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竿跳高 | 撐 竿 跳 歷史

歷史撐竿跳高撐竿跳高(polevault),田徑運動項目一種。

運動員借助竿子支撐和彈力,以懸垂、擺體和舉腿、引體等竿上動作使身體越過一定高度。

撐竿跳高是一項技術復雜的田徑運動項目。

中文名稱撐竿跳高外文名稱polevault性質技術復雜的田徑運動項目工具竿子動作懸垂、擺體和舉腿、引體起源愛爾蘭簡介撐桿跳高(polevault),田徑運動項目一種。

撐桿跳高是指運動員雙手握住一根特製的桿子,經過快速助跑後,借助桿子撐地的反彈力量,使身體騰起,躍過橫桿。

運動員借助桿子支撐和彈力,以懸垂、擺體和舉腿、引體等桿上動作使身體越過一定高度。

撐桿跳高是一項技術復雜的田徑運動項目。

歷史  撐桿跳高撐桿跳高起源于古代人類利用木棍、長矛等撐越障礙的活動。

現代的撐桿跳高運動是由原始的撐桿跳躍演變而來的。

在古代,人們為了適應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在交通設備極不完善的條件下,就曾用木棍撐過河溝和不高的障礙,後來在軍隊中用撐桿跳過戰壕、矮牆等辦法作為訓練士兵戰鬥技能的手段。

據記載,公元554年愛爾蘭就有撐越過河的遊戲。

撐桿跳高原為體操項目,流行于德國學校。

1789年德國的布施(Busch)跳過1.83米,這是世界上有據可查的最早成績。

作為田徑運動項目首先在英國開展,1843年4月17日英國職業手羅珀(JohnRoper)在彭裏斯越過2.44米。

19世紀末開始流行于歐洲國家。

當時是用前端裝有尖頭的木桿做撐桿進行練習和比賽的。

運動員助跑後把桿頭插在地上起跳,沿著撐桿向上爬,當撐桿將要傾倒時,迅速越過橫桿,落在鋪有沙子的地面上。

在1889年規則規定:不許運動員在起跳離地後雙手交換上爬。

1906年時,有人在助跑起跳離地後,採用擺體的技術,跳過了3.78米的高度、創造了用木桿跳的最高紀錄。

撐桿最早使用木桿,最高成績為3.30米;1905年開始使用重量較輕、有一定彈性的竹桿,最高成績達到4.77米;1930年出現較為堅固的金屬桿,運動員無撐桿折斷之慮,可以提高握桿點,加快助跑速度,最好成績達到4.80米;1948年美國設計製造出重量更輕、彈性更強的玻璃纖維桿,目前使用該桿已突破了6米的高度。

運動員一般都自帶撐桿參加比賽。

比賽時,運動員必須將撐桿插在插鬥內起跳;起跳離地後,握桿的手不得向上移動;可以在規定的任一起跳高度上試跳,但每一高度隻有3次試跳機會。

男、女撐桿跳高分別于1896年和2000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規則奧運漫畫撐桿跳高  奧運漫畫撐桿跳高1904年的奧運會上,日本選手佐間佐富士試跳時,將手中的撐桿插入黃沙內,用爬上桿頭的方式輕松飛過橫桿,這一舉動讓全場觀眾和裁判瞠目相覷,不知所措。

後來,撐桿跳高的規則規定:運動員在比賽時必須將撐桿插在插鬥內起跳,在起跳離地後,握在下方的手不得移至上方的手以上,而上方的手也不得再向上移動,更不允許交替使用雙手抓握撐桿。

撐桿跳高有下列之一情況即判犯規:①試跳後,由于運動員的試跳動作致使橫桿未能停留在橫桿托上;②在越過橫桿之前,運動員的身體或所用撐桿的任何部位觸及插鬥前壁上沿垂直面以外的地面或落地區;③起跳離地後,將原來握在下方的手移握至上方的手以上或原來握在上方的手向上移握;撐桿跳高運動員阿莉森-斯托克  撐桿跳高運動員阿莉森-斯托克④試跳時,運動員用手穩定橫桿或將橫桿放回;⑤無故延誤時限;⑥當裁判員通知運動員試跳開始後,運動員才決定免跳,當時限已過時,應判為該次試跳失敗;⑦當裁判員根據運動員登記的架距調整好架距後,計時員已開始計時,運動員再提出調整架距,則再次調整架距的時間應計入運動員的試跳時間內,如因此而超出試跳時限,則應判定試跳失敗;⑧無故錯過該次試跳順序;⑨試跳中,當撐桿不是朝遠離橫桿或撐桿跳高架方向傾倒時,如有人接觸撐桿,而有關裁判長認為,如果撐桿不被接觸,將會碰落橫桿,則應判為此次試跳失敗。

比賽中,通常有一名主裁判手中持有紅、白旗幟各一面,用來示意運動員試跳是否成功。

舉紅旗表示試跳失敗,成績無效;舉白旗表示成功,成績有效。

場地撐桿跳攝影圖  撐桿跳攝影圖撐桿跳高的落地區至少為5米×5米,重大比賽為6米×6米。

落地區和插鬥兩邊鋪1米-1.5米厚的海綿包。

助跑道寬1.22米,長最少40米。

撐桿跳高插鬥用木料、金屬或其它堅實材料製成。<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