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冷血爬蟲類動物:蜥蜴(Lizard),屬于冷血爬-華人百科 | 蜥蜴腳

大部分是靠產卵繁衍,但有些種類已進化成可直接生出幼小的蜥蜴。

蜥蜴通常有四隻腳,所以又稱為“四腳蛇”。

蜥蜴是爬行動物綱中最龐大的家族,有記錄 ...蜥蜴冷血爬蟲類動物更多義項▼收起更多▲冷血爬蟲類動物2006年姜智恩執導的韓國影片2013年法國VincentMariette導演電影蜥蜴(Lizard),屬于冷血爬蟲類,和它出現在三疊紀時期的早期爬蟲類祖先很相似。

大部分是靠產卵繁衍,但有些種類已進化成可直接生出幼小的蜥蜴。

蜥蜴通常有四隻腳,所以又稱為“四腳蛇”。

蜥蜴是爬行動物綱中最龐大的家族,有記錄的品種超過4700種,棲息環境也廣布各地,有生活于水中、棲息于沙漠、潛藏于地下、攀爬于樹林、甚至是飛翔在空中的,而且會為了環境的差異而演化出各種不同形態。

中文學名蜥蜴拉丁學名Lizard別稱鬃獅蜥界動物界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綱爬行綱(Reptilia)亞綱雙孔亞綱(Diapsida)、目有鱗目Squamata亞目蜥蜴亞目Lacertilia二名法Pogonavitticeps分布區域熱帶地區基本簡介蜥蜴(Lizard)俗稱“四腳蛇”又稱“蛇舅母”,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

屬于冷血爬蟲類,其種類繁多,在地球上分布大約有3000種左右,我國已知的有150餘種。

大多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其生活環境多樣,主要是陸棲,也有樹棲、半水棲和土中穴居。

多數以昆蟲為食,也有少數種類兼食植物。

蜥蜴是卵生,少數卵胎生。

蜥蜴與蛇有密切的親緣關系,二者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周身覆蓋以表皮衍生的角質鱗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橫裂,雄性都有一對交接器,都是卵生(或有部分卵胎生種類),方骨可以活動。

主要特征蜥蜴是爬蟲類中種類最多的族群,目前全世界已知超過4,000種,主要分布于熱帶。

體型差異很大,從數釐米大的加勒比壁虎,到近3米長的科莫多龍都有。

有些被稱為蛇蜥的種類腳已經退化,隻留下一些腳的痕跡構造。

它們因為有眼瞼和耳朵,所以能與蛇區分。

許多蜥蜴能變換它們的顏色以因應環境的變化或壓力,例如變色龍。

大部份的種類為肉食性,以昆蟲、蚯蚓、蝸牛,甚至老鼠等為食。

但也有以仙人掌或海藻為主食,或是雜食性的。

蜥蜴亞目(Sauria)爬蟲類的統稱。

與其近緣的蛇亞目(Serpentes)合計佔整個現存爬蟲類的95%。

共分18科,3,000多個種。

熱帶地區種類和數量最多。

從北極到非洲南部、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皆有分布。

蜥蜴的身體外形及大小在爬蟲類中差異最大。

體長從3公分(1吋,壁虎)至3公尺(10呎,巨蜥)。

體重最輕者不足1克,最重者多于150公斤。

身體多細長,具長尾,多具4肢,除鼻孔、口、眼及泄殖腔開口外,體表覆以鱗片,一對眼睛和一對耳孔。

如無外耳孔,則鼓膜位于表面,有些種于頭和體鱗下真皮內有骨鱗。

鱗的表面覆以一層角蛋白。

蜥蜴某些蜥蜴具鱗器官,鱗片鋸齒狀邊緣突出剛毛,可能用司觸覺。

許多蜥蜴,尤其是避役(變色龍)和安樂蜥,能改變體色,可從亮綠色變為深朱古力褐色,體上線、帶斑紋亦可忽隱忽現。

變色機製為黑色素細胞中色素顆粒的移動,顆粒集中時色淺,分散時色深。

有些蜥蜴頸部具可伸展的皮褶,頭上有角或盔,或喉部有棘或皺褶等。

頭顱的前部由薄的軟骨和膜構成。

眼瞼多可動,兩眼之間隔以薄層垂直的眶間隔,眶後骨與鱗骨形成的骨桿上有一個顳孔。

上齶能相對于顱的其他部分而運動,有方骨,口可大張便于吞食獵物。

食物多數蜥蜴以昆蟲及部分齧齒類為食,偶食家禽,其牙尖銳,具3個牙尖。

草食性者(如鬣蜥)的牙冠寬,呈葉狀,具鋸齒狀切緣。

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為食者(如凱門蜥屬〔Dracaena〕)于齶後部有鈍圓的牙用以碾碎。

美國西南部的希拉毒蜥(Gilamonster)及其墨西哥近緣種(Heloderma屬)有毒,于激怒時方咬人,但罕致命,其下齶各牙內側有縱溝或褶用以引出毒液。

多數蜥蜴的牙生于上齶骨、前齶骨及牙骨的邊緣,少數種生于齶上。

胚胎期前齶骨上有「卵牙」,從吻部向前突出,用于鑽破卵殼,孵出後即退化。

牙著生的方式多為側生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