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in.動與感之境遇: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特定空間舞蹈創作演出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足in.動與感之境遇: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特定空間舞蹈創作演出
流動的觀賞過程,回憶與當下跳轉印象中,共鳴內在感動的詩意。
作者簡介
古羅文君 Miru Xiumuyi
台灣泰雅族。稻草人現代舞蹈團團長暨製作人,跨領域當代藝術家暨獨立策展人。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
2020年入選第五屆Pulima藝術節「mapalak tnbarah 路 折枝」策展團之一,於新竹縣尖石鄉梅花部落進行《歧路身林 The Body of Forking Paths》策展計畫。2019年撰寫並出版《足in‧動與感之境遇—稻草人現代舞團特定空間舞蹈創作演出》舞蹈專書。2018-19年國中小創意開發藝術課程教案連續獲文化部文化體驗專案補助。2018年獲文化部補助赴法國布瓦布榭暑期設計工作坊研習影像創作。2015年起以舞蹈概念及元素為基底的策展計畫陸續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國藝會「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專案)、高雄市立美術館(「創作論壇」專案)、臺南文化中心地下藝廊及戶外廣場、陽明大學藝空間、以及台南老爺行旅6798 Gallery、南港老爺行旅發表展覽。2014年蕭壠國際藝術村跨領域藝術類駐村藝術家。
2019年周書毅x稻草人現代舞蹈團x臺南藝術節之《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一百日行走》演出製作人;2008、2015年擔任稻草人舞團《月亮上的人─安徒生》、特定空間舞蹈劇場《Milky》(國藝會「第二、四屆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演出製作人;2014年創作科技跨界舞蹈劇場《攣‧城》演出製作人;2010-2011年帶領舞團參與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 Off演出;2009年起《足in─特定場域舞蹈創作展演》系列於古蹟、畫廊、咖啡館、廢墟、台南安平樹屋、台北當代藝術館發表之演出製作人。
序
在城市起舞的時光筆記---周書毅
留下的存在足印---羅文瑾
稻草人現代舞團簡介
前言
從身體去創造空間
Step in...
說出自己的在場/不在場
舞蹈與日常空間的魔幻境遇
Site I
走出典型劇場
特定空間舞蹈創作起源
移動式觀看經驗
南門城事件─戶外特定環境舞蹈演出
借力使力的表演幻象
舞蹈與建築空間元素
Site II
足in・發生體的誕生
舞蹈對應日常空間
從發生轉為介入
豆油間─與建築裝置共舞
視覺與聽覺的交融
特定空間音樂的現場性
Site III
回歸初衷
樹屋─身體與空間記憶
終極原則:安全
限制、挫折、解決問題
光碟衣、繃帶裝、錫箔服
身體作為一種空間複合體
後記
附錄
推薦序
舞蹈不遠,就在你生活的城市之中,它不一定是在劇場,可能在你回家路上經過的某個地方。
我一直是個喜歡回望過去的人,所以當我一年多前聽見文君跟我分享寫這本書的想法時,我心中興奮不已,因為那絕對是一段回憶的旅程,她所將回憶的是舞蹈在台南城市中的足跡,那些地方也許是你曾經到訪之地,只是在某年某月某時曾經上演了一段舞蹈,用作品留下一段又一段身體與空間的故事。我心想,透過如此的回望,生命也許會從中找到曾經付出的意義,更相信文君能從書寫的過程中,找到未來前行的方向與動力!
我大約是在2006年第一次為稻草人現代舞團編舞,一連就是三年的合作關係,我記得那時一人舞團總管文君每次一看見我時,絕對是躲在她安全的行政桌一角,輕輕的跟我打聲招呼就趕緊埋頭工作(不知道是真的工作還是我真的很可怕)。那時的我,對於創作與製作態度十分嚴格與嚴謹,所以對於合作上的要求更是關係緊密,所以我記得我常常把她拉出安全的行政區來談話,或是主動地去坐在她一旁,跟他討論製作上的大小事,我常跟他說 :“我們人手少,所以要討論的更縝密,要更懂得發揮我們的創意,才能讓作品走出去!”然而在我如此叨念之下,文君仍持續向前,在我眼中是一個可能性非常大的人,富有思考與創造力的同時更包容不同的創作語言,在製作上可謂潛力無窮。一轉眼,十多年過去,我重返舞團駐地創作《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她已經變成一個經驗豐厚的製作人了!也因如此,我們才能完成這突破跨越的一步。而這一步的她,已經不是躲在行政區的那一位,而是能適時與我談創作尋找未來的人了!我相信這一步是過去的累積,除了劇場作品之外,有一大部分如書中寫到的是她與藝術總監羅文瑾與舞團藝術家共同開啟的特殊空間作品,在那些從無到有的表演空間誕生過程,除了考驗創作與表演者之外,製作策畫的工作更是引入民眾走近新場域觀賞表演的一大關鍵。這本書記錄下的不只是舞蹈創作,而是作為觀眾看不見的勇敢與突破。
看著文君一路從藝術行政、舞團團長、製作人等多重身分學習起,邊學邊做,每一檔製作都是她實際上戰場的重要時刻,沒有得退縮,這當中的美好與苦痛,大概唯有透過這本書能感受到,特別是在南部人才資源匱乏的藝文環境中,她奮力完成每一檔製作。在前進年她決定念書進修,在那之後,她開始思考跨域整合的製作與策展,這樣的她,在製作策畫上變得更廣,為舞團帶來更豐厚的思考與對話空間。我想也正因她的成長與改變,才有了這本書的誕生,決定用文字紀錄下身體與空間的發生,串接成在城市起舞的時光筆記。
足in,踏入的是台南一個又一個非典型的表演場域,每一場演出發生的當下,都是難以重複的珍貴時刻,有些空間甚至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如果你曾觀賞過其中某個作品,那麼你可以透過這本書來回憶,如果你從未看過,那更值得你好好認識這個在台南駐足近20年的稻草人現代舞團,正一步一步的走出界線與框架,持續創造舞蹈與你的未來可能。
周書毅 2019.11.10
作者序
這幾年稻草人舞團進入各個特定空間創作演出許多舞作,我以一個長期旁觀者並且是每次演出前第一個先體驗舞作的角色,除了製作面向的各種考量之外,也非常享受觀賞這些舞作所帶給我的感動與觸發,思考身體之於空間的關係。除了展演空間本身所帶出的文本想像之外,其實舞蹈專業裡亦存在著獨有的編舞空間學,例如從動作構成去分析編舞作品的拉邦舞譜Labanotation,便是以符號系統去記錄身體在空間和時間中的各種變化。有時候可以從動作分析的角度去解讀當代舞的編舞結構,但是非專業背景的一般觀眾該如何進階地去理解舞蹈肢體演繹出來的動作表現呢?
於是我從觀看者的角度去觀察去思索去詮釋,甚至嘗試提問關於舞蹈與空間交互對話的想法,思索著編舞者或表演者在進入非劇場場域,也可以說是日常生活的空間時,編舞與表演一定會被周圍環境的景觀人文所大大的影響吧,那麼,讓舞作產生了各種靈感或觸發的因素會是什麼?而這些變因又影響了哪些部分呢?當作品從原初靈感的觸發到最後作品的完成,已經精簡略去了許多演變過程,那麼我們如何去連結舞作在這個空間所要傳達的意義與內涵呢?換言之,該如何觀看或閱讀特定空間舞蹈創作演出呢?這也是我希望能在本書進一步探討的,以及表達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我嘗試從日常生活的觀察去延伸舞蹈與空間的想像,比如從建構各種空間的元素,諸如建築體之中的樓梯、牆柱、門窗、畸零空間,以及戶外空間、城市巷弄等,從這些建築或城市的構成元素裡去重新觀看舞團的各段舞蹈演出,以詩意感性的角度去思索創作者面對各異的空間特色與屬性,編舞及表演如何去詮釋、轉化並呈現演出。又或者從現場音樂和特殊服裝的面向,去想像聲音與材質如何牽引動作的發展與編舞創作的連結。更進一步地,我想藉著模擬身歷其境的書寫方式,帶領大家跟著我的腦中所回朔的畫面,實際觀賞一場演出。
本書代表了我與稻草人舞團近乎是生息與共的關係,我既是身兼團長與製作人,同時又有機會暫時跳脫這個身份,而回歸為一個可以單純觀賞舞作、體驗演出、思索意涵的觀眾,甚至容許自己心有所感、盛滿悸動。因此,這本書包含的兩大部分:製作面向的實戰經驗,以及觀看視角的所思所感,前者重於理性,後者傾向感性,編排本書最直接的方式便是一分為二,劃分為各自獨立的兩大篇章。然而,人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理性與感性總是時而對峙角力、時而相輔相成,我想著,何不透過交錯的編排方式來表達製作面/觀看面、理性/感性的依存關係呢?
《足in》一再挑戰特定空間,迸出迷人的創意,引領觀眾邊走邊看,而最後拼貼出完整的演出景象,令觀眾心生悸動,難以忘懷。正如《足in》把觀眾帶離典型劇場環境,我決定大膽地將讀者帶出「典型的閱讀動線」,進入一篇又一篇的書寫空間,藉由版面設計與筆調,讀者可以清楚感受到這兩部分的「空間」雖然時而理性、時而感性,卻一直都是彼此呼應。
而最重要的是,我衷心期盼,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後,願意嘗試用熟悉共鳴的角度去解讀舞蹈作品,認識身體展演的多元想像,更期待可以藉此激發大家深入思考舞蹈身體與真實空間的各種美學與藝術的探索與研究。
接下來,請容我邀請大家跟著我踏進一個又一個房間,經歷一段又一段舞蹈與空間、觀看與移動、閱讀與扉頁的魔幻境遇⋯⋯
古羅文君 2019.11.20
走出典型劇場還記得十多年前,稻草人舞團剛從傳統舞蹈社團轉型,風格走向正式定位為現代舞創作,我以行政總監暨演出製作人的角色,與藝術總監暨編舞家的妹妹羅文瑾開始共同經營舞團。當時,台南尚無專業設備且舞台頂部設置絲瓜棚的黑盒子(Black Box)實驗劇場,或針對舞蹈演出的小型劇場,大部分的人對於表演場域的認知仍停留在文化中心演藝廳、活動中心禮堂,或是戶外臨時搭設數百人座位以上的鏡框式表演舞台。轉型後的稻草人舞團,算是剛成立的現代舞團,而身為古城的台南市,民族舞或民間舞是最能符合當時所瀰漫的藝文氛圍,也是最受歡迎的,相對地,藝術形式與實驗性較強烈的現代舞作,則不易被公部門或民眾理解,稻草人舞團因此難以獲得來自官方較多的資源,或吸引更多的觀眾,也就缺乏寬裕的經費和票房收入,無法負擔表演場所的高額場租,於是,在當時我們的年度製作必需另尋場域,獨立進行。有時與劇場界朋友合作,共同演出,有時參與公部門文化活動的邀演或民間單位商演邀約,藉此爭取更多的演出機會,累積觀眾群,同時也可讓舞團持續營運。我們帶著舞者團員在台南某些非典型劇場、甚至在不具表演功能的場地裡演出。其實當時大家只是單純地喜歡跳舞,並沒有顧慮太多,而願意嘗試在各種場域演出的可能,我們與舞者們都帶著一種年輕無畏的理想,大家為了創作,用身體去衝撞限制,用舞蹈去逐步開墾新領域。回顧稻草人舞團轉型之初,從文瑾自美國完成學業歸國,約莫於2003 年起所陸續發表的作品,創作思維以現代舞的實驗性為基礎,一開始便將年度製作的演出規模,定位在以百席左右為主的小劇場。當時的台南,這類演出場地有位於忠義國小旁的友愛街、由天主教台南教區紀寒竹神父(Fr. Donald Glover, M.M.)所創辦的華燈藝術中心,亦即華燈劇場,以及台南市東區府連路和長榮路上住宅大樓裡的誠品書店台南店B2 藝文空間,也就是誠品長榮B2 劇場,如今,這兩個小劇場雖然早已永久關閉,但在10 年前,可說是表演藝術在台南蓬勃發展,且是孕育現代舞蹈及當代戲劇作品的關鍵場域,意義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