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探求 | 前顱底骨折病患的鼻腔

因颅底的硬脑膜与骨贴附甚紧,骨折时常被撕裂而引起脑脊液鼻漏或耳漏,可分为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和颅后窝骨折。

x线和CT检查有时不易发现,诊断 ...学术园地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骨科护理在线首页>学术园地>颅底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探求发布时间:2019-01-1111:41|访问量:次|来源:护理论文网颅骨骨折是指颅骨受外力作用致颅骨结构的连续性中断,根据不同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多为强烈的间接暴力引起。

因颅底的硬脑膜与骨贴附甚紧,骨折时常被撕裂而引起脑脊液鼻漏或耳漏,可分为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和颅后窝骨折。

x线和CT检查有时不易发现,诊断主要依靠受伤局部淤血、脑脊液漏、神经损伤三方面临床特点来判断,若处理不当,可造成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病人的生命。

因此,临床上积极实施正确的护理干预,可大大提高自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10年4月~6月我科共收治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病人72例,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获得满意效果,先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病人72例,男51例,女21例;年龄19-64岁,平均33岁。

其中脑脊液鼻漏23例,脑脊液耳漏37例,鼻漏合并耳漏12例。

合并脑内血肿9例,硬膜外血肿32例,硬膜下血肿1O例,单纯颅底骨折21例,均有不同程度流血性水样液,经葡萄糖定量测试为脑脊液。

  2治疗结果  本组病人除1例迁延不愈,后因家属要求转外院行手术治疗外,其余71例均行非手术治疗。

由于早期护理干预有效,71例均在l0天内愈合,无颅内感染发生。

  3护理措施  3.1病情观察  3.1.1颅内感染的观察:因颅底骨折后,常导致颅内通过耳鼻腔与外界相通,形成开放性颅脑损伤。

故应严密观察病人的体温及其他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头痛、呕吐情况、颈项强直及四肢活动情况,以了解有无颅内感染的发生。

  3.1.2颅内压的观察:颅底骨折多数合并颅内血肿,应密切观察意识、瞳孑L、肢体运动情况,有无偏瘫、失语发生,动态评估病人的GCS评分,观察有无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高压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

在警惕颅高压症状和体征的同时,还应注意有无低颅压情况发生。

当大量脑脊液外漏时,可导致低颅压,病人表现为意识淡漠、头痛头昏、视力模糊、尿量减少等症状。

发生低颅压时应取平卧位,减少脑脊液流失,同时静脉补液。

  3.1.3耳漏的观察:注意病人有无耳闷、耳胀、听力下降,检查鼓膜完整度及有无红肿积液。

  3.1.4鼻漏的观察:注意脑脊液流出的部位、时间、脑脊液的性质以及体位关系。

如漏口在蝶窦,表现为鼻腔清水样涕,早晨最多;如上颌窦积液,则头偏向对侧时流量最多。

  3.2临床护理:重点是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预防感染,促进漏口及早愈合。

  3.2.1严格消毒隔离,防IE交叉感染。

有条件者,将病人安排在单人病室,同时限制或减少探视陪护人员,提供安静环境。

病室早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新,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分钟。

  3.2.2采取正确卧位,促进漏口早期闭合。

颅底骨折一般不需手术。

  有脑脊液外漏时,要维持特定体位,其目的是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向颅底硬脑膜破损处,有助于局部粘连而封闭漏口。

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颅前窝骨折且神志清醒者采取半卧位,昏迷者抬高床头30°,头偏向患侧卧位,防止窒息,颅中窝、颅后窝骨折者卧于患侧。

维持特定体位至停止漏液后3日,绝大部分病人在伤后一周内漏口自行愈合。

  3.2.3加强耳鼻、呼吸道护理,预防颅内感染。

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时,属隐性开放性骨折,护理不当可引起逆行性感染。

故应及时清除鼻前庭或外耳道内的血迹和污垢,防止液体流出不畅而逆流,可每日2次以0.5%碘伏棉签消毒外耳道或鼻前庭,同时应避免棉签过湿而导致逆流。

于鼻孔或外耳道口松松放置一消毒干棉球,浸湿后及时更换,并记录24小时浸湿的棉球数,由此估算出脑脊液的流出量。

擤鼻涕、打喷嚏、用力咳嗽、屏气排便等动作均可增加颅内压,加重脑脊液外漏或引起气颅,所以颅底骨折病人应注意避免上述动作,禁止挖耳口鼻,严禁鼻腔吸痰或插胃管、耳鼻滴药、冲洗和填塞等,禁忌腰穿。

对于呼吸道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