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 | 棒球

正式的棒球比賽通常分為攻、守兩方,在一個扇形的棒球場裡,利用球、球棒和手套進行比賽。

場中有四個壘包,比賽中,雙方輪流作為進攻方或防守方,由各自的 ...本館粉絲專頁棒球最近作者:禿頭潭潭2019年8月16日(星期五)12:40;歷來作者:威証和竹板凳和其他...台灣棒球維基館跳轉到:導覽、搜尋•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棒球>術語圖片簡述:台東棒球村第一棒球場拍攝日期:2006年5月所有人:Cobras638攝影者:Cobras638本上傳圖片採用CC-BY-NC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勿做為商業用途」。

注意:本館已自2012年2月8日起,改採CC-BY-SA授權方式,圖片原上傳者若有意更改此張圖片授權為CC-BY-SA,可徑行修改。

  棒球是一種競賽性質的體育運動(「棒球」一詞也可用來指稱棒球運動所使用的球)。

正式的棒球比賽通常分為攻、守兩方,在一個扇形的棒球場裡,利用球、球棒和手套進行比賽。

場中有四個壘包,比賽中,雙方輪流作為進攻方或防守方,由各自的教練指揮調度。

進攻方每次由一名擊球員上場打擊,直到三人出局為止。

擊球員的任務是將球擊出,並設法從本壘經一壘向二壘和三壘推進,最終回到本壘贏取分數。

防守方的目的則是阻止對方贏取分數,防守時由九名球員上場,投手負責投球,捕手負責接球、防守本壘和指揮全場,一壘手防守一壘,二壘手防守二壘,三壘手防守三壘,游擊手則於二、三壘間機動防守;這些防守人員稱為內野手;而外野手則依防守球員負責防守的位置,可分為左外野手、中外野手和右外野手。

在正式比賽中還會指定二至六名裁判擔任執法工作,以確認比賽的公平性。

目次1 起源1.1凳球1.2板球和繞圈球1.3橫跨大西洋1.4麻州球賽1.5達博岱發明神話1.6卡特來特與現代棒球規則2 概述3 規則簡介4 裁判權責5 發展現況6 常見術語7 衍生運動8 性別限制9世界各國的棒球實力 起源凳球圖片簡述:最早的棒球印刷文獻。

1760年木刻童書ALittlePrettyPocket-Book。

備註:本照片來自英文維基百科[1],版權已進入公共領域PD 本上傳圖片採用PublicDomain授權,完全開放使用。

  棒球的原型發源於英國,「Baseball」為棒球的原文,本為「壘球」(有壘包的球類運動)之意。

現代棒球和現代板球同樣源自於凳球(Stoolball)。

英國擠奶婦人最晚自十四世紀開始以擠牛奶時所坐的凳子做為門柱。

投手以下手將球向懸空的圓凳拋擲,球必須像棒球一樣不落地,而打者揮球棒保護圓凳不被擊中。

「凳球」兩字最早文字記載於1450年,另外在1612年莎士比亞的兩貴親TheTwoNobleKinsmen一劇中寫到兩名婦女用「玩凳球」一詞隱喻男女魚水之歡。

最古老的凳球規則中,打者僅需要保護圓凳即得一分,直到圓凳被投手以球擊中才算出局。

隨著時間演變,凳球也增加了跑壘和守備的成份,一隊有11名守備員,可用接殺、封殺及觸殺方式讓打者出局。

除了投手投球後球不應該落地反彈外,和現代板球極為類似。

今日英國的南部鄉鎮與學校依舊舉辦凳球比賽。

板球和繞圈球  隨著凳球的流傳到英國各地,在16世紀漸漸出現地區性的不同,分別向兩個門柱或多個壘包兩種不同方向發展。

兩個門柱的板球(Cricket)一詞在1598年首見文字紀錄,當板球傳到愛爾蘭及鄰近的北不列顛時,出現了多個壘包的演變而出現了繞圈球(Rounders)。

繞圈球隨著時代不同曾出現過三個、四個與五個壘包的規則。

其實繞圈球的愛爾蘭文為CluicheCorr,也就是Cricket(板球),僅管與英格蘭流行的板球有所不同,對當時的愛爾蘭人而言繞圈球就是板球。

  當多壘包型式的板球反向回傳到英格蘭地區時,為了和原有的兩個門柱的板球有所區別,於是另取名字稱呼。

新名稱包括繞圈(Rounders)、與各種寫法的”壘”球(Base、BaseBall、Base-Ball、Baseball)。

1744年於英國出版,作者為JohnNewbery的一本韻詩童書ALittlePrettyPocket-Book中,出現Baseball最早的印刷文獻紀錄,並在韻詩中出現本壘(Home)一詞。

木刻版畫的圖片中Baseball有三個柱狀壘包。

該書也提到其它類似棒球的運動,包括凳球、與陷阱球(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