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食指看健康:王唯工科學脈診生活保健指南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從食指看健康:王唯工科學脈診生活保健指南
食指可以診脈?
YES! 科學實驗發現,從食指可測量出更多末梢狀態,
立刻知道行為、食物對健康的影響,提供更適合的生活保健指南
★首度公開:第○諧波(C0)到第七諧波(C7)‧八大經絡的科學脈診解釋
肺虛、腎虛、肝火旺不再是形容詞,而是確確實實從儀器上顯示的狀態;
不孕、心肌梗塞、感染發炎的趨勢也都能呈現在數值上。
多少證據說多少話,本書一脈相承,發揚王唯工科學脈診研究成果,
看過王唯工教授著作的讀者可以從中發現更多細節;
還不了解科學脈診的讀者,本書是最佳入門。
※ ※ ※
身體會說話,對症保健才有用!科學脈診保健新世代來囉~
兼具中、西醫學背景,貫通生理學及營養學的王恬中,在本書中為大家帶來能真正「看見食物影響力」的指診脈象,以及結合東西營養學的飲食新觀念,並以通俗淺顯的文字,介紹科學脈診的研發過程;透過常見的病症現象與實例,說明科學脈診的原理,從前導到基礎理論,再至最新結果驗證,帶領讀者進入養生保健的新世代。
▍為什麼新冠病毒在吸菸者身上會更嚴重?
▍原發性高血壓也能找到病因?
▍看似健康強壯的人為何更容易猝死?
▍生理期腎經、肺經無法提升的體質,懷孕機會就會明顯減少?
▍刻意喝涼茶降肝火,護肝不成反而傷肝?
透過科學脈診解開人體運作奧秘,找出原因才能治本,答案全都在書中!
〔※科學脈診源於中醫診脈,利用儀器觀察量測經絡的變化,最大的目的並不是取代中醫來診病,而是確認人們是否有用正確的方法使用身體,才能在身體還沒有出現大問題之前,針對問題加以矯正。〕
推薦摘文
現有科技診斷偏重於得病後的精確測量,但是在這多災多難、物質資源不足的地球上,我們希望推動的是以最低消耗的診斷來輔助日常保健與重病的預防。我們要把古人的智慧和現代各種科學知識融合在一起……希望大家一起來努力,期望萬家爭鳴,百花齊放,激發出更多保護人類健康的好方法。
——王林玉英(王唯工教授夫人、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
中西醫學的結合是我一直在推動的政策目標。近幾年也可看到世界對中醫的改觀,從另類醫學慢慢變成互補、整合醫學……這本書從身邊的例子和飲食、運動,成功地將科學中醫融入生活當中,特別推薦給想讓自己更健康,生活更美好的人。
——黃怡超(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專文推薦|
王林玉英 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
黃怡超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陳灝平 慈濟大學醫學系生化學科副教授
|專業推薦|
何宗融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兼中醫部主任
謝文哲 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
謝淑貞 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
作者簡介王恬中Dr. Tammie, 金姆健康科技總經理。物理學家暨中醫氣血理論奠基者王唯工教授的小女兒,從小跟著父親學習中醫理論及實際操作「血液循環理論」實驗。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畢業後,即赴美國馬里蘭大學取得營養學碩士,並曾任職美國USDA研究院研究員,專攻癌症與食品研究。因自小即深愛動物,在旅居韓國期間一圓夢想取得韓國首爾大學獸醫學系學位,具有韓國獸醫師執照,為全亞洲唯一營養學背景獸醫師,並有多年跨國食品公司營養行銷經理及顧問經驗。曾為韓國朝鮮日報營養學顧問與韓國 Dr. Tammie Nutrition Lab 代表,目前於韓國首爾大學營養學攻讀博士學位,亦為韓國首爾大學客座講師及韓國暢銷作家。兼具中、西醫學背景,貫通生理學及營養學,希望以其專業所能及團隊研究成果,幫助更多人透過科學脈診了解如何用正確且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保健,以日常營養調理和運動、按摩等方式讓身體更健康,達成中醫「治未病」的養生目標。▌金姆健康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JinmuNo1/
推薦序:將古人的智慧與科學知識相結合 王林玉英
推薦序:中醫科學化與生活化的最佳示範 黃怡超
推薦序:奠定中醫脈診的科學基礎,解開傳統醫學之惑 陳灝平
作者序:科學脈診的日常應用
Part 1|《氣的樂章》幕後前導
在廟裡聽到鼓聲,體內的「氣」跟著波動,讓他理解到「氣」是由「振動」所引起,而氣的根源就是「血液循環」,才解開氣血之謎,寫出《氣的樂章》,也因此才有機會研發出脈診儀。
1. 鼓的振動,敲開氣血研究之門
2. 物理學家的命定?研發脈診儀
3. 從中醫「把脈」跳躍至科學脈診的新世代
Part 2|八大經絡基本認識
「數據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說」,這才是科學的真正意義。這幾年只是整理第○諧波(C0)到第七諧波(C7)的數據結果,就已經發掘出非常豐富的內容,一起來認識已解開謎團的八大經絡。
4. 微妙的指診
5. 平脈就是身體平衡健康的概念
|特輯|經絡解釋:第○諧波到第七諧波
Part 3|科學脈診病症新詮釋
透過中西醫跨域合作,將脈象與症狀、疾病連結分析,可了解疾病發生的過程,及早預防。在此帶大家從認識中醫的基礎概念開始,並分享科學脈診研究下對疾病所發現的新詮釋。
6. 虛實陰陽的判別與調和
7. 西醫亞健康與中醫治未病
8. 經典傷寒論,從脈象看病毒感染
9. 脾經是免疫力的關鍵
10. 脾經・血糖・糖尿病的三角關係
11. 濕的堆積造成老化與肥胖
12. 以脈診找出高血壓的原因
13. 哪些人從事極限運動容易心因性猝死
14. 從脈象推估是否發生高山症
15. PM2.5對脈象的影響
16. 從脈診確認失眠原因
17. 科學脈診看生理期與不孕
Part 4|實踐篇
以營養師的專業搭配脈診結果,結合東西營養學,提供肺虛補肺的方法與運動、補充鈣質及預防骨質疏鬆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營養知識,更懂得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
18. 補肺的方法與運動
19. 骨質流失如何補鈣
20. 認識東西營養學,再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
21. 如何挑選食用油,然後越吃越健康
22. 「看見」食物的影響力,脈診測試食物功效
後記
附錄:脈診結果一覽表
推薦序:將古人的智慧與科學知識相結合
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 王林玉英教授
以最低的物質消耗維護全人類健康是未來醫學的新趨勢。這本書是小女王恬中將生理與營養的專業知識應用於科學脈診,朝這個方向邁進的一小步。
先夫王唯工將中醫與現代科學聯結,當做他一個重要的志業,因積勞成疾,三個孩子受到他的感召,也先後加入這個有益於全人類健康福祉的工作。他們就像我們家牆上掛著的一張漫畫掛圖,三個小孩在一艘行駛中的船上……
寬厚穩重、個性堅毅的姊姊怡中是船上的掌舵手,她爸爸生前很多發明專利申請及在美國的臨床測試都靠她來輔佐;我喜歡單純的循環力學研究,她也一再鼓勵我把它完成,幾乎所有我投寄到各雜誌的文章,她都參與內容與文字的修改;對弟妹更是照顧有加。
老二晉中是個勇敢的冒險家,他主修電機,但物理與應用數學基本概念學得很徹底,大學時就參與腕部脈診儀的設計和資料分析;我在建立動脈系統循環物理基礎時,有關動脈末端形成迴路的邊界條件不知如何處理,也靠他提醒而豁然開朗;他爸爸生病時,他從國外回來,在與王老師親如父子的詹明宜學長協助下,也進一步開發了手指的脈診儀。
老三恬中本來是個被大家寵愛著睡在搖籃裡的小寶貝,長大後,走過人生很多的艱難路,因為一路的迂迴而徹底學習了很多有關醫學與營養的專業知識。這本書,正是她把這些專業知識應用在脈診儀的心得整理。
分析脈搏來探討人體的身體狀況,是古文明留給後人的一大遺產。《黃帝內經》中有所記載,古希臘的名醫蓋倫也一再建議每個人自小就要追蹤健康時的脈搏,並研究不同的飲食、運動與生理狀況對其脈絡的改變。
為什麼動脈系統的末端可以迅速反映出身體狀況的改變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和現代普及的手臂血壓量測為什麼可以反映心血管系統整體狀況的答案是一樣的(註)。因為人體的心—動脈系統是一個效率無與倫比的多層級複合式灌溉系統,它以極小的功率維持全身所有彈性的動脈管內週期性的血壓來灌溉血液。正如一個極高效率的政府,能很快地將全國狀況的回饋做適當反應,而上令能立即下達,所以你可以從各縣市,甚至於從區公所當下的預算分配變化,推知中央政府當前財源的分布狀況。
目前以手臂血壓做為普及的全身生理指標,而不插入主動脈內做侵入式的測量,是因為任何兩處的血壓有直接的相關性或轉換函數。當然選擇容易測試的方法。
古代中醫以手指在病人的三部九候做觸診,歷代醫書對腕部寸、關、尺三點的脈搏研究最多。現代科技進展,可以儀器量到腕部及指端彈性動脈管的週期性脈搏。為了使脈診普及化,照顧人類的健康,並承續祖先留給我們幾千年的中醫智慧,腕部與指部脈診儀的開發與應用是當前努力的目標。
現有科技診斷偏重於得病後的精確測量,但是在這多災多難、物質資源不足的地球上,我們希望推動的是以最低消耗的診斷來輔助日常保健與重病的預防。我們要把古人的智慧和現代各種科學知識融合在一起,本書就是小女根據這個原則所寫的。我的孩子們希望大家一起來努力,期望萬家爭鳴,百花齊放,激發出更多保護人類健康的好方法。讓我們向狹隘的祕傳和門戶說掰掰,如胡適先生所言: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
我的博士老師,八十多歲的馬里蘭大學資深教授在兩年多前詢問我的近況,我向他報告說,我的三個孩子都跳上了同一艘正在驚濤駭浪中行駛的船隻。很感謝的是,在這幾年裡,得到政府和很多人的幫助,現在雖然還沒有風平浪靜,但已經有一些成果了。
恬中在寫這本書時,有時候會分享她為了寫得讓人看懂,自己更加融會貫通的興奮和喜悅。人生的收穫有時候是在很長久之後,而這部分是由老天在掌管的。所以我最喜歡對我的孩子和學生們說:「我們要隨時享受在耕耘過程中的快樂和自在。」在此,我也想以此和所有的讀者共勉之!
(註)Lin Wang, YY. (2019). Did you know Developing quantitative pulse diagnosis with realistic hemodynamic theory can pave a way for future personalized healthcare. Acta Physiologica, e13260. https://doi.org/10.1111/apha.13260
※
推薦序:中醫科學化與生活化的最佳示範
文 /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 黃怡超司長
我與王唯工教授相識多年,王教授提出「循環共振理論」為中醫科學化奠定穩固的基礎,透過脈診儀客觀的數據,讓中醫也能和西醫在同樣的科學平台上對談交流。而我與恬中碰面,卻是在王教授的告別式上,一方面很不捨送走老朋友,另一方面卻很欣慰王教授後繼有人,子女當仁不讓地離開原本舒適圈,跳出來繼續為了中醫科學化而努力,造福更多的民眾。
最近我有機會讀了恬中的新書《從食指看健康:王唯工科學脈診生活保健指南》,更確認了當初的想法。這本書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將王教授的循環共振理論介紹給大家認識,並且透過討論實際例子與大家關注的時事議題,將科學脈診代入日常生活應用,同時融入營養學專業,讓讀者能將王教授的科學脈診實踐在生活中。此外,書裡也提到近幾年的研究,以科學脈診重新詮釋中醫與常見的疾病。最後並以自身例子告知讀者如何正確使用自己的身體,如何讓自己吃得健康,活得快樂。
東方與西方的融合在文化界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像是雲門舞集將東方的特色代入現代舞蹈中介紹給全世界;李安導演透過電影讓全世界了解東方的文化,其作品《臥虎藏龍》更得了奧斯卡獎。
中西醫學的結合是我一直在推動的政策目標。近幾年也可看到世界對中醫的改觀,從另類醫學慢慢變成互補、整合醫學;在中國流傳一千多年的中草藥青蒿,被提煉出青蒿素,可有效治療瘧疾,發明人甚至因此得到諾貝爾獎;歐洲植物藥在全球大賣;而在國內各大醫院也開始增設中醫部門,中醫在各方面逐漸受到主流市場認可,中西醫的結合不再是夢想!
這本書從身邊的例子和飲食、運動,成功地將科學中醫融入生活當中,特別推薦給想讓自己更健康,生活更美好的人。
※
推薦序:奠定中醫脈診的科學基礎,解開傳統醫學之惑
文 / 慈濟大學醫學系生化學科 陳灝平副教授
本人在好山好水的花蓮進行中藥「金創膏」相關研究。關於中草藥的分類、化學成分分析、生物活性分析這些知識或技術,並不感覺陌生。由於本身的專業並非中醫藥,也開始抽空閱讀一些中醫概論的書籍,不僅覺得有趣,也體會到中醫藥與西醫藥在根本上的差異。
西醫藥立論於分子的層次,不論從基因的表現,到藥物作用的機轉,率皆脈絡清晰,理論完整,並佐以大量的實驗證明。通常分子層次的研究走到極致,就是化學技術的切入點了。縱然如此,目前在臨床醫學上,仍然有許多未解的難題。
而在閱讀中醫的文獻時,不論是「望、聞、問、切」,皆是以整個人體為一系統來評量,想要以現有的生化或是化學技術進行研究,因為系統太大,總有藥不對症之感。其中尤以脈診為最,感到渾然不可解。
一日在花蓮政大書城翻閱到王唯工教授著作《氣的樂章》一書。書中的「血液循環共振理論」,明快得好似斷案捉贓,直指人心。首先指出了傳統生理學,僅將心臟當成泵浦的種種無法解釋之處;然後以傅立葉轉換,分析從左心室擠壓出的血液,撞擊反轉的主動脈弓所產生之壓力波;最後用動物實驗詮釋所產生的各種諧波。
王教授的研究,不僅提供了中醫脈診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讓脈診的結果可以量化,有了可以反覆檢驗的共通平台。為了揭開中醫脈診的更多奧祕,我們於今年將該脈診儀引進花蓮慈濟醫院的「中西醫合療研究發展中心」展開研究,希望未來能有一些研究成果。
讓人遺憾的是,王唯工教授已經過世了。他的三位子女,原本在各自的專業上,都相當有成就。為了將父親的研究成果繼續發揚光大,子承父業,毅然地踏上了將脈診儀商品化之路。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該公司脈診儀的分析,可以很好的詮釋「醫食同源」這個中醫的傳統觀念。在此祝福他們公司的發展,並能揭開更多中醫脈診的奧祕,故特為之序。
作者序:科學脈診的日常應用 2017年10月25日,我爸爸王唯工教授離世,在他離開前,我在病榻前答應他:我會用我剩下的餘生繼續他一輩子最在乎的「科學脈診」研究。 ※ ※ ※ 國小時,每到寒暑假就在爸爸的實驗室裡做老鼠的歸經實驗,剛開始其實沒有很懂在幹嘛,我從小不大會讀書,唯一可以被爸爸稱讚的就是一雙靈巧的手,麻醉大鼠、固定、切開尾巴露出尾動脈,再將感應器插入尾動脈裡面,不能傷害到血管,我想這對於一般成人而言都屬困難之事,但對當時年紀還很小的我來說,卻是一塊小蛋糕,採脈、餵藥、再採脈實驗就結束了。 由於從小的訓練,我一直對於動物實驗很拿手,在之後的研究生涯裡也犧牲了非常多隻老鼠,最後決心放下屠刀,成為一個不再殺生而是「救生」的獸醫。除了因曾經犧牲過太多老鼠,讓我很想變成獸醫彌補一下之外,選擇當一個獸醫、念營養學,都是因為我有一個大師般的爸爸,在他的眼中,我的懶惰看起來格外地諷刺,而我的努力也微不足道。所以我決心要走一條與大師不同的路途,一個屬於我自己的人生。 爸爸研究中醫,那我學西醫!爸爸研究中藥,那我來研究營養!爸爸研究人,那更好,剩下的動物我全包了! 但是平常在飯桌上、在客廳裡聽過太多的中醫,無形中潛移默化了我的生活,表面上裝出來的叛逆,在我變成一個「主要從事西醫療法」的獸醫後開始動搖。在做臨床獸醫的時候,我發現西醫在很多情況下其實是束手無策的,有時候雖然「有策」,但是並不是一個「好策」,而當我在遇到好幾次「無策」之後,我拿下了我叛逆的面具,不恥「上」問,向爸爸請教中醫的治療方式,其中還包括了我自己最寶貝的狗狗們。 我親身體驗了用中藥與針灸治好下半身麻痺的小狗,中藥戰勝了抗生素治不好的慢性鼻炎,活血化瘀的中藥成功地減少了不明原因的癲癇頻率,就連西醫找不到原因的消化系統虛弱(不時地吐血與拉血便),也在中藥的幫助下痊癒。還有西醫只能吊命的心臟瓣膜缺損小狗,在中藥的幫助下,已經八年了,還維持得非常好……曾經遭我嗤之以鼻的中醫,原來不只是個不可多得的大寶藏,如果可以與西醫並肩合作,相信醫學發展將會更進一步,造福全世界的「動物」,當然也包括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