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皺襞症候群」既非膝蓋退化長者專病,手術也非唯一解 ... | 滑膜皺襞發炎

但近年來因為一些醫師、媒體的大力宣導,皺襞症候群被視為膝蓋退化性疼痛的主要 ... 這些狀況包括:膝關節挫傷、滑膜炎、骨軟骨剝離、半月板損傷、股內側肌 ...運動醫學醫師介紹最新文章315月2020「皺襞症候群」既非膝蓋退化長者專病,手術也非唯一解!PostedBy:王凱平Comments:0「皺襞症候群」是造成膝關節「前側」疼痛的原因之一。

這本來是一個比較少被談到,而且數量被低估的疾病。

但近年來因為一些醫師、媒體的大力宣導,皺襞症候群被視為膝蓋退化性疼痛的主要來源之一,相關的關節鏡手術也被視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最後一塊拼圖」。

皺襞症候群真的這麼關鍵?手術後真的能改善大部份的退化性關節疼痛嗎?我個人雖然覺得其中還是有些宣傳導向的包裝,但近一個月「連續兩例」核磁共振檢查後意外發現皺襞症候群的案例,確實讓我重新思考過去是否太低估了這個疾病的數量,也覺得該寫篇文章介紹這個問題。

將近一半的人有「皺襞」,內側、上側最容易造成問題大家對「皺襞」這個名詞應該很陌生。

簡單來說,皺襞是人們還在媽媽體內就存在膝關節中的膜狀組織,把膝關節腔隔成三個獨立的空間。

理想狀況下,從懷孕早期大約8~12週開始,皺襞就會逐漸被吸收,最後留下連通的單一膝關節腔。

但是據估計,可能有「將近一半」的人會發生吸收不完全的狀況,殘留程度不等的膝關節皺襞。

殘留的膝關節皺襞可能分佈在:上側、內側、外側、下側四個區域。

其中最常造成問題的是內側皺襞,所以網路上比較容易查到的名詞是「內側皺襞症候群」。

但實際上「上側」也常發生狀況,文章開頭的兩個案例便都上側。

外側和下側則少得多。

膝蓋退化、反覆關節屈伸運動,留心皺襞症候群找上門雖說如此,沒吸收的皺襞不見得會產生症狀,大多數人活了三、四十年甚至更久,也不見得會因為膝關節內殘留的皺襞而感到不適或疼痛。

但如果有些前置因素、特殊狀況,皺襞就有可能較容易受傷、發炎,或者伴隨著其他傷害一起發生問題。

這些狀況包括:膝關節挫傷、滑膜炎、骨軟骨剝離、半月板損傷、股內側肌軟弱、大量的關節反覆屈伸、突然增加的下肢運動量……等等,都有可能直接、間接地造成皺襞受傷,引發「皺襞症候群」。

退化的膝關節因為綜合了諸多不利因素,當然也容易發生皺襞症候群。

在運動方面:路跑、自行車、划船、籃球、足球……這些需要大量跑動、屈伸膝蓋的項目,都容易發生皺襞症候群。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也不只好發在膝蓋退化的銀髮族,實際上「年輕運動愛好者」也是好發族群。

早期症狀不明顯,微痛、微腫、微卡、小聲音值得注意從沒有症狀的皺襞到有症狀的「皺襞症候群」,過程中原本較薄、較柔軟的皺襞在過程中會逐漸增厚、失去彈性。

可以想像增厚、失去彈性的皺襞,在膝關節內就像齒輪中的異物,除了造成活動不順之外本身也容易受傷。

一旦產生皺襞症候群,常見的症狀包括疼痛、一些摩擦音或彈響、關節積水腫脹,有時候甚至會使膝關節卡住導致關節活動受限。

長期來說會讓膝蓋的軟骨比較容易退化,髕骨也較容易磨損產生所謂的「髕骨軟化」。

麻煩的是這些症狀在早期通常不明顯,患者的常見表現是:膝蓋有點沉,彎曲的時候微微地緊或卡,輕微且間歇發作的疼痛,無痛的摩擦或彈響聲,少量甚至外觀幾乎看不出來的積水。

這些症狀都和其他膝關節常見疾病難以區別。

總之,要診斷出「皺襞症候群」實在相當有賴於患者本身的警覺和醫師的經驗。

屬於排除性診斷,X光、超音波、核磁共振有助診察由於症狀相近的疾病不少,醫師通常不會第一時間就懷疑皺襞症候群,也就是說這通常是一個「排除性診斷」,甚至是「意外發現」。

醫師會執行一些理學檢查,值得提出的是有「膝外翻」(kneevalgus)狀況的患者較容易發生皺襞症候群。

除此之外,醫師會觀察有無水腫、膝蓋周圍的壓痛,也會測試看看關節活動度。

但這些都只能作為參考。

因為包括:髕股骨疼痛症候群(PFPS)、退化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髕骨上滑囊炎……等等,都可能有很類似的症狀。

不過,如果懷疑作怪的是內側皺襞,甚至直接在內側摸到條索狀、疑似內側皺襞的結構,MedialPatellarPlicaTest(MPPtest)是個準確度滿高的特殊理學檢查(Sen.89.5%,Spe.88.7),有助於診斷。

(MedialPatellarPlicaTest,MPPtest)醫師會通常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