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設計大師一樣思考:尖銳、直接、幽默,步步攻防的深度訪談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9月

像設計大師一樣思考:尖銳、直接、幽默,步步攻防的深度訪談

作者:Debbie Milmlan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13年03月30日
ISBN:9789866472589
語言:繁體中文

1. 平面設計大師V.S知名品牌顧問 = 設計人、廣告人、品牌公關、行銷企畫人必看2. 平面設計是一門視覺藝術,本書透過作者和20位知名設計師的對談,嘗試檢驗並歸納所謂的「設計思考學」,見證平面設計師的不平凡思考,呈現平面設計人的立體人生3. 不必出國,一次請來20個美國超頂尖平面設計師現身說法,他們成名多時,皆創造有國際性代表作品4. 呈現設計大師獨到的觀點和生命智慧,見識設計師的本性5. 訪問者是設計界資深品牌顧問,和受訪者有一定熟稔,能提出核心問題,全觀了解設計大師的重要創意啟蒙6. 設計人的EQ管理:多項觸及陷入狀況人生(如沒有靈感、情緒憤怒等)的因應態度7. ★★★★★美國亞馬遜5顆星評價 王志弘、孫大偉、陳宏一、詹宏志 好評推薦平面設計大師在想什麼……尖銳、直接、幽默,步步攻防的深度訪談設計大師想的和我們哪裡不一樣?創意發想有沒有一套流程?如何開創獨一無二的風格同時成功地銷售產品?大公司的處世哲學?工作室的生存之道?藝術教育的影響力?最好及最糟的作品、令人害怕的事、上一次掉下眼淚……在設計領域工作二十多年的黛比.米曼,熟悉每位設計師的生涯發展,在和大師Neville Brody、Stefan Sagmeister、Peter Saville等人訪談之中,她敏銳而友善、同時又帶有挑戰性地展開對話,她步步為營想要一揭究竟,而每位設計師則像是魔術師,總能在途窮時施術,換掉手上的底牌,如此攻防造就這本精彩至極的訪談集。訪談不限定在作品探討,而是從早年啟蒙、生活、夢想談起,逐漸觸及對設計的態度、接案規畫、和設計一行的甘苦點滴。有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正使人探知設計師們的內在,這又巧妙的和作品脈絡相循,甚至有些是孕育出偉大作品的奶水,對於從事創意工作的人有不少的啟發。書中21位設計師許多曾是業界的刺蝟,回首幾十年生涯路,他們真誠流露,自剖經營與創意思維。平面設計不同於純藝術創作,它具備商業色彩,負責將訊息遞送給觀者。書中的對話兼具教育與娛樂性,使讀者見識他們如何思考與看待世界,同時,讀者從中還能看見他們如何得以創造出精彩絕倫的作品。

作者簡介Debbie MilmlanDebbie Millman黛比‧米曼在設計產業已經有二十五年以上的資歷。她在純銀品牌顧問公司設計部門擔任總裁,負責審視全球超過兩百個品牌的設計案。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的品牌專業研究碩士學程(Masters in Professional Studies in Branding program)獨步全球,她即是該學程的共同創辦人兼學程主任。米曼先前的著作包括有:《像設計大師一樣思考》(How to Think Like a Great Graphic Designer)、《平面設計法則》(The Essential Principles of Graphic Design)、《向前看、向後看:生活與設計的交會》圖文集(Look Both Ways:Illustrated Essays on the Intersection of Life and Design)等書。她目前定居於紐約市。譯者簡介林育如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熱愛人文藝術和大自然,專長是思考怎麼樣才叫「過生活」並且具體實踐,近年來對養兒育女 也漸有心得。曾經接受過金融業與高科技業的洗禮,現在則悠游於文化創意、語言文字、和柴米油鹽的世界。譯作有《包浩斯》、《像設計大師一樣思考》、《男人 就是搞不懂》、《走出傷痛》、《U2 BY U2》、《圖解設計思考》、《品牌這樣思考》等書。

 創意思考學Peter Saville要去喜歡你所做的事,然後為別人賦予它們意義。Milton Glaser我相信你的本質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傳遞出什麼樣的想法和信念。John Maeda我隨身都會帶著相機,即使只是過個馬路,我也覺得眼前有好多事情值得你去發掘,像是路上的水窪、天空、花朵、垃圾……Stefan Sagmeister產品的品質遠比設計師來得有影響力。James Victore把其他一切都丟開,把所有心思放到事實的探究上,你就會找到那一顆閃亮的寶石。 Jessica Helfand專心把事情做好,同時不要把別人的話放在心上。Paul Sahre要把設計做好、要能夠打動人心,設計就非得跟設計者本身緊密相關不可。Seymour Chwast通常工作的時候,我會先用「心」,再用「手」。Neville Brody這一行讓我很愛的原因,在於它像是一場機智問答,其中也存在著永恆的矛盾。Stephen Doyle想像力,可以讓你掙脫邏輯思考的陷阱。Stephen Doyle我們的設計用的是「減法」,就很像做石頭雕刻的──拿到一大塊石頭之後,我們就開始一刀一刀地砍,一直砍到我們看出雕像的面貌為止。Stefan Sagmeister天分其實是你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的那種渴望。Abbott Miller的老媽假使你不喜歡牆的顏色,那就重新漆過;如果你想要一扇更大的窗戶,就去把它敲大一點。 噴飯思考學Abbott Miller你很難把一件設計的內涵和外觀分開來看,說:「噢,這個設計的點子很棒,可惜醜了點」。Chipp Kidd常常有人問我要怎麼樣成為一個更出色的平面設計師,我的答案是:「兩件事──你要練習怎麼玩填字遊戲,還有要學怎麼寫作。Carin Goldberg我之所以成為一個平面設計師,是因為我最愛漂亮的床單和毛巾。Jessica Helfand電腦軟體升級這件事搞得我頭很大。我一直在等Adobe跟可口可樂一樣,重新推出他們的Photoshop 1.0……叫「Photoshop經典版」。Michael Bierut我會在完成一篇文章之後,回頭讀它幾遍,然後就會想:「哇,寫得太讚了,我真是天縱英明啊。」設計最初帶給我的感動也是這樣子。Massimo Vignelli黑色是最有格調的顏色,其他的顏色都比不上。還有很多其他顏色也會讓人看了心情愉快,但那是屬於花朵的顏色。Vaughan Olivier要我隨心所欲做我想做的事,我還真的會腦筋一片空白呢。John Maeda妳別看我這把年紀,我可是克莉絲汀的歌迷呢。Chip Kidd天啊,你的時間還夠我說嗎?我一天到晚都在怕東怕西的,我隨口就可以告訴你好幾樣:我怕癌症,我怕女人的陰道、大蟑螂、凱西.李吉佛最近的一張聖誕歌曲專輯,我怕被燒死、怕龍捲風、軟骨、小孩,嗯,我怕被小東西噎死、怕教宗囉哩叭嗦、怕頭髮糾結在一塊、黛博拉.蘇斯曼的假睫毛…… 恨鐵不成鋼思考學Neville brody現在的問題是,到處都充斥著庸俗的大眾文化。你去任何一個城市,大家長得都一個德性。Vaughan Olivier音樂產業已經走到一個窘境了;看不到反骨精神、看不到驚喜。Peter Saville商場上基本該有的嚴謹態度都看不到。二十二歲的小毛頭替另外一個二十二歲的小毛頭設計唱片封套,唱片公司就是這樣在賺錢的。 勇氣思考學Lucille Tenazas我來紐約之後總共面試了65次。我跟我自己說,一個月內打三次電話給人家沒什麼好丟臉。我拿著話筒,緊張得要命。Peter Saville我從約翰.麥康奈爾、大衛.希爾曼、艾倫、柯林他們身上真的學到很多,每一天都能學到新東西。我是說,我讓他們很沮喪、很挫折,所以最後他們要我走人。Milton Glaser這是我的設計師人格裡的一部分──一直前進,不要留戀過去。我一直都在努力這麼做。 自我挖苦學James Victore有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東西做得很棒,但別人看它都覺得像是垃圾。Vaughan Olivier我們搞創意的不是常常都會這樣嗎?有些時候好像全世界都捧著你;有些時候你又會覺得自己沒什麼用,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Jessica Helfand我夢到我們家十二年沒有洗過衣服,一堆髒衣服已經堆到天花板上了,原因是我不知道如何啟動洗衣機的開關。Peter Saville1985年以前我就得了三座D&AD(英國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的銀獎,但是你可以想像嗎,我竟然做不出信紙的信頭。

***設計界+媒體界.一致好評推薦***◇在書中看見一些令人期待的談話,並驗證了自己長久以來的思考模式與作法。其中還包括了業界最真實的喜悅、憤怒與困境。──王志弘(美術設計工作者)◇學習設計,不能讀這書,讀了,會發現所有的創意書上都有了,只能照本抄襲。不學設計,也不能讀此書,真的讀了,可能就成了設計師。──陳宏一(廣告、MV和電影《花吃了那女孩》導演)◇書名根本就取錯了。這本書不是真的在談設計,也不是在教人做學問。這本書給我們的是一窺當代創意大師們內心世界的絕妙機會。──Malcolm Gladwell,《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 與《決斷2秒間》( Blink)作者◇米曼和知名設計大師們的真情對話,集結成這一本發人深省、打動人心的好書。只要是經常苦於創意發想的人,都可以從這些內心對話的點滴裡獲得啟發與鼓勵。──Joyce Rutter Kaye,《Prine》雜誌總編輯◇在生動的訪談中,黛比.米曼不僅用大師們的生活哲學與思想描繪出當代設計界的群像,更為我們呈現了想要成就所有非凡事物所必需具備的熱情。──Virginia Postrel, 《風格美感經濟學》(The Substance of Style)與《未來大贏家》(The Future and Its Enemies)作者◇黛比.米曼和她的受訪者精采刻畫出設計界的思想潮流。且看,他們將會領導設計界走向,引發一陣創新設計、產品發想的風潮,或許哪天整個行銷界都會刮起他們的旋風。──Grant McCracken,麻省理工學院「文化匯合研究組織」(Convergence Culture Consortium,MIT)研究員

本書緣起這本書並不是要告訴讀者怎麼樣才能像當代平面設計大師們那樣思考。請把它視為是這些大師內心世界的一瞥,透過這一瞥,我們才能些許了解他們的思考方式和思考動機。要去感受一個偉大的心靈是如何構成的──不論這個心靈是理性的、奇妙的、還是稀奇古怪的──必定要靠個人的努力,而要能效法一個偉大的心靈就更不容易了。想成功,沒有什麼客觀的方法;更遑論想要找到一個討好所有觀眾、安全無風險的方法,可以去創造出優雅、霸氣、有藝術內涵的作品。假使我打算加入這些吵雜的對話,我要做的就不只是去量化、分析設計大師們如何創作;我要和他們進行深度的心靈對話,我要去探究是什麼讓他們的思考方式和行為如此獨特。做設計,必須要將布魯斯莫(Bruce Mau)所謂的「表演性」(performativity)加入材料中,也就是說,要能夠賦予死板板的材料生命和活力。要做到這一點,設計師必須擁有一些「施術」的能力,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並不是能夠引導觀眾往特定方向思考的設計就是好設計;真正的好設計應該是要能夠讓觀眾內心產生迴響的設計。設計是少數結合科學和藝術的學問。讓人印象深刻、有意義的設計除了需要靠才智與理性完成外,創作者也必需要能夠投注情感與信念在其中。也因此,設計師在每一回進行創作的時候,都要在理性和感性之間求取平衡,這實在需要一些獨到的功夫。在本書中許多受訪的設計師都提到,設計是一項解決問題的活動,但事實上這些設計師們的能耐遠不止如此。他們的確有許多共通的特點,但其中有一點是本書裡每位受訪的設計師都具備的特質,那就是──高度的同理心。這讓他們能夠用理性、又具有詩意的方式,心有靈犀地將客戶的想法轉化成另外一種面貌;同時也讓這些天才設計師們擁有奇妙的法術,使他們即便在感官體驗如此混亂的今天,仍然能清晰地表達一些訊息和他們的信念。本書裡的每一位受訪設計師都擁有這種驚人的能力。在訪談中,米爾頓.葛雷瑟(Milton Glaser)提到他的觀察:「你的本質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傳遞出什麼樣的想法和信念。」在書裡,這些設計大師們就是如此自然、真誠地在分享他們的觀點與智慧。書中的對話固然透露了設計師們是如何思考與看這個世界,但同時,我們也從中看見這些偉大設計師們是如何得以創造出這些精彩絕倫的作品。黛比.米曼5. 史蒂芬.塞格麥斯特(Stefan Sagmeister)節選史蒂芬.塞格麥斯特和我曾經差點兒一起被送進警察局。我的辦公室位於帝國大廈十七樓,那次我們正在那裡進行一個概念設計的案子,史蒂芬把他的腳晾到窗外,手上拿著一個牌子,大大地寫著:「OVER」。我壓根兒沒想到底下來往的人群會把牌子上的訊息解讀成:「一切都完了」(It’s over),以為這是一個跳樓者的最後遺言。等到成群的警察、媒體記者出現,附近所有的消防車、救護車也都聚集在樓下,我才驚覺整個曼哈頓都在注視著這位大師工作時的完美演出。這就是史蒂芬.塞格麥斯特。他就是有本事讓生活變成一種藝術。他抓得住你,而且當你慢慢進入狀況之後,你不禁會想,為什麼對他而言這麼自然不過的事情,你卻要花這麼久的時間才能夠體會?那就是──要感受藝術,你可以坐在林布蘭特(Rembrandt)的作品前……而或者,你也可以去欣賞一件平面設計作品。史蒂芬或許是設計界裡最接近概念藝術家和搖滾明星的人。然而即使他如今大名鼎鼎,仍然保持著謙虛、樸實的作風,甚至慷慨大方地給了我不少時間進行訪談。我們的對話是透過電子郵件與直接面對面兩種方式完成的。這是一次展現洞察力、啟發性,同時兼具表演藝術性質的精彩訪談。**你小的時候希望長大能做什麼?當一個天主教神父。我聽說你考慮再休息一年不接任何案子。你當初為什麼會做這個休息的決定?(註:史蒂芬於1999年有一整年的時間沒有接任何案子。)我會說原因很多。最簡單的理由大概就是厭煩;我就是覺得煩了。我們在音樂這個產業裡頭已經七年了,我對於設計CD封面、還有把音樂視覺化的那一套流程感到很厭煩。事實上,更讓我覺得喪氣的事情,就是我們不管做什麼都有三個老闆要伺候:唱片公司、經紀人、還有樂團本身。而我們呢,就是任他們三方踢來踢去的皮球。還有,艾德.費拉(Ed Fella)最近有來我們工作室,他有一些素描本子,裡頭是他實驗性的字體設計,他說那些是所謂的「出口藝術」(Exit Art),我對此印象非常深刻。另外,我想提柏.卡爾門(Tibor Kalman)的過世也有一些影響吧。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