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底 | 顱底骨折位置

顱底又可分為前部和後部,主要結構:枕骨大孔、枕髁、破裂孔、髁管、頸靜脈孔、頸 ... 齶大孔的位置在頜第2磨牙、第3磨牙齶側之間,具體位置則因人而異,主要以第3磨牙 ...顱底顱腔底部稱為顱底。

是醫學上重要的部位。

顱底又可分為前部和後部,主要結構:枕骨大孔、枕髁、破裂孔、髁管、頸靜脈孔、頸動脈管外口、莖突、莖乳孔、舌下神經管外孔、下頜窩、枕外隆凸、上項線、骨齶、切牙孔、齶大孔、鼻後孔、卵圓孔、棘孔。

顱底部又可進一步區分為三個窩室:顱前窩、顱中窩與顱後窩。

中間部分是蝶骨骨體,骨體中的空穴稱為蝶竇,骨體上方垂體窩及垂體窩後方的骨隆統稱蝶鞍,蝶鞍中央凹陷處是容納腦部垂體的垂體窩,垂體窩兩側與蝶竇僅相隔一薄骨層,大腦垂體位於此處。

定義顱腔底部稱為顱底。

顱底是醫學上重要的部位。

解剖從外面看顱底內面觀顱底又可分為前部和後部,主要結構:枕骨大孔、枕髁、破裂孔、髁管、頸靜脈孔、頸動脈管外口、莖突、莖乳孔、舌下神經管外孔、下頜窩、枕外隆凸、上項線、骨齶、切牙孔、齶大孔、鼻後孔、卵圓孔、棘孔。

前部主要為面顱骨,前部中央的被稱為骨齶的水平薄板由上頜骨與齶骨構成,骨齶前方是牙槽弓,上齶的牙齒排列在此處。

骨齶正中的齶中縫後方是供齶大動脈進入鼻腔的切牙孔。

其後方為齶大孔,齶大動脈從此出顱再進入切牙孔。

齶大孔的位置在頜第2磨牙、第3磨牙齶側之間,具體位置則因人而異,主要以第3磨牙齶側為主。

再往後是被鼻中隔後緣分成左右兩半的鼻後孔。

鼻後孔兩側的垂直骨板稱為翼突內側板。

翼突外側板根部後外方排列著卵圓孔和棘孔。

前部兩側是屬於顴骨的顴弓。

顴弓根部後方有是與下頜頭組成關節的下頜窩。

窩前緣有稱關節結書的隆起。

後部中央,鼻後孔後方為枕骨大孔。

25歲以後,孔前方的枕骨基底部與蝶骨體直接結合(之前通過軟骨結合)。

枕骨大孔兩側為枕骨髁,枕骨髁同寰椎側塊上關節的關節窩。

其後方為髁孔,髁前方外側為舌下神經管外口。

枕髁外側,位於枕骨與顳骨岩部之間前後依次分布著不規則的頸靜脈孔和圓形的頸動脈管外口。

兩對頸靜脈孔和頸靜脈窩之間、枕骨大孔前方是咽結節。

頸動脈管外口內側可見蝶骨、枕骨和顳骨圍成的破裂孔,頸靜脈孔的後外側是莖突,頸突前外側是外耳道。

莖突根部後方為莖乳孔。

再後方為乳突。

最後方為枕骨的枕外隆凸及兩側相互平行的上項線與下項線。

從內面看顱底部又可進一步區分為三個窩室:顱前窩、顱中窩與顱後窩。

主要結構:①顱前窩----雞冠、篩孔。

②顱中窩----垂體窩、交叉前溝、眶上裂、圓孔、卵圓孔、棘孔。

③顱後窩----枕骨大孔、斜坡、枕內隆凸、橫竇溝、乙狀竇溝、頸靜脈孔、舌下神經管、內耳門、內耳道。

顱前窩(anteriorcranialfossa)由額骨的眶板、蝶骨體前部、蝶骨小翼和篩骨的篩板構成。

顱前窩體積較小,左右對稱,容納大腦半球的額葉,在凹下的正中央前方是被稱為雞冠的縱形骨嵴,兩側是篩骨的篩板,篩板中有許多篩孔,嗅絲從這裡通向鼻腔。

篩板外側顱前窩的底由薄而不平的額骨眶板構成,它同時又是額竇和篩竇的頂以及眶頂。

顱中窩(middlecranialfossa)形狀如蝴蝶。

顱中窩由蝶骨骨體、蝶骨大翼及顳骨岩部構成。

分布著除枕骨大孔外幾乎所有的開口。

顱中窩中間狹窄,凹陷的兩側容納大腦的顳葉。

中間部分是蝶骨骨體,骨體中的空穴稱為蝶竇,骨體上方垂體窩及垂體窩後方的骨隆統稱蝶鞍,蝶鞍中央凹陷處是容納腦部垂體的垂體窩,垂體窩兩側與蝶竇僅相隔一薄骨層,大腦垂體位於此處。

蝶鞍後方高起的鞍背兩側角稱為後床突,蝶骨小翼後緣的內側端也明顯增厚,稱為前床突。

蝶鞍前方是視交叉溝,溝的兩端同時也是垂體窩的外側是視神經管,視神經從此處通向眶腔。

視神經管外側為眶上裂,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眼神經支、外展神經由此入眶。

蝶鞍兩側有頸動脈溝、破裂孔、海綿竇、圓孔、卵圓孔和棘孔。

頸動脈溝為一淺溝,向前通入蝶骨大翼、小翼間的眶上裂。

破裂孔則續於頸動脈管內口。

海棉竇為一空腔,從眶上裂內側延伸至顳骨岩部尖端。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