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長輩的肌力訓練,需巧妙設計「進階」與「退階」模式 | 長輩 深 蹲
《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高齡長輩的肌力訓練 ... 因此,比較推薦的做法是,在不嚴重改變「負重深蹲」這個動作的特性和效果的前提之下,利用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2020/07/25,健康PhotoCredit:遠流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何立安肌力訓練固然有許多好的動作,比方說健力比賽的三項:蹲舉、臥舉、硬舉,以及傳統肌力訓練常見的肩推、分腿蹲、側蹲、划船、引體向上等等。
這裡要提出的是一個非常現實問題,就是雖然這些動作都非常有效益,但是大多數的中老年人(甚至多數成年人)都未必做得出來。
所謂的做不出來,不是動作熟悉度的問題,動作熟悉度可以經過教學和練習逐漸進步;比較大的問題是,中老年人通常在動作控制方面或多或少會有功能性的限制。
比方說,缺乏肩關節活動度、缺乏腰椎穩定性、缺乏踝關節活動度,或是缺乏髖關節控制力。
這些限制或許對年輕訓練者來說,只需要經過簡單的滾筒放鬆、靜態伸展,或是使用按摩槍、按摩球等工具,就可以在運動前利用十多分鐘的時間,矯正到一個可以參與訓練的程度。
但是隨著訓練者的年紀越大,通常動作功能限制的數量較多,程度也較嚴重。
面對這個問題,許多實務工作者採取的方式是耐著性子慢慢處理,期望把問題處理好了之後再進行肌力訓練,畢竟在功能缺損的動作形態上加壓力,很容易引發代償或傷害,這絕對不是大家所樂見的。
不過,這種慢條斯理處理關節活動度和穩定性等功能限制的手段,有個重要的缺陷,就是處理的時間可能非常的長,而長年累積的動作功能限制往往十分「頑強」,不容易在數分鐘內產生足以進行負重訓練的效果。
比如說,一位70歲的訓練者,可能已經數年不曾將雙臂伸直並且高舉過頭,這時候如果要進行肩推,或是要學習深蹲的揹槓姿勢的時候,會發現肩關節怎樣也無法打開到理想的範圍。
這樣的情形如果發生在年輕人,通常立刻進行一些簡單的放鬆伸展就可以達到效果,但是中老年人的立即效果通常很低,可能要在接下來的數週甚至數月的課程裡,每次都花掉一大段時間處理肩關節活動度的問題。
這樣的處理方式可預期的最佳效果是問題慢慢被解決掉,但是大多數的時候很可能事與願違,因為許多的動作功能缺損與日常生活的姿勢習慣有關,訓練中雖然短期製造了一點效果,但是一旦回到訓練者的日常生活習慣,問題隨即故態復萌。
相較日常生活的總時間,運動時間其實只占每週的少數幾小時,即使非常規律的每週三次訓練,也只占一週總時數的數十分之一,所以造成的改變很小,恢復原狀的速度卻很快,因此容易陷入一種永遠都需要矯正,卻永遠都矯正不好的窘境。
此外,許多動作功能的限制有可能是「結構性」的,也就是說,這不再是一個簡單伸展或學習用力的方式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問題可能是骨骼或關節已經產生形變,這通常已經是醫療等級的問題,矯正訓練變得無用武之地,日復一日的矯正訓練,可能會耽誤訓練者真正進行肌力訓練的進度。
要知道中老年人的訓練是與時間賽跑,得不到有效的壓力刺激,身體就會繼續退化。
如果幾個活動度或穩定性的問題耗掉初學時期的前兩三個月,那不單單只是慢了兩三個月開始訓練,可能是放任身體再退化了兩三個月。
講到這裡必須補充說明,這樣的論述並不表示矯正訓練是無意義或不重要的,矯正訓練對大多數簡單的動作限制都有立即改善的功效,是一套方便、安全又強大的工具。
但是,矯正訓練通常只能幫助暫時打開活動度或提升穩定性,真正要讓這些功能「定型」的其實是肌力訓練。
換言之,唯有在完善的動作幅度裡練出力量,這個動作幅度才會逐漸變成自然。
所以,雖然訓練者各個關節的活動度、穩定性以及控制力是一群重要的議題,我們必須要面對一個更真實的問題,那就是「如果矯正太費時,或是根本矯正不好,該怎麼辦」。
一個小小的解決方法,就是利用前面已經提過的概念,去設計一套具有「進階」和「退階」模式的訓練方式,繞過無法立即處理的動作功能限制,直接進行肌力訓練。
所謂的進階和退階,簡單來講就是在相同的動作形態上,選擇較難或較簡單的動作選項來達到訓練效果。
進階動作和退階動作必須都是肌力訓練,都是有負重潛力的大重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何立安肌力訓練固然有許多好的動作,比方說健力比賽的三項:蹲舉、臥舉、硬舉,以及傳統肌力訓練常見的肩推、分腿蹲、側蹲、划船、引體向上等等。
這裡要提出的是一個非常現實問題,就是雖然這些動作都非常有效益,但是大多數的中老年人(甚至多數成年人)都未必做得出來。
所謂的做不出來,不是動作熟悉度的問題,動作熟悉度可以經過教學和練習逐漸進步;比較大的問題是,中老年人通常在動作控制方面或多或少會有功能性的限制。
比方說,缺乏肩關節活動度、缺乏腰椎穩定性、缺乏踝關節活動度,或是缺乏髖關節控制力。
這些限制或許對年輕訓練者來說,只需要經過簡單的滾筒放鬆、靜態伸展,或是使用按摩槍、按摩球等工具,就可以在運動前利用十多分鐘的時間,矯正到一個可以參與訓練的程度。
但是隨著訓練者的年紀越大,通常動作功能限制的數量較多,程度也較嚴重。
面對這個問題,許多實務工作者採取的方式是耐著性子慢慢處理,期望把問題處理好了之後再進行肌力訓練,畢竟在功能缺損的動作形態上加壓力,很容易引發代償或傷害,這絕對不是大家所樂見的。
不過,這種慢條斯理處理關節活動度和穩定性等功能限制的手段,有個重要的缺陷,就是處理的時間可能非常的長,而長年累積的動作功能限制往往十分「頑強」,不容易在數分鐘內產生足以進行負重訓練的效果。
比如說,一位70歲的訓練者,可能已經數年不曾將雙臂伸直並且高舉過頭,這時候如果要進行肩推,或是要學習深蹲的揹槓姿勢的時候,會發現肩關節怎樣也無法打開到理想的範圍。
這樣的情形如果發生在年輕人,通常立刻進行一些簡單的放鬆伸展就可以達到效果,但是中老年人的立即效果通常很低,可能要在接下來的數週甚至數月的課程裡,每次都花掉一大段時間處理肩關節活動度的問題。
這樣的處理方式可預期的最佳效果是問題慢慢被解決掉,但是大多數的時候很可能事與願違,因為許多的動作功能缺損與日常生活的姿勢習慣有關,訓練中雖然短期製造了一點效果,但是一旦回到訓練者的日常生活習慣,問題隨即故態復萌。
相較日常生活的總時間,運動時間其實只占每週的少數幾小時,即使非常規律的每週三次訓練,也只占一週總時數的數十分之一,所以造成的改變很小,恢復原狀的速度卻很快,因此容易陷入一種永遠都需要矯正,卻永遠都矯正不好的窘境。
此外,許多動作功能的限制有可能是「結構性」的,也就是說,這不再是一個簡單伸展或學習用力的方式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問題可能是骨骼或關節已經產生形變,這通常已經是醫療等級的問題,矯正訓練變得無用武之地,日復一日的矯正訓練,可能會耽誤訓練者真正進行肌力訓練的進度。
要知道中老年人的訓練是與時間賽跑,得不到有效的壓力刺激,身體就會繼續退化。
如果幾個活動度或穩定性的問題耗掉初學時期的前兩三個月,那不單單只是慢了兩三個月開始訓練,可能是放任身體再退化了兩三個月。
講到這裡必須補充說明,這樣的論述並不表示矯正訓練是無意義或不重要的,矯正訓練對大多數簡單的動作限制都有立即改善的功效,是一套方便、安全又強大的工具。
但是,矯正訓練通常只能幫助暫時打開活動度或提升穩定性,真正要讓這些功能「定型」的其實是肌力訓練。
換言之,唯有在完善的動作幅度裡練出力量,這個動作幅度才會逐漸變成自然。
所以,雖然訓練者各個關節的活動度、穩定性以及控制力是一群重要的議題,我們必須要面對一個更真實的問題,那就是「如果矯正太費時,或是根本矯正不好,該怎麼辦」。
一個小小的解決方法,就是利用前面已經提過的概念,去設計一套具有「進階」和「退階」模式的訓練方式,繞過無法立即處理的動作功能限制,直接進行肌力訓練。
所謂的進階和退階,簡單來講就是在相同的動作形態上,選擇較難或較簡單的動作選項來達到訓練效果。
進階動作和退階動作必須都是肌力訓練,都是有負重潛力的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