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骨折癒合過程 | 骨折癒合過程

骨折時由於骨折處營養骨髓、骨皮質及骨膜的血管隨之發生斷裂,因此在骨折發生的1~2天內,可見到骨髓造血細胞的壞死,骨髓內脂肪的析出,以後被異物巨細胞包繞形成脂肪「囊 ...病理學/骨折癒合過程跳轉到:導航,搜索醫學電子書>>《病理學》>>骨關節疾病>>骨折癒合>>骨折癒合過程病理學骨關節疾病骨折癒合骨折癒合過程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病理學目錄骨折癒合(fracture healing)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一)血腫形成骨折時除骨組織被破壞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軟組織的損傷或撕裂。

骨組織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後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兩斷端及其周圍組織間,形成血腫。

一般在數小時內血腫發生血液凝固。

和其他組織的創傷一樣,此時在骨折局部還可見輕度中性粒細胞浸潤。

骨折時由於骨折處營養骨髓、骨皮質及骨膜的血管隨之發生斷裂,因此在骨折發生的1~2天內,可見到骨髓造血細胞的壞死,骨髓內脂肪的析出,以後被異物巨細胞包繞形成脂肪「囊」(fat「cyst」)。

骨皮質亦可發生廣泛性缺血性壞死,骨壞死在鏡下表現為骨陷窩內的骨細胞消失而變為空穴。

如果骨壞死範圍不大,可被破骨細胞吸收,有時死骨可脫落、游離而形成死骨片。

(二)纖維性骨痂形成大約在骨折後的2~3天,從骨內膜及骨外膜增生的纖維母細胞及新生毛細血管侵入血腫,血腫開始機化。

這些纖維母細胞實質上多數是軟骨母細胞及骨母細胞的前身。

上述增生的組織逐漸彌合,填充並橋接了骨折的斷端,繼而發生纖維化形成纖維性骨痂,或稱暫時性骨痂(provisionalcallus)肉眼上骨折局部呈梭形腫脹。

約經1周左右,上述增生的肉芽組織及纖維組織部分可進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軟骨。

透明軟骨的形成一般多見於骨外膜的骨痂區,而少見於骨髓內骨痂區,可能與前者血液供應較缺乏有關。

此外,也與骨折斷端的活動度及承受應力過大有關。

但當骨痂內有過多的軟骨形成時會延緩骨折的癒合時間。

(三)骨性骨痂形成骨折癒合過程的進一步發展,是骨母細胞產生新生骨質逐漸取代上述纖維性骨痂。

開始形成的骨質為類骨組織(圖17-1),以後發生鈣鹽沉著,形成編織骨(wovenbone),即骨性骨痂(圖17-2)。

纖維性骨痂內的軟骨組織,和骨發育時的軟骨化骨一樣,發生鈣鹽沉著而演變為骨組織,參與骨性骨痂的形成。

此時所形成的編織骨,由於其結構不夠緻密,骨小梁排列比較紊亂,故仍達不到正常功能需要。

圖17-1骨痂左側為軟骨性骨痂,右側為類骨組織圖17-2骨痂在幼稚編織骨骨小梁表面的骨母細胞排列成行按照骨痂的細胞來源及骨痂的部位不同,可將骨痂分為外骨痂和內骨痂。

1.外骨痂(externalcallus)或骨外膜骨痂(periostealcallus),是由骨外膜的內層即成骨層細胞增生,形成梭形套狀,包繞骨折斷端。

如上所述,以後這些細胞主要分化為骨母細胞形成骨性骨痂,但也可分化為軟骨母細胞,形成軟骨性骨痂。

在長骨骨折時以外骨痂形成為主。

2.內骨痂(internalcallus)由骨內膜細胞及骨髓未分化間葉細胞演變成為骨母細胞,形成編織骨。

內骨痂內也可有軟骨形成,但數量比外骨痂為少。

(四)骨痂改建或再塑上述骨痂建成後,骨折的斷端僅被幼稚的、排列不規則的編織骨連接起來。

為了符合人體生理要求而具有更牢固的結構和功能,編織骨進一步改建成為成熟的板層骨,皮質骨和髓腔的正常關係也重新恢復。

改建是在破骨細胞的骨質吸收及骨母細胞新骨質形成的協調作用下進行的,即骨折骨所承受應力最大部位有更多的新骨形成而機械性功能不術需要的骨質則被吸收,這樣就使骨折處上下兩斷端按原來的關係再連接起來,髓腔也再通。

在一般情況下,經過上述步驟,骨折部恢復到與原來骨組織一樣的結構,達到完全癒合。

骨折癒合 | 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出自A+醫學百科「病理學/骨折癒合過程」條目http://cht.a-hospital.com/w/%E7%97%85%E7%90%86%E5%AD%A6/%E9%AA%A8%E6%8A%98%E6%84%88%E5%90%88%E8%BF%87%E7%A8%8B轉載請保留此連結關於「病理學/骨折癒合過程」的留言:訂閱討論RSS目前暫無留言添加留言更多醫學百科條目2個分類:病理學正文|圖書正文個人工具登入/建立新賬號名字空間頁面討論檢視閱讀简体中文編輯修改修訂歷史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