩研究,成為新的思考方向,因此透過嚴忠政、席慕蓉、賴和的詩作分析,思考敘事學運用在現代詩研究上的可能。
在實踐過程中,也深有體會,從研究方法看,在現象學與敘事學雖然分屬不同體系,但是更進一步來說,都是人類詮釋世界、詮釋符號、詮釋自身存在的一套論述,也許在日後我們應該思考一套更寬廣的詮釋體系,找尋現象學與敘事學之間,乃至於在詩作創作與學術研究之間,彼此能理解、匯通的可能。
陳政彥
【「kidult」的fu──論鯨向海詩中的青春】(節錄)▐ 摘要六年級詩人鯨向海的詩中始終關注青春,從語言風格到題材內容上,許多詩作都讓同世代讀者看了產生強烈共鳴。但是鯨向海的詩作更深刻地嘗試挑戰成人世界的語言與體制,在詩的領域中,刻意用網路語言、日常語言、穢物髒話顛覆大眾習慣乾淨成熟精鍊的詩語言。在題材上用心經營的同志詩,突顯出青少年面對性別認同的猶豫掙扎,對社會體制例如政治與醫療等,都顯示追求自主不隨眾的特質。而從刻畫父親的詩中可以看出鯨向海挑戰社會既定的象徵體系觀念,嘗試走出自己方向的特質。以克莉斯蒂娃的理論來說,鯨向海詩中不只是有「象徵態」,同時也有豐富的「符號態」表現。這正是鯨向海的詩顯得面目清楚獨特的原因。▐ 關鍵字:現代詩、鯨向海、青春、性別、克莉絲蒂娃一、前言一群奇怪的學長學弟擠在狹小的社辦裡一口一口齊心協力把時問吹遠小小的甬道偶爾傳來口水滴落譜架的輕響幹!離開校門口時黃昏總是那付德行就,過去了過去了那些過站不停的公車司機咒罵聲一天天無力的歲月這首看似白描的〈高中男生練習曲〉用語簡單,透過第一人稱視角捕捉高中生活點滴,面對回不來的歲月,此中惆悵自然感傷。青春正是鯨向海詩作給人的第一印象。鯨向海是六年級詩人的重要代表。李瑞騰談到《新詩三十家》中最年輕的詩人鯨向海(1976)與楊佳嫻(1978)時,肯定他們是:「相較於同輩詩人,他們活動力強,作品質量皆佳,確實是最新世代詩人之佼佼者。」青春則是鯨向海長期在詩中書寫的主題,初戀的青澀苦楚,網路上窮極無聊哈啦的內容,對未來充滿期待卻鄙視卑微自己,詩中這些元素與優美的詩句相互衝激形成突兀卻和諧的基調,也讓鯨向海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歡。鯨向海曾在詩集《大雄》一書的後記中說:心理學家Dan Killey於一九八三年提出「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用以代表那肉身已衰、思考與言行卻仍像小孩般天真的人。……有些學者更重組出一個新字「kidult」(kid+adult)來稱呼這些具有兒童心態的成人。然而詩歌最美好之處,不正彷彿時光機與任意門?……最強大的詩集都應該有「kidult」的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