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之長, 補己之短~ 從太極學合氣. @ 老柴的合氣道天地 | 合氣道 太極拳
太極拳博大精深, 對於有<武太極>之稱的合氣道學習, 助益很大; 聽劉國鑫/ 賴金樹兩位老師講述太極拳的學習心得, 真是豁然開朗, 許多滯礙困惑一時之間迎刃而解; ...老柴的合氣道天地朋友們:我從yahoo部落格搬來,請多指教.新址是:http://xuite.net/bravootsai以及http://otsaipig.pixnet.net歡迎光臨!相逢正是有緣~值得你我珍惜!想學簡易實用的合氣道防身術嗎?留言老柴,服務就來!e-mail:[email protected]或[email protected]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1103311025引人之長,補己之短~從太極學合氣.?老柴隨筆太極拳博大精深,對於有<武太極>之稱的合氣道學習,助益很大;聽劉國鑫/賴金樹兩位老師講述太極拳的學習心得,真是豁然開朗,許多滯礙困惑一時之間迎刃而解;特引用參考,供合氣道友一起分享.也謝謝兩位老師提供引用.[ 劉國鑫]剛開始學太極拳時,曾經認為:太極拳有什麼難?以我練30年的空手道功夫,把空手道招式不用力、慢慢打,不就得了!但涉入愈深才知道太極拳易學難精,如果沒作到太極拳的基本條件,如:含胸、拔背、鬆肩、垂肘、尾閭中正、虛靈頂勁、虛實分明、氣沉丹田、鬆身塌腰、立身中正、手隨腰動,步隨身換、去僵求鬆……等,根本就不算是真正的太極拳。
記得剛練太極拳時看到其他先進學員打太極拳的鬆柔、高雅的姿態,才明白自己原先所做的只是一種「空手道軟體操」而已,因而自覺慚愧、閉門加緊練習。
慢慢才明白中國武學歷經幾千年,歴史博大精深,那有如此簡單的學會套路就算是會太極拳!反觀現今學太極拳都是一套又一套好像學越多套越厲害,正如鄭曼青大師說:「學太極拳,不貪多,不求速,貪多嚼不爛,欲速則不達,打好基礎最要緊,否則將會弄巧成拙,要知道,學拳難,成拳更難。
」正所謂兵不在多而在勇,藝不在多而在精,太極拳是一門高深奧妙的功夫,學無止境、愈練愈深,尤其在研究太極拳的拳經、哲理後,更感覺自己像掉入武學大海的小孩。
黄性賢大師說:「太極拳不是武術,是哲學、力學、物理學,所以學太極拳要從多方面入手。
要從練心、練意、練氣、練理開始,然後才練技;既使練技,也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全身鬆開,不帶絲毫拙勁,一投足,一舉手,處處都要表現輕鬆、柔和、高雅的姿態,因此太極拳不僅是拳術,也是藝術。
」經過許多年的學習研究,借這篇幅談談自己這幾年練太極拳的感想、所聞、所見,提供大家參考,也不敢說是絕對正確的。
武術有分外家拳及內家拳,外家看其力,內家看其氣,外家看其剛,內家看其柔。
內外家武術的差異當然不只是外表上欣賞的角度不同,修鍊的過程可能也不同,但最終極的目標是一樣的。
不管是先練外家拳或先練內家拳,或者是在中途如何的轉換,只要目標正確,到最後都是一樣。
也有人提到內家武術的修煉過程是「由粗而精,由大而微,由外而內,互為表裡」最後豁然已解,達到表裡精粗無不到,神明階及之境地。
從肢體上去體會,功夫就會突破。
也就是說練內家拳如果想得大成就,必須很深刻地「了解與體會」拳經拳理。
以下就我個人所了解練太極拳的幾個基本要件的看法,提出來和大家分享:含胸:心窩以上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鬆,兩肩要有向前微合的念頭,但不可有前合之動作事實,含胸,氣始可下沉於丹田。
拔背:兩肩中間,大椎骨下,大約第三節與第四節脊椎骨中間,謂夾脊關,此處有鼓起之意,不可有鼓起之實,同時忘掉兩肩。
否則易為駝背,此法與前法「含胸」有相輔相成的關連。
當您用力挺胸時,胸骨尾端的劍骨突出,因此想作到「含胸」這個動作,必須將劍骨凸很輕、很柔地微微往內下收,但也須注意不可收得過份,胸肌與肋間肌放鬆,脊背自然地舒展放鬆。
能含胸就自然地能拔背,拔背就是放鬆背部的肌肉,「拔」掉「背」部的力量。
尾閭中正:尾閭中正,非垂脊正身,更非提肛。
收肛為太極拳獨有,非實際行動,須有收之念,而無收之實,其法:須先氣沉丹田,以意行氣,過會陰穴,到尾閭,上命門,使尾閭與命門,夾脊,玉枕,百會,節節貫串,像疊羅漢,由脊椎節節往上疊,成一條以氣勢貫穿成意念直線,會合於頂(百會或稱靈臺),此時尾閭有微收之念,亦須似有似無地托起丹田,是謂尾閭中正。
太極拳「含胸拔背,尾閭中正」的道理,在空手道是怎麼說的?空手道在前進後退,或打或踢,皆要求身體的平衡,因此在基本動作會要求上身及臀部成直線與地面垂直,在空手道的領域裡所強調腰身要與地面垂直,以保持身體移動時的穩定與平衡
記得剛練太極拳時看到其他先進學員打太極拳的鬆柔、高雅的姿態,才明白自己原先所做的只是一種「空手道軟體操」而已,因而自覺慚愧、閉門加緊練習。
慢慢才明白中國武學歷經幾千年,歴史博大精深,那有如此簡單的學會套路就算是會太極拳!反觀現今學太極拳都是一套又一套好像學越多套越厲害,正如鄭曼青大師說:「學太極拳,不貪多,不求速,貪多嚼不爛,欲速則不達,打好基礎最要緊,否則將會弄巧成拙,要知道,學拳難,成拳更難。
」正所謂兵不在多而在勇,藝不在多而在精,太極拳是一門高深奧妙的功夫,學無止境、愈練愈深,尤其在研究太極拳的拳經、哲理後,更感覺自己像掉入武學大海的小孩。
黄性賢大師說:「太極拳不是武術,是哲學、力學、物理學,所以學太極拳要從多方面入手。
要從練心、練意、練氣、練理開始,然後才練技;既使練技,也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全身鬆開,不帶絲毫拙勁,一投足,一舉手,處處都要表現輕鬆、柔和、高雅的姿態,因此太極拳不僅是拳術,也是藝術。
」經過許多年的學習研究,借這篇幅談談自己這幾年練太極拳的感想、所聞、所見,提供大家參考,也不敢說是絕對正確的。
武術有分外家拳及內家拳,外家看其力,內家看其氣,外家看其剛,內家看其柔。
內外家武術的差異當然不只是外表上欣賞的角度不同,修鍊的過程可能也不同,但最終極的目標是一樣的。
不管是先練外家拳或先練內家拳,或者是在中途如何的轉換,只要目標正確,到最後都是一樣。
也有人提到內家武術的修煉過程是「由粗而精,由大而微,由外而內,互為表裡」最後豁然已解,達到表裡精粗無不到,神明階及之境地。
從肢體上去體會,功夫就會突破。
也就是說練內家拳如果想得大成就,必須很深刻地「了解與體會」拳經拳理。
以下就我個人所了解練太極拳的幾個基本要件的看法,提出來和大家分享:含胸:心窩以上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鬆,兩肩要有向前微合的念頭,但不可有前合之動作事實,含胸,氣始可下沉於丹田。
拔背:兩肩中間,大椎骨下,大約第三節與第四節脊椎骨中間,謂夾脊關,此處有鼓起之意,不可有鼓起之實,同時忘掉兩肩。
否則易為駝背,此法與前法「含胸」有相輔相成的關連。
當您用力挺胸時,胸骨尾端的劍骨突出,因此想作到「含胸」這個動作,必須將劍骨凸很輕、很柔地微微往內下收,但也須注意不可收得過份,胸肌與肋間肌放鬆,脊背自然地舒展放鬆。
能含胸就自然地能拔背,拔背就是放鬆背部的肌肉,「拔」掉「背」部的力量。
尾閭中正:尾閭中正,非垂脊正身,更非提肛。
收肛為太極拳獨有,非實際行動,須有收之念,而無收之實,其法:須先氣沉丹田,以意行氣,過會陰穴,到尾閭,上命門,使尾閭與命門,夾脊,玉枕,百會,節節貫串,像疊羅漢,由脊椎節節往上疊,成一條以氣勢貫穿成意念直線,會合於頂(百會或稱靈臺),此時尾閭有微收之念,亦須似有似無地托起丹田,是謂尾閭中正。
太極拳「含胸拔背,尾閭中正」的道理,在空手道是怎麼說的?空手道在前進後退,或打或踢,皆要求身體的平衡,因此在基本動作會要求上身及臀部成直線與地面垂直,在空手道的領域裡所強調腰身要與地面垂直,以保持身體移動時的穩定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