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平醫師|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扭傷後腳板勾 ... | 腳踝復位

部分腳踝扭傷過的人可能有過這種經驗:明明扭到以後外側的疼痛都已經消失了,可是 ... 如果已經過了急性期,那麼在復位之後重點是評估「有沒有踝關節不穩定」,再視不 ...運動醫學醫師介紹最新文章118月2019扭傷後腳板勾不起來?踝前一踩就痛?可能距骨錯位了!PostedBy:王凱平Comments:0部分腳踝扭傷過的人可能有過這種經驗:明明扭到以後外側的疼痛都已經消失了,可是踩到地板的那瞬間就會有腳踝「前側」的疼痛或痠軟感。

嚴重一點的可能還會覺的跟對側比起來,扭過的這隻腳「勾起來」的角度好像比較受限!但是怎麼看醫生都說好了,到底怎麼回事? 腳踝扭傷衍申而來的問題其實比大家想像得多,類似上面這樣的情況很有可能是「距骨錯位」了! 踝關節像卡隼,距骨前寬後窄使得上勾、下壓活動度不同距骨是構成踝關節的重要骨骼之一。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脛骨、腓骨共同形成踝關節的關節窩,而距骨就像「卡隼」一樣,穩定地在關節窩裡活動。

 這個像卡隼一樣的骨骼結構,配合周邊的肌肉、韌帶,提供了踝關節兩側的穩定性,同時允許距骨做比較大幅度的「上勾、下壓」,醫學上我們稱為「背屈、蹠屈」。

有趣的是,從圖(右下)我們可以看到距骨和脛骨、腓骨卡在一起的部位,有個「前寬後窄」的特點,這使得腳踝能上勾與下壓的幅度並不一樣! 因為前面寬,所以腳板上勾,距骨「前->後」移動時,容易被兩側的脛骨、腓骨限制住活動範圍,所以在正常狀況下,足部上勾(背屈)的活動度比較小。

相對來說,腳板「下壓」時,距骨「後->前」移動,限制就少得多,因此正常狀況下,足部下壓(蹠屈)的活動度比較大。

 距骨外形特性有利運動時出力,但也容易前脫 距骨之所以需要這個「前寬後窄」的特性是有意義的。

當我們走、跑、或跳躍時,足部在過程中會有個「背屈->蹠屈」的轉換,也就是足部產生向後推力的瞬間。

這個「推蹬」的瞬間,因為踝關節處於上勾的狀態,活動度小但相對而言反而「較穩定」,因此有利於使勁、出力! 但也是因為這個特性,大家應該可以想像到雖然距骨「前->後」的動作容易被卡住所以穩定,但反過來說「後->前」就沒那麼穩定了!也就是說距骨容易產生一種「往前脫位」的狀況,特別容易發生在「帶有前翻動作」的外踝扭傷。

這是因為在外踝扭傷的動作中,踝的「內翻」會讓距骨產生「向外頂」的力量(如圖藍色箭號)。

這個力量會頂開位於外側的腓骨,加上扭傷過程中對週變韌帶的拉扯,「韌帶的鬆弛」加上「腓骨被頂開」讓踝關節的空間變大、變得不穩定,此時若還加上前翻所產生的足部下壓動作,距骨就很容易被「由後往前頂出來」產生錯位(如圖橘色箭號)。

  距骨錯位外觀難辨識,症狀特性需留意 這種距骨前脫位的狀況和一般大家想像的那種「肩膀脫臼」不太一樣,通常幅度沒有大到在外觀可以看出明顯的差異,踝關節也仍然可以上下活動,沒有明顯的限制。

正因為看不出來又沒有嚴重的功能異常,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然而距骨畢竟是往前跑了,有經驗的醫師仔細觸摸的話,仍有機會評估出異常。

 而患者的踝關節活動雖然沒有明顯的限制,但往往就是在前面提過的「走、跑、跳要向後推蹬的瞬間」,因為距骨前脫,不在最好的位置上而產生前側的擠壓疼痛。

有時也不見得是當下的擠壓疼痛,但可能就是卡卡的,或者在比較長時間、反覆的運動後踝關節就腫起來了。

 此外,由於這種狀況往往都發生在「伴隨前翻」的外踝扭傷。

前翻動作下,容易產生的正是我們過去的文章特別提到需要注意、就醫的「高位扭傷」,傷到「前下脛腓韌帶」。

而且,通常扭傷的力量要比較大才能把距骨頂出來,因此可以想像外踝周邊的韌帶通常也會有比較大的傷害,很可能有部分撕裂,如果過程中有較明顯的腫痛,不可不慎。

 治療首重復位,另依韌帶傷害程度與關節穩定度給予相應處置 講到距骨錯位的治療,首現「辨認且復位」是一定要的。

接著如果是在急性期,韌帶有明顯的損傷,那就應該視嚴重度給予適當的功能性支撐、增生注射、甚至超音波導引的PRP注射,以及必要的整合性復健運動訓練(詳情請見前文)。

 如果已經過了急性期,那麼在復位之後重點是評估「有沒有踝關節不穩定」,再視不穩定的程度不同,給予相對應的復健運動訓練。

除非有慢性期新發的急性疼痛,否則注射治療在這個階段的戲份就不多了! 最後照慣例幫大家對距骨錯位做個小整理: 結構性原因距骨的形狀前寬後窄,在上勾的動作中有較好的穩定度,下壓的動作則否好發狀況常與伴有前翻的外踝扭傷一起發生,容易伴有「高位扭傷」症狀走、跑、跳


常見運動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