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台灣體壇與奧運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日治時期台灣體壇與奧運

作者:林瑛琪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4年05月25日
ISBN:9789571175638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04元

  四年一次的奧運是國際間的盛大賽事,來自各國的選手無一不使出渾身解數為國爭光。在日治時期的台灣亦出了幾名運動好手,他們拼盡全力,揮撒汗水,為的不單單是自己的名譽,也為了國家的榮耀。除了奧運會,嘉農打進甲子棒球園更是台灣體壇的一大風光記錄。

  本書根據台灣日治時期棒球發展、天下嘉農進軍甲子園、日治時期的台灣與奧運及體壇人物篇,分別進行闡述,使讀者能更加了解日治時期台灣體壇的輝煌紀錄。

作者簡介

林瑛琪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畢業

自 序

歷史篇

台灣日治時期棒球的發展  
棒球的誕生與傳播 
日本野球的誕生  
棒球運動傳入台灣  
社會球隊  
中等學校棒球與甲子園大賽風潮  
台灣少棒的根基  
台灣與日本本土球隊的交流─
以「六大學」球隊來台為例  
「能高團」的誕生  
美國職棒來台友誼賽  
收音機與棒球的流行  
對棒球的觀念的演變  
各地球場興建  
小結  
專欄:野球詞彙的誕生  
天下的嘉農─
台灣首次進軍甲子園決賽的事蹟  
嘉義農林棒球隊的成立  
首次贏得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冠軍  
首次參加甲子園大賽  
球隊與各方評論  
嘉農王牌主投吳明捷  
第二次進軍甲子園  
第三次進軍甲子園  
第四次進軍甲子園  
最後一次的甲子園  
近藤監督與嘉農日常的球隊練習  
嘉農與嘉農選手成名後  
嘉農相關資料  
專欄一:甲子園球場  
專欄二:吉田正男  
日治時期台灣與奧運  
現代奧運的誕生  
日本受邀參加奧運  
台灣奧運會初選比賽  
一九四○年「東京奧運」  
日治時期台灣新聞報紙對奧運的報導  
林月雲─試圖奔向奧運的旅程  
專欄一:古柏坦
(一八六三年一月一日至一九三七年九月二日)  
專欄二:古柏坦〈奧林匹亞〉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七日  
專欄三:奧運會與政治  
專欄四:奧運旅行團 
 
人物篇

首位加入日本職棒的台灣選手─
吳昌征  
吳昌征生平  
三次甲子園大賽  
加入巨人軍  
日本職棒的誕生  
贏得打擊王頭銜  
轉隊至阪神隊(大阪0????飽^  
投出戰後首場無安打、無得分比賽  
加入每日獵戶星隊  
創下連續十六場得分紀錄  
受到球迷的認同  
引退後的生活  
生涯總成績與遲來的榮譽  
吳昌征相關統計資料  
專欄一:讀賣巨人隊的誕生  
專欄二:澤村榮治(一九一七至一九四四)與澤村賞  
首位參加奧運的台灣選手─
張星賢  
張星賢的生平介紹  
張星賢早期的田徑生涯  
在早稻田大學的田徑生涯  
邁向奧運之路  
張星賢參賽的感想  
第二次柏林奧運  
輝煌的紀錄  
提攜後進  
結語 
專欄:織田幹雄
(一九○五年三月三十日至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日)  
台灣兩位橄欖球明星─
陳清忠、柯子彰  
橄欖球運動的起源與傳播  
台灣橄欖球運動的起始  
陳清忠的生平  
在日本學習橄欖球  
在淡江中學校播下橄欖球運動的種子  
田徑場上的飛人  
戰後持續推廣橄欖球運動  
多才多藝的陳清忠 
橄欖球王柯子彰的生平  
柯子彰的同志社中學選手生活  
入選日本國家代表隊  
在滿洲國推廣橄欖球運動  
搖晃戰法(0???瞗^與場上觀念  
柯子彰與台灣橄欖球界  
與亞洲國家球隊交流  
柯子彰光榮的紀錄  
後 記  

自序

  八月剛落幕的倫敦奧運,讓我想到以奧運與台灣體壇為主題的,這四年一次的運動界最大盛事,除了電視影像傳播外,文字的報導也是民眾接收訊息的重要來源,而在運動賽事本身之外,每屆奧運總會產生話題人物或是各式話題,讓我想到以前翻閱日治時期報紙《台灣日日新報》上頗多運動賽事的報導。除了台灣的報紙,日本方面則是朝日新聞社編的各年的《運動年鑑》,年鑑內詳細的各項賽事敘述,還有《讀賣新聞》,二戰前的報紙,對球賽過程描述非常詳細,還有賽前分析報導,不論是棒球或是田徑賽,分析也都十分深入,成了本書的主要資料來源。
  
  筆者也參考使用了多位學者專家與體育記者的研究成果,包含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林玫君教授、徐元民教授,台北藝術大學雷寅雄教授、專攻體育史的林丁國博士、金湘斌博士;專攻棒球史的謝仕淵博士;鑽研橄欖球史的鄭健源與陳良乾教授。前《民生報》記者蘇嘉祥與高正源記者都曾深入研究台灣體育發展,都給予本書的寫作極大的幫助。此外,筆者也利用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的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的資料庫,還有日本奧委會、國際奧委會、台灣棒球維基館、讀賣巨人隊等網頁。

  本書的結構安排上,第一部份選擇了棒球與奧運為兩個主軸探討台灣日治時期的體育發展。第一章「日治時期台灣棒球的發展」,從台灣棒球運動的起源,社會成人棒球與學生棒球如何在台灣逐漸受到歡迎,也由棒球運動的興盛讓體壇或是殖民政府考慮興建棒球場的問題,還有原住民族棒球發展史上的「能高團」,都是日治時期台灣棒球的重要面向。當然日治時期台灣體育發展的歷史背景,必然涉及日本體育發展的過程,同時也與世界體壇的發展息息相關,所以在敘述台灣發展之前必須對世界與日本的體育發展做個說明。

  第二章「天下的嘉農-台灣首次打進甲子園大賽決賽的事蹟」,除了五次甲子園大賽的過程,還有改造嘉農的靈魂人物-近藤兵太郎教練,與代表性投手-吳明捷與藍德明。第三章「日治時期台灣與奧運」,主要陳述台灣日治時期體壇對奧運這項新興的運動賽事如何漸漸為台灣所熟悉,除了實際的舉行奧運預選賽,讓台灣的選手也能有機會透過比賽參與奧運盛會,報紙對於奧運的報導也是重要的資訊管道。日本曾取得1940年東京奧運主辦權,最後因戰爭因素取消,但是1936年宣佈日本為奧運主辦國時,殖民政府與觀光業者曾經期待奧運會會讓歐美觀光客「順道」來台灣旅行,也提出了相關計畫,但最後奧運取消了,這些計畫或是期望也隨之落空了。最後是筆者認為戰前台灣最傑出的女子田徑選手-林月雲,她也為了參加奧運努力再努力,多次在日本各項賽事奪得第一,但最重要的奧運選拔賽總是無法發揮應有的水準,因此無法成為奧運選手,雖然她無法參加奧運,但筆者還是想寫寫這位令人惋惜的女性運動員。

  第二部份是也同樣分為三章,都是日治時期各運動領域最頂尖傑出的台灣運動員,包括第一位加入日本職棒的台灣選手吳昌征(本名吳波),第一位參加奧運的田徑選手張星賢,與橄欖球之父-陳清忠,在戰前活躍的天才選手柯子彰,看他們在戰前如何接觸體育活動,他們身處的競賽環境與在台灣與日本體壇出色的表現。      

  最後,感謝台灣書房的邀約,讓一個看球賽超過三十年的體育迷,有機會能夠翻閱過往的台灣體育史料完成此書。書中任何錯誤也請讀者不吝指教,補足筆者不足之處。


2014/1/14

歷史篇台灣日治時期棒球的發展棒球現在已被視為台灣的「國球」,但在一百多年前剛引進台灣時,則有太多誤解產生,最典型的是「球太硬會打死人」,讓許多台灣民眾對這項運動望之卻步,在經過長時期的教育與訓練,還有各項棒球賽事帶起的棒球風潮,讓棒球運動逐漸在台灣紮根,甚至成為台灣最受歡迎的運動。從本章開始,敘述台灣運動發展的史實時,會先簡單說明此項運動發明的背景,如何傳播到日本,日本又如何將它傳播到台灣,在台灣流行。棒球的誕生與傳播關於棒球運動的起源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有一說是棒球源自英國板球、圓場球,傳入美國後做了改變,也有堅持棒球是美國人創造出的運動。一九○七年美國棒球界開始研究棒球運動的起源,最後歸結出一八三九年在紐約古柏鎮(Coopers town)舉行了史上第一場棒球賽,比賽是由該鎮居民達伯德所設計。一八四六年六月十九日的一場棒球賽是採用紐約一個棒球俱樂部會員卡爾萊特(A.J.Cartwright)制定的比賽規則,包括了一隊九人,三好球後出局,源即我們現在所謂的三振,每局三人出局後攻守交換,壘包之間的間距為九十公英(二十七公尺四三)等等和我們現在使用的規則相同。卡爾萊特的精心設計讓棒球逐漸在美國風行,一八五八年三月美國就已經成立了全國棒球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aseball)一個業餘棒球聯盟,隨著一八六○年代美國南北戰爭,棒球成了軍人與後方人員的娛樂,戰事結束後使得棒球運動傳播到美國各角落。棒球在美國如此受到歡迎,與美國職棒發展息息相關,一八七一年三月成立了第一個職棒聯盟「國家職業棒球員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Baseball Players),首支球隊是波士頓紅帽隊(Boston Red Caps)。此聯盟後來受到球員頻頻跳槽、賭博、球場上賣酒等不良素行的影響,只維持五年光景。之後一八七六年成立的「國家聯盟」(National League)記取之前的教訓,明文規定對球員紀律的要求,還有球團之間的規定,使得聯盟運作順利。進入二十世紀,一九○一年又有「美國聯盟」(American League)的誕生,一九○三年兩聯盟優勝隊伍進行「世界大賽」更讓美國民眾瘋狂,美國總統塔虎托(William Howard Taft)曾宣布棒球是美國的國球。美國風行後,將此運動傳向亞洲、中南美洲,慢慢擴展到世界各角落。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