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經典謀略學Ⅱ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三十六計:經典謀略學Ⅱ
本書特色
《三十六計》這部別具特色的兵學名作,雖然至今沒有確切的年代和作者可考,在我國、甚至全世界卻影響極大。而且,因為它是以三十六個人們所熟知的成語作為計名,易懂易記,便於應用,所以它比其它任何一部古代兵書都更具有群眾性,可說是家喻戶曉,婦幼皆知。
國際知名漢學家、瑞士的勝雅律說:「中國人開闢的智謀學―—《三十六計》,是一個即深邃又廣袤的天地。在這個天地裡,充滿著知識可樂,我這個西方人雖然只是品嘗了其中點滴,已深感其味無窮,現在可以說是欲罷不能。」可見,《三十六計》不僅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也是全人類巨大的精神文化財富。
《三十六計》全書按計名排列,分為六個套計,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每個套計中又包括六個具體的計謀。在「六六三十六」條計謀中,第一、三、五套計為陽數之計,是處於優勢時運用之計;第二、四、六套計為陰數之計,是處於劣勢時運用之計。
古代的兵家無不重視計謀,認為:「將之道,謀為先。」《孫子兵法》中更強調:兵者,詭道也。」儘管眾多兵家如此推崇「詭道」,但沒有一家像《三十六計》這樣具體詳細地對計謀進行如此集中的總結。
在三十六計中,每一計都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涵,並且計與計之間相輔相成,變化無窮,可以藉此推演出更多更奇的祕計。因此,《三十六計》屬於古代兵家詭譎之謀,是一部集歷代兵家「詭道」之大成,專講謀略勝敵的一部奇書。由於其「顯示了人類普遍的行為方式」,所以又被稱為「運籌帷幄的訣竅」、「成功之路的鑰匙」、「平常和非常時刻的巧計」。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三十六計》所包含的謀略思想博大精深,書中所反映的奇謀方略不僅適用於軍事領域,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也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不僅對軍事鬥爭克敵制勝提供了最佳的制勝套路,在政治舞臺、商海競爭、外交談判,甚至賽場奪冠等當中,也都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如果說「兵不厭詐」是軍事鬥爭中的突出特點,那麼,施計用謀就可說是爭勝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縱觀古今,那些聲名顯赫的成功人士,其所獲得的巨大成功固然令人讚歎,令人羨慕,說到他們的發跡,卻無不是借助於他們忍常人所不能忍,想常人所想不到,幹常人所不敢幹。而且,每一個成功人士總是有幾手絕活或高招,在最關鍵的時刻能夠將競爭對手一拳擊倒。
就像科學技術屬於全人類,它本身沒有善惡之分一樣,雖然很多人嘴上將《三十六計》歸入旁門左道,甚至對「計謀」一詞諱莫如深,認為施謀用計是陰謀家、野心家、政客們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之術而嗤之以鼻,但每每到了關鍵時刻,總是不自覺地將《三十六計》當成最後的「撒手.」甩出來。這是因為「計謀」的本質是一種思惟形式和行為模式,它只是一種工具,並沒有善惡之別。究竟是「善」還是「惡」,完全由運用者的「心術」是否純正而定。
因此,《三十六計》並不是「小人」的專利,也不為「兵戰」所獨有,它已經成了每一個想以智謀打開人生局面者的「祕密武器」。
「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在《三十六計》中,無處不見一個字―—「變」。正是因為這個「變」,才使得每個,《三十六計》的人在指揮藝術、處世之道、經商之技和駕馭世事等方面顯得那麼富有靈活性、機動性和創造性。
「兵不在多,而在精。」競爭取勝的招數不在多,而在管用。相信在你人生發展的重要關頭,《三十六計》中的一兩計必然能夠對你有所啟發,幫助你戰勝競爭的對手,獲得最後的成功。
本書立足於全方位詮釋《三十六計》,揭示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潛力和威力,以使它能為每一個渴望成功者鋪就「三十六級臺階」。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南北朝時南朝宋國著名武將檀道濟所著的一本兵法書。包括中國古代著名的三十六條兵法計策。
檀道濟(4世紀?〜436.4.9),中國南朝宋時名將,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將領,曾參與討伐盧循,滅後秦及元嘉北伐等戰役,既是開國元勳,亦屢立功勳,卻引來宰相劉義康與宋文帝的猜忌,最終被兩人下令誅殺。436年遇害,被害時,憤怒投幘於地,說︰「乃壞汝萬里長城。」這是最早將軍隊喻為長城的名言,自毀長城的典故就出於此。
第四套 混戰計
第十九計 斧底抽薪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
第五套 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偷樑換柱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第六套 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第四套混戰計 混戰計包括釜底抽薪、混水漠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六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謂「混戰」,指競爭雙方勢均力敵或局勢己不利時,可於競爭中主動施放煙幕,讓對手陷於看不清、摸不透之境,進而於渾沌中或擊敵致勝,或隱退求存,或抽其精華為己用,或避敵鋒芒而後攻之。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在敵人實力比較強大,鋒芒畢露,不能直接阻擋時,防止因針鋒相對而帶來的不必要犧牲,便採用以柔克剛,避實就虛,不同敵人正面交手,而是而破壞敵人所倚侍的有利條件,瓦解敵人的囂張氣勢,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達到轉弱為強的目的。 【題注原文】不敵其力,而削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白話釋義】不直接迎擊敵人的鋒芒,而是間接地削弱瓦解敵人的氣勢,用以柔克剛的辦法轉弱為為強。 【經典事例】 蔣介石分化瓦解十九路軍 蔣介石從上海灘上的一個經紀人,使出各種手段,幾經沈浮,爬上了權力的頂峰。在「有槍就是草頭王的年代」,他能剿滅大大小小的軍閥,的確有其過人之處。 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在九‧一八事變後,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一‧二八淞滬抗戰,十九路軍打得勇敢堅強,受到全國讚揚,卻使蔣介石大為不滿。蔣介石把十九路軍調到福建,讓他們去進攻蘇區。但蔣光鼐和蔡廷鍇認識到,只有抗日才有出路,便於一九三三年十月與紅軍草簽了《反日反蔣初步協定》。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九路軍和「異黨」領袖李濟深、陳銘樞、黃琪翔、蔣光鼐、蔡廷鍇、徐謙、陳友仁等決定起事,十一月二十日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政府,並發表宣言,改組軍隊,通緝蔣介石、汪精衛、何應欽等。 一時間沸沸揚揚,聲勢頗張。 蔣介石除了分離十九路軍,讓它處於孤立地位,同時出兵圍剿外,還運用釜底抽薪之計,對十九路軍內部進行瓦解、分化。 戴笠的特務處,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全國各軍隊中以極機密的方式蒐集情報,對各一隊長官的思想、出身、家庭、嗜好等知之甚詳。福建事變前,戴笠即派特務往來於福建和南京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