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欲:回應時代的特寫新聞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文字欲:回應時代的特寫新聞

作者:譚蕙芸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日期:2019年09月06日
ISBN:9789882371248
語言:繁體中文

  講速度,不如講深度。
  特寫新聞記者多角度立體呈現受訪者的生活世界,將「他們」變成我們」。
  以真實紮實的報導,令讀者從一粒沙看見一個世界。
  新聞界對「速度」有一種普遍、近乎強迫症狀的迷戀;講求深度的採訪和寫作,是否便無立錐之地?

  投入長時間採訪,多角度、立體去呈現受訪者和他們的世界,是新聞特寫一大特色;透過脈絡化的重新呈現,陌生人變成可理解,熟悉的事物拉遠了,我們便能誠實檢視自己的盲點。

  如果你覺得看新聞是苦差,請了解這一位從不願辜負讀者期望和社會責任的記者,如何努力寫出紮實真實的報導,重新吸引讀者回歸,深信有價值的特寫新聞文章即使放了五年、十年,重讀起來依然讓人歷歷在目,觸動人心。

好評推薦

  這書增添了我許多「有質感」的閱讀體驗。從作者善於向人類學、民族誌的借溫、入微觀察的適當取材,充滿人文關懷的書寫,足令讀者感同身受。而作者在教室內外的教學方法,更值得當老師的讀者參考。──小思,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散文作家

  Vivian「從心底湧出一團火」,那是一股記者魂,讓我遙想台灣八十年代衝撞戒嚴的新聞前輩。她能熱也能冷,書中除了全身心投入的「熱報導」,還有如手術刀劃下的「冷自剖」,關於報導的動念緣由、幕後製作、未竟遺憾,記者私房話十分好看。──房慧真,台灣作家、記者

  作為一個推動公義的傳媒人和公共知識份子,譚蕙芸的取材往往從社會上較弱勢的社群開始。她用有電影感的文字,畫龍點睛地把被訪者的神髓帶出來。她看社會問題的角度尖銳,但文字背後是人文關懷。讀她的文章,又溫暖,又爽!──張超雄,立法會議員

  這個世代,有才能、有熱忱和有愛的記者不是沒有,但面對這種紛亂和是非顛倒的社會,還要夠「喪」。譚蕙芸放棄了矯情和客套,直問問題的核心,我覺得未來十年可以守護真相的,就是這種「喪」。──莊梅岩,香港劇作家

  譚蕙芸是令人感動和敬佩的一位記者,她將過去的一些報導結集成書,實在是年輕傳媒工作者、新聞系學生和有志從事新聞專業的人的福音。──王惠芬,香港融樂會創辨人

 

作者簡介

譚蕙芸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明報.星期日生活》副刊人物專訪、長篇文章作者,曾於《明報》及有線新聞任職記者。曾經獲得由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香港外國記者會及香港記者協會聯合舉辦的人權新聞獎「報章特寫大獎」、「評論和分析大獎」。一面書寫大塊文章,一面在大學教授新聞特寫。

李立峯序 xi
黎佩芬序:她那鋪癮,比誰都大 xv
莊梅岩序:我眼中的 Vivian Tam xvii
黃之鋒序 xix
自序:未燒完的火 xxiii
恍如置身現場―甚麼是特寫新聞? 1
有質感的閱讀體驗―特寫新聞技巧 13
破格,可以嗎?―特寫新聞的原創性 31
1 雞蛋.高牆
只敢和兒子搭巴士的媽媽 47
只許高官豪住,不許百姓露宿 61
你黐定我黐? 77
烈女.烈佬 2
因女藝人欣宜「高調肥」捱轟,我重讀了約翰.伯格 91
盛女愛作賤 101
赤裸,作為一種穿著 111
天上星星 3
從天橋走入人間―專訪馬詩慧 131
死水翻不了波濤―專訪廖啟智 141
即使獅子不再山下―專訪蘇玉華 155
傳媒渾水 4
從淚眼,瞥見主播的靈魂 169
否定安裕,就是否定香港幾代新聞人 181
記者的共業 191
教室內外 5
那年夏天,香港青年去歐洲賣藝 207
估唔到我會有「善終」―專訪張超雄 217
學生要向政府說不―加拿大模式國情教學 231
早熟.慢煮 6
我們成功,因為我們不成熟 249
教授爸爸遇上學生領袖 261
獄中最侮辱的時刻 271
出走筆記 7
跟法國男到越南山區過「簡單生活」 287
到真實的梅村,感受真實的自己 299
救災切忌「離地」―在港長大尼泊爾青年家鄉賑災記 309
他人之抗爭 8
白人獄卒看守曼德拉,直至自由一刻 323
追尋南韓抗爭精神―從世越號到光州學運 337
拒絕說謊才能使人自由―專訪布拉格之春發起人 355
在冷靜和熱情之間―編輯與寫手的合作關係 369
特寫新聞攝影記者的眼睛 383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