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會我的社會生存力:有些人只能考高分,有些人蛻變為成功的人。考進哈佛的日本女生,如何觀察、跟上、然後超前那些優秀同儕?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哈佛教會我的社會生存力:有些人只能考高分,有些人蛻變為成功的人。考進哈佛的日本女生,如何觀察、跟上、然後超前那些優秀同儕?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
「我在哈佛一年,勝過MIT五年,那是人生一場可帶走的盛宴。」
一個在高中畢業前,不曾出國念書、英文也不夠輪轉的女生,
考進哈佛大學後,如何跟上這群世上最頂尖的精英、甚至競爭?
不但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接著更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成為首席畢業生。
她現在除了演奏家身分之外,還創業經營一家公司。
「這一切,都來自我在哈佛見識到的生存能力。」
──本書作者廣津留菫
作者廣津留菫三歲就學小提琴,高中畢業後考進哈佛大學,堪稱人生勝利組。
然而,哈佛的學習風氣跟日本非常不同,
讓作者最初難以跟上課程。為了不被淘汰,
她拚了命的觀察同學,並這樣訓練自己:
◎搶在其他人之前發表意見:
哈佛老師上課從不點名,但如果你都不發言,老師就當你缺席,
還有,如果你的意見都跟同學一樣,只會說「我也這麼認為」
那也是零分。所以,作者學會的生存之道是 :
就算會引發衝突,也要搶先說點跟別人不同的。
◎為了跟上頂尖同學,我這樣訓練自己:
天天寫待辦事項,大小事困難事都寫,然後逐一破解。
而且一有靈感,馬上寫下,作者至今仍用手寫筆記,藉此強化記憶。
人總有倦怠、想苟安的時候,怎麼逼出自己的幹勁?替自己找個對手,做良性競爭。
◎學業、社交、睡眠,哈佛人只能選兩種:
在哈佛,地頭力比考試考滿分更重要,什麼是地頭力?
你以為哈佛學生特別聰明?錯,都是被教授逼出來的,
因為這裡的考試沒有正確答案,只有當下的最佳解答。
很多哈佛人天天開派對,你以為他在玩樂?
其實他在練習怎麼創業。(跟陌生人自我介紹和找資源)
終生受用的「生存能力」往往跟考試無關,像是
哈佛人必學習的五段落小論文寫作,可以強化邏輯思維;
他們也常找人討論電影劇情,磨練感性和思考力。
看多了應徵求職履歷表的人都明白:
求學階段的人生勝利組,出身名校到底是高成就的助力還是阻力?
聽聽世界最高學府哈佛畢業生,在那裡學會的生存必備能力。
各界推薦
「關鍵評論網」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鍾子偉
《不是資優生,一樣考取哈佛》作者/曾文哲
作者簡介
廣津留菫
出生於大分市。高中之前都在當地的公立學校就讀,沒有補習、國外留學的經驗,靠自學應屆考取哈佛大學。
在哈佛主修音樂理論,副修國際保健與保險政策,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畢業。之後,進入在藝術領域中世界排行第一的茱莉亞音樂學院就讀。主修小提琴,畢業時榮獲僅有兩個名額的最優秀賞(取得碩士學位)。
曾與全球知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合奏,也曾在音樂殿堂卡內基大廳演出。參與遊戲Final Fantasy系列(XII & XV)的原聲音樂。弦樂團Ansonia Quartet的演奏成員。在日經College Café連載,以及茱麗亞音樂學院官方新聞的採訪員。教育領域方面,以社會創業家的身分,參與由哈佛學生發起的教育計劃Summer in JAPAN的設立與營運。
運用大學時期培養的商業思維,於研究所畢業後,在紐約創業。2018年6月,出演日本電視臺《改變人生的一分鐘深刻佳話》(人生が変わる1分間の深イイ話)中的「高學歷的人真的幸福嗎?SP」而引起話題。
譯者簡介
羅淑慧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2008年起專職翻譯。譯有《購物氛圍的心理學》、《照護爸媽,我得離職嗎?》、《拆解你的每一天》、《成熟大人的吵架技術》、《關鍵時候的接話藝術》等(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前言 從沒出國留學的我,都跟哈佛同學聊什麼?
第一章 我在哈佛學到的生存之道
1. 搶在其他人之前發表意見
2. 刻意說點不一樣
3. 有問題就問,不用察言觀色
4. 把困難條列出來,逐一破解
第二章 為了跟上頂尖同學,我這樣訓練自己
5. 天天寫待辦事項,大小事都寫
6. 哈佛人的口頭禪:為什麼
7. 我至今仍用手抄寫筆記
8. 有靈感,立刻寫下來,寫得雜亂也可以
9. 除了讀書,我更喜歡讀人
10. 細分大目標,堆疊小成功
11. 逼出幹勁有兩招:找對手和設期限
12. 放空不是偷懶,是讓大腦重新啟動
13. 所謂的理解,就是能用大白話講專業
14. 在哈佛,沒有「正確答案」
15. 這裡的天才從不會忌妒另一個天才
16. 從考試到住宿,哈佛會刻意的多元
17. 哈佛校友的共通語言:「你之前是哪間宿舍的?」
第三章 學業、社交、睡眠,哈佛人只能選兩種
18. 把一項工作,專注成好幾個五分鐘
19. 一天一次冥想,絕佳的腦部體操
20. 比起寧靜的教室,有人聲的餐廳讓我更專心
21. 壓力大的時候,我就先整理環境
22 . 在哈佛──地頭力比滿分重要
23. 我們沒有特別聰明,是被教授逼出來的
24. 常看國際新聞,開眼界
25. 創新,都是起源於某種不滿
26. 邏輯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都重要
27. 大腦的能力有限,不要放進多餘資訊
28. 正式上場前,不練習,但要小睡一下
29. 管你睡眠專家怎麼說,我就是用週六補眠
30. 每天安排一段時間和自己對話
31. 睡前固定寫日記,這是我的正念練習
32. 為了能追劇,我更努力做好時間管理
第四章 哈佛式小論文,走到哪裡都受用
33. 五段落小論文,強化我的邏輯思維
34. 哈佛教我寫作課:項目清單、草稿、潤飾
35. 先提結論,後講重點
36. 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37 . 我靠哈佛式小論文鍛鍊作文能力
38. 重點是要正確引用他人資訊
39. 我都用英語查資訊,訊息量比日語多五倍
第五章 這裡不講求完美主義
40. 我的待辦事項欄,沒有優先順位
41. 但我會替緊急度較高的工作加上標記
42. 大一生沒有主修,學校要你跨領域體驗
43. 哈佛的學習主張 : 追二兔得三兔
44. 就算是興趣,也要精進成專業
45. 當腦袋打結時,就到外頭走走
46 . 哈佛的社交派對,其實在教你怎麼創業
47. 派對的自我介紹,應該怎麼說?
48. 你不需要給正確答案,而是當下的最佳解答
第六章 給我你的想法,別老是靠感覺
49. 因為沒有練習,所以你才沒有想問的
50. 可以重複,但請試著添一點變化
51. 帶著平常心,用他人視角來看自己的煩惱
52. 不被情感綁架,理性選擇才能替履歷加分
53. AI和人的差距:玩心
54. 打破傳統,添加自己的風格
55. AI無法取代,更該培養感性
56. 找人討論電影劇情,磨練感性和思考力
57. 重視每個工作,那是捉到機會的契機
58. 全球化使對手劇增,隨時問自己的優勢是什麼
59. 直覺,從不斷練習中產生
後記 拋開榮耀,從頭開始,就擁有可能性和成長
前言
從沒出國留學的我,都跟哈佛同學聊什麼?
大家聽過「Out of comfortable zone」嗎?
中文直譯是「走出舒適圈」,不安於現狀,能挑戰新的事物。
我生長於日本的大分縣大分市,從當地的公立高中畢業後,應屆考取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並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之後我就讀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 of Music),也是第一名畢業。
我現在住在紐約,擔任小提琴家,除此之外,我在紐約開設音樂顧問公司,擔任公司的執行長。
在18歲進入哈佛就讀之前,我完全沒有海外生活或留學的經驗,唯一的就學經歷只有公立國小、國中和高中,我甚至沒去過補習班。此外,我非常沉迷從3歲開始學習的小提琴。
對於在大分市過著平凡生活的我來說,突然飛到美國就讀哈佛,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進入哈佛之後,我的日常被澈底推翻:就算是等紅燈,只要沒車,就可以放心過馬路;上課期間,有機會就要舉手發問;見面時,要先握手;對話要不斷提及對方的名字……即便是這些被現在的我認定為常識的事情,在當時,我拚命的仿效,讓自己盡快適應環境。
其中最令我驚訝的是,哈佛同學的高度求知欲和思考力。多數人和朋友在餐廳交談時,不同於一般的閒話家常。他們談論的,不是專業生物學,就是投資公司運用的應用數學公式等。
而且,一旦開始聊某個話題,會被迫跟著一起思考,直到找到真相為止。最不可思議的是,即便是最先進的生物學或是應用數學,只要是出自哈佛同學的嘴裡,內容就變得十分有趣,一點都不枯燥乏味。因此讓人產生滿滿的興趣,甚至希望能多聊一、兩個小時。
即便是再困難的領域,其根本的主軸仍然相同。正因為有高度的求知欲,所以即便話題並非自己的專業,仍然可以討論得十分火熱。最重要的是,正因熱烈討論,進而刺激思考,使每個人都有獨特見解,透過不同的解讀,碰撞出更深奧且有趣的談話內容。
在和哈佛同學討論的過程中,我也察覺到思考的樂趣。
每次思考都有全新的發現,跟朋友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發現,就是這麼一個激動人心的循環。我認為在哈佛鍛鍊出的思考力,是帶領我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就讀,乃至於畢業後能順利創業的主因。
有些人認為,哈佛學生的生活與旁人截然不同,所以能力也有所不同,但事實上,這是因為多數哈佛學生有著滿滿的好奇心和思考力,所以同樣是看著某些事物,他們卻能有令人怦然心動的發現。
前往世界各地旅行時,你會結識各種不同的朋友,同時也會發現自己內心裡不曾察覺的部分。
思考就像在大腦裡踏上冒險旅程,那可能是一個人的旅行,也可能是和伙伴一起同行的旅行,不論是何種形式,肯定會有新的發現。
推薦序
在哈佛學會的能力,助你成為人生勝利組
《不是資優生,一樣考取哈佛》作者/曾文哲
看到這本書時,我眼睛為之一亮,作者不僅不藏私的分享世界名校的生存方式,也深刻剖析美國自由學風與日本保守公立學校的差異,要適應如此不同的環境,著實不容易。
當年我在哈佛大學念研究所時,也有類似的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特別是我跟本書作者一樣,從小到大都念公立學校,沒有受過私立貴族學校「國際專班」或「外籍教師」的洗禮,到國外頓時有種劉佬佬進大觀園的感受。
作者提到幾點我特別有感觸──首先是有問題就問,歐美學生不會等到下課或老師講完一個段落後才發問,他們只要有疑問,便馬上舉手提問。在臺灣,很多老師可能覺得這樣不禮貌,但在哈佛,大部分的教授都很習慣這樣的做法。如果老師真的沒時間回答,他會請你下課後再跟他一對一討論。在美國,教授與學生比較像是朋友關係,不會特別重視師長、長輩的尊嚴或禮數。
其次是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作者說一定要提出跟其他人不同的看法,這對哈佛學生來說是家常便飯。臺灣教育習慣凡事都有標準答案,考完試大家對完答案,分數就呼之欲出,很少針對某個議題開放性的討論或辯論。即使是教科書的內容,美國學生往往充滿質疑,不會視為理所當然。事實證明,即使是教科書也常常會寫錯,更別提老師上課的內容了。
再來是滿滿的社交活動,當年我在哈佛念書時,每學期光學校的活動大概就參加了二、三十場,從開學的啤酒餐敘(包下餐廳,讓新生認識彼此)、Welcome party、冬季舞會,到遊艇派對(學校包下一艘大遊艇,從波士頓港口出航),這些場合不僅是認識其他師生的大好機會,更是拓展人脈(networking)的好機會,特別是如果預計留在美國工作的話。我當時有同學靠著舞會上認識的人脈,在沒有綠卡的情況下,成功進入世界五百大企業工作,領取令人稱羨的高薪,成為人生勝利組。
再來,作者提到習慣讀英文資料。同樣的主題,你用英文查到的資訊量是中文的好幾倍,如果是學術論文就更不用說了,國際期刊的論文幾乎都是用英文撰寫。習慣讀英文資料,你得到的資訊會是別人的好幾倍,同時也能訓練自己的英文閱讀能力,好處不勝枚舉。
最後一點是作者多次強調的靈感筆記,我在我的著作《不是資優生,一樣考取哈佛》及《高效讀書法》都曾提到靈感筆記的重要性。我們常常在某些時刻腦中會迸出一些想法,如果把它記錄下來,就會慢慢累積成一份珍貴的資產。現在世界經濟早已脫離勞力密集的型態,轉變成知識密集、創新密集,你有別人想不到的想法,就容易成功。想看看,若在二十年前網路剛發展時,你就開始發展電商,可能現在亞馬遜或樂天集團的董事長就是你了。
祝福大家都能從這本書裡得到一些靈感與啟發!
哈佛人的口頭禪:為什麼 不論在工作或走在街上,有時腦中會猛然浮現出簡單的疑問。可是,大部分的人都直接放著疑問不管。 我從小就很在意浮現在腦中的疑問。 一般來說,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有一段時期會不斷的問父母「為什麼?」也就是提問期。 而我的提問期似乎還在持續,只要碰到好奇的疑問,我就會一直思考,直到找出答案為止。那就是我的思考力的泉源之一。 有很多哈佛學生從未停止問「為什麼」。只要和他們談話,從小小疑問產生的討論,會開始無邊無際的延伸,最後變成深入的探討。 即便是對一般人來說,覺得無所謂,多半會放棄討論,直接跳到下一段對話的話題,哈佛學生仍然不會放棄深入思考,持續深入探討。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段激發求知欲的快樂時光。 直到現在,我還是會經常深入思考一些讓別人聽到之後,可能會譏笑「有夠無聊」的問題。例如: 1. 想泡出好喝的紅茶,應該先把熱水倒進茶杯?還是先放茶包?2. 冷凍食品標示「用微波爐加熱2分30秒」,是怎麼計算出來的?3. 卡樂比(按:日本一家以零食為主力的食品生產商)的零食,薯條杯的創意設計條碼是怎麼誕生的?對營業額有多少貢獻? 乍看之下,這些問題似乎無關痛癢,但事實上其背後卻存在著化學原理、物理原因,又或者是市場行銷上的巧思。我總是會這樣反覆的思考。 只要堅持不懈的思考一個疑問,就可以從中習得某些知識,同時也能培養出更獨特的觀點。 或許有些人認為,若有疑問,只要馬上用手機Google就可以找到正確答案。如果是工作等要求速度的情況,這種做法更是不在話下,但是,立刻上網查詢,未必能訓練思考力。重點是,我覺得這樣一點都不有趣。 所以我會壓抑住希望快點知道答案的心情,先試著動腦思考,然後再透過Google 進一步查詢。 日常生活中,那些讓自己猛然湧現出疑問或產生矛盾感受的問題,或許原本被人們認定為常識,所以人才沒有半點質疑的堅信著。 我認為那些在某些時候突然產生疑問或矛盾感受,可以幫助自己打破堅信或判定的外殼,成為引導出全新思考方式的寶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