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灣之光王建民談少棒肘 | 少棒肘

當然不是每位少棒肘的球員都必需接受手術,除非他的關節內有發現游離的軟骨碎片,導至投球時的疼痛甚至卡住其關節。

台灣少棒球員的酸痛比率偏高,大多是國內 ...由臺灣之光王建民談少棒肘中華民國運動醫學會理事長   運動醫學系   陳勝凱主任(97年10月)棒球是國人最喜好的運動之一,從早期三更半夜瘋狂地看威廉波特世界少棒比賽到今日全國上下緊盯著紐約洋基隊王建民的伸卡球威風八面。

許多人期待他的小球員能夠有這樣的傑出表現在國際舞台上!筆者在高雄地區診療,常發現前來就診的青少年棒球選手,大部份抱怨肘關節活動受限,不能完全伸直也不能完全彎曲。

當然不是每位少棒肘的球員都必需接受手術,除非他的關節內有發現游離的軟骨碎片,導至投球時的疼痛甚至卡住其關節。

台灣少棒球員的酸痛比率偏高,大多是國內小朋友球投太多所致。

在國內對投手在球季中、非球季的每週投球局數,沒有嚴格限制,以致於小球員的手肘過度使用,導致少棒肘的發生。

而國外許多地方一到冬天冰雪嚴寒,勢必得休兵,而寒暑假球隊也普遍休息,或讓小朋友從事其他非投擲的運動項目比如足球等;反觀台灣,四季如春,都適合打球,「球季」觀念較淡,即使不在比賽季節,小球員也得應教練要求而繼續練習,可能因此而過度勞累而傷害肘關節。

要避免少棒肘傷害的發生,應做到下列幾項:(一)限制球員投球的次數和投球的局數,且一開始應只練快速球,不宜學習變化球。

(二)投球的速度也不應求快,球速最好逐步增加,讓手肘慢慢習慣壓力。

(三)加強重量訓練,練得愈多,抗壓力愈大,而打球前應充分暖身,伸展肌肉,即可減少傷害。

(四)一旦發現投球產生疼痛異狀,應立即就醫,尋求有經驗醫師的診療,而不應讓小傷害累積成大傷害,可治癒的傷害變成終生的遺憾!(五)一般的肘關節傷害只要多休息、冰敷,再配合超音波、電療、肌耐力及柔軟度鍛練等復健,多可康復。

(六)大多國人缺乏防護觀念,很多小球員受傷後仍繼續打球,沒接受適當的治療及復健,這是教育球員、教練及家長的嚴肅課題。

 【回本期目錄】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