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聖靈戰士:俄羅斯傳統東正教倖存史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尋找聖靈戰士:俄羅斯傳統東正教倖存史
在莫斯科,本書作者菲利普‧馬斯登遇上了一個正在閱讀高加索地區地圖的男人。他是一名杜霍波爾教友,一名「聖靈戰士」,俄國傳統東正教的倖存者。在被迫害的年代裡,大文豪托爾斯泰、凱薩琳大帝都曾伸出援手過。
這人啟始了馬斯登到一個奇異而模稜兩可的世界旅行的開端──在那個世界裡,沒有任何事足以和對宗教的堅定相提並論,在那兒,奇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那兒,惡劣的高加索山脈取代了俄國的大草原。
在一個被共產主義蹂躪的國度裡旅行,馬斯登尋找與前布爾什維克過往有關聯的人。在外界所不了解的俄國村莊,他遇見了勇敢但被這個世紀的風暴所困惑的男男女女,他也和亞茲迪總教長、流浪的醫生普希金,被放逐的喬治亞王子等各式各樣的人物面談。
他以如神仙故事般美麗的頓河南岸大草原景致,以及各種小人物的故事為背景,以開放而沒有偏見的心胸,用一種詩般的語言,流暢的行文,帶領讀者進入一個迷人的古老世界。
【國際好評】
馬斯登引人入勝的著作中,古老而不可思議的神祕論者、展示奇蹟者、聖靈戰士、莫若干教徒及其他特殊的教派,為讀者開啟了一個極不相同的俄國視野。
——米高‧克林根(Michael Kerrigan),《蘇格蘭人》(Scotsman)
馬斯登寫出了另一本讓人眼睛一亮的代表作。
——吉拉汀‧摩洛伊(Geraldine Molly),《大誌》(The Big Issue)
精緻有如旅遊書籍,讓我們分享到作者對於這些幾乎被遺忘的邊境民族的深刻理解,以及完全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之外的事物。對於我們及這個時代皆具有啟發性。
——莉莉安娜‧布里斯比(Liliana Brisby),《目擊者》(Spectator)
這本書最具誘惑的地方並非某件特別重要的事,亦非組成結構的人物,而是他可愛的錯誤,類似布朗運動,讓他在一次次的衝擊之間激盪不已。
——亞力克斯‧伊凡諾維奇(Alex Ivanovitch),《觀察家》(The Observer)
對於熱情、以村落為主體的老式俄國有珍貴的見解。
——安東尼‧沙汀(Anthony Sattin),《週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行文精緻,描寫優雅,同時精練一如過去……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讓書中真實的人物自己發聲。
——愛德華、馬利歐特(Edward Marriott),《泰晤士報》(The Times)
馬斯登的新書總是充滿驚奇,《尋找聖靈戰士》超越一般的期待。」——莎拉‧安德遜(Sarah Anderson),《康納仕旅行者》(Condé Nast Traveller)
馬斯登到莫斯科以外的地方尋找答案是正確的——避開了這個城市中宗教領袖與蘇維埃權威制度對於道德服從之間的爭鬥。鄉間令人分心的事物較少,相互的對比也較呈原始狀態。但最終,最值得讚揚的是馬斯登並沒有為前蘇聯的宗教狀況提出任何答案,相反的卻提出許多問題;而且是好問題!
——法蘭克‧布朗(Frank Brown),《書簡》(The Tablet)
令人懷念的場景和無意中聽到的交談……這本書中許多角色讓人無法釋手。
——安納托‧利文(Anatol Lieven),《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he Times)
作者簡介菲利普‧馬斯登Philip Marsden被譽為英國旅行文學界的優秀作家。著作有:《遙遠的國度:衣索比亞之旅》(A Far Country: Travels in Ethiopia) 、《尋找聖靈戰士:俄羅斯傳統東正教倖存史》(The Spirits-Wrestler And Other Survivors of the Russian Century),及1994年獲得英國「毛姆獎」的《交會的所在:追尋亞美尼亞人的蹤跡》 (The Crossing Place: A Journey among the Armenians)、小說《布朗司基宅》 (Bronski House) 等書。現居住於英格蘭西南部的康瓦耳郡 (Cornwall)。相關著作:《交會的所在:追尋亞美尼亞人的蹤跡(新版)》譯者簡介鄭明華一九五八年生,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職華視〈海棠風情〉節目企畫、採訪及總撰稿,以及《大地地理》雜誌資深撰述、總編輯。著作有小說《私奔》。譯作:《再會,西貢》、《西班牙》等。相關著作:《交會的所在:追尋亞美尼亞人的蹤跡(新版)》《葉門》
導讀 追蹤俄國正教異端的足跡!──南方朔
序言 莫斯科之冬
第一部 大草原
第一章 勝利的曳引機
第二章 列寧集體農場
第三章 如何在一夜之間建立教堂
第四章 小小的奇蹟
第五章 阿拉和KGB的到來
第六章 索忍尼辛和瓦佳王子的褲子
第七章 庫茲瑪之死
第二部 山區
第八章 雄鹿的真義
第九章 羅曼提卡的森林
第十章 哥薩克婚禮
第十一章 伏特加簡史
第十二章 畸型者才需要穿衣
第十三章 和平木偶
第十四章 普希金醫生和長壽老人
第十五章 第五號學校
第十六章 兔子、山弗與亞茲迪人
第十七章 珍珠及孔雀之流
第十八章 托爾斯泰之墓
第二章 列寧集體農場 「我在這兒。」 我由托爾斯泰的胸像前轉身過來,菲奧鐸.米開羅維奇正站在門口。他向我深深鞠躬。「內人也向你問好,」接著他又深深一鞠躬:「這是她的問候。」 我對菲奧鐸馬上心生好感。他留著兩端捲起的八字鬍,戴著一頂高帽,看來像早期美國西部的拓荒者。我們兩人在屋裡坐了一整個早上。當第三公社的婦女前來唱詩時,菲奧鐸的手搭在磨得光亮的手杖上,一邊聆聽,還帶著笑意。他偶爾抬起頭,瞇著眼,彷彿想看清遠方,他說那是因為眼睛被西伯利亞的陽光灼傷的緣故。 菲奧鐸非常清楚杜霍波爾教派的理念,言談中也努力穿插他所奉行的格言。 「如果人們不相愛,就是謀殺了神……我們怎麼播種便怎麼收穫……基督曾是俄國農民(muzhik)……。」 他也經常思索自己的種源,結論是:在初始之際,地球只是一塊石頭,太陽提供了光與熱,然後「許多像蟲子的東西」爬了出來。他並非創世紀派的擁護者,他認為在那之後,人類因「知覺及思想」而產生進步,是必然的過程。 「你瞧,人類的靈魂像一粒果核,果殼也許會消失,其內在卻生生不息,長成新的樹,結出更多果實。」 菲奧鐸十歲時,跟隨一群杜霍波爾教徒由喬治亞越過高加索,來到這裡。他記得,當時適逢內戰結束,饑荒處處,人們爬到篷車上乞討食物,時而有人曝屍路上。在麥科普(Maikop),老一輩的杜霍波爾教徒得到列寧的許可,在薩爾斯科大草原定居了下來。 「當時那上頭有草,」菲奧鐸用手杖指點著:「騎馬穿過草原,也不會被瞧見。那是片美麗的土地,有許多小動物充斥其間,蟲、蛇和老鼠到處出沒,有時半夜被吵醒,還得將牠們撣離頭髮。最初那幾年,我們冬天幾乎凍死,夏天卻熱得像火爐。最糟的是那些髒東西―」他突然打住。 「什麼髒東西?」 「蚊子?」 「野狼?」 「對!野狼,就是牠們,總是在夜裡像魔鬼般嚎叫。」 一九二○年代,杜霍波爾教徒天天和土地爭戰,每年冬天總有許多老人、病人和新生命死亡。到了春天,他們通常只有留著播種的種子或牛秣可吃,牲口只好餓肚皮。他們和外界極少聯絡。大約在十年之內,經過幾次好收成之後,他們開始有了存糧,於是建了穀倉,買了牲口,並建了雕工精細有山牆裝飾的禱告用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