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恐懼:從心理、人際、投資到求職,讓10億人深陷的焦慮陷阱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錯失恐懼:從心理、人際、投資到求職,讓10億人深陷的焦慮陷阱
超過10億人正深陷影響心理、人際、求職、投資的「FOMO症候群」
這就是造成矽谷大騙局《惡血》背後的「錯失恐懼」!
你是不是常常這樣想?
1. 我擔心別人比我擁有更多很棒的經歷。
2. 我擔心朋友比我擁有更多很棒的經歷。
3. 當我發現朋友在做好玩的事情,卻沒有找我,我會擔心。
4. 當我不知道朋友都在做些什麼,我會感到焦慮。
5. 聽懂朋友的笑話對我來說很重要。
6. 有時,我覺得自己似乎花了太多時間試圖跟上周遭發生的事物。
7. 錯過與朋友見面的機會,我會感到困擾。
8. 當我擁有美好時光,我一定要分享到網路上(如更新近況)。
9. 錯過一場事先計畫好的聚會,我會感到困擾。
10. 就連在度假時,我也會持續追蹤朋友在做些什麼。
如果你有以上症狀,別懷疑!FOMO症候群已經找上你!
「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為一個新興的名詞,它描述了現今多數人的一種症狀:一旦離開社群網路,就會害怕變成邊緣人,也極易陷入與他人比較的挫敗感,這就是FOMO症候群。目前全球有超過20億個社群媒體使用者,這表示超過10億人正飽受FOMO所苦。
也因為害怕錯過任何事物,因此在投資時容易跟風炒股而造成慘賠、或很多人在求職時不知道是否為命中注定的好工作而時常猶豫不決錯失真正機會,這都是FOMO在你內心發出惡魔呢喃,讓你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個流行病的惡勢力相當廣大。它如此激烈地催促我們的生活方式,感覺彷彿我們正在演化成為一種新的人種「FOMO人」。
作者派屈克.麥金尼斯(Patrick J. McGinnis)是FOMO這個名詞的創造者,他詳盡說明FOMO這個主題,指出它在廣告、社群媒體和流行文化中無所不在,探討FOMO不只是一個好唸、可以打上主題標籤的千禧年流行用語。FOMO是一種強大、持續、廣佈的心態,它會對個人引發壓力、不安全感、嫉妒心甚至憂鬱。
作者自己也深受這些心理的困擾,因此他呼籲我們檢視FOMO如何滲透日常生活的每個面向,以及我們如何學著管理FOMO並減輕它的衝擊,不讓你的FOMO影響到他人,甚至當他人有類似狀況時,更能幫助他人脫離FOMO的魔掌。
作者簡介派屈克.麥金尼斯美國風險投資家和作家。他最知名的是創造了「錯失恐懼」(FOMO)一詞,2004年在哈佛商學院學習時,他在校刊《Harbus》的一篇專欄文章中首次使用了這個詞。2016年,他出版了一本名為《不離職創業:善用10%的時間與金錢,低風險圓創業夢,賺經驗也賺更多》的書。在不辭去日常工作的情況下,實現你的創業夢想。在進入哈佛大學之前,麥金尼斯曾在喬治城大學學習。2010年,他成立了一家名為Dirigo Advisors的獨立諮詢公司,主要為在拉丁美洲營運的投資者和企業提供服務。他創作和主持的熱播播客【FOMO Sapiens】獲《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支持。譯者簡介羅亞琪輔大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畢。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作品包括《手感烘焙聖經》、《攀樹人》、《一草一天堂》等近三十本譯著,目標是有朝一日將譯作擺滿整個書櫃。
各界推薦
前言
第一部分:因為選擇過多而造成的恐懼和躊躇
第一章:錯失恐懼症簡史
第二章:得到FOMO不是你的錯
第三章:不只是流行語
第四章:FOBO——另一個必須認識的恐懼症
第五章:看似得到一切的可悲之人
第二部分:恐懼不為人知的代價與商機
第六章:賺進數十億美金的FOMO產業
第七章:FOBO與成功背道而馳
第三部分:不要怕錯過其他選項,選擇你真正想要的
第八章:擺脫恐懼的束縛
第九章:不要糾結小事情
第十章:FOMO不存在於領導者身上
第十一章:行動勝於選擇權價值
第十二章:勇於錯過其他所有的選項
第四部分:把FOMO和FOBO從敵人變成盟友
第十三章:利用部分的時間投注全副的心力
第十四章:恐懼遊戲:對付他人的FOMO與FOBO
後記:能夠擁有選擇是很幸運的事情
作者的話
謝辭
附錄
第一章:錯失恐懼症簡史「FOMO(錯失恐懼症)是跟珍惜時間敵對的概念。」──台裔美籍企業家楊安澤(Andrew Yang)那是2002年,也是我就讀哈佛商學院的第一年。現在回想起來,我剛到波士頓念書時,還以為自己是個發育不錯的「智人」。畢竟,過去幾年來,我做了很多成熟又重要的決定,是以前念大學時不會需要做的決定。我搬了三次家,在兩間公司工作過,並以創業投資者的身分投資了十家以上的公司。我學會在私生活和職場上做出重大決定,而且過程中幾乎沒有發生任何意外。如果你那時候問我,我會說我還蠻擅長當個大人的。坦白說,那是個比較單純的年代,沒人聽過性愛訊息或自拍這種東西。開始念商學院時,我完全沒有在用社群網站。大家都一樣。社群網站才剛萌芽,但是很快地,這即將徹底改變:當時的我根本不曉得,祖克柏就在離我宿舍不到兩公里的地方研發臉書第一版。然而,即使沒有臉書、推特和其他那些推動FOMO的社群網站,在我踏進校園的那一刻,有一件事發生了:突然間,在毫無預警的狀況下,我被一股揮之不去的焦慮感吞噬,覺得無論我人身在何處或正在做什麼,似乎總有更好的事情在別的地方發生。這顯然是我的新棲地造就的產物,因為這是我這輩子頭一次沉浸在選擇這麼多的環境,幾乎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同一時間,我知道我永遠無法得到所有的選項,就連一小部分也沒辦法。我只要跟那些總是很樂意告訴我他們有多忙碌的同儕一比,就知道自己永遠追不上他們。請容我解釋一下。哈佛商學院的生活應該就跟住在「社群網站裡面」的生活一樣。每天的生活都是行程滿檔,彷彿LinkedIn、臉書、推特、Snapchat的集合體跑到現實世界來了,雖然在當時,上述這些公司根本就不存在。你就好像活在一個自我膨脹的泡泡裡,所有的新消息、新資訊都以光速傳遞,各種對話與誇耀的言詞(無論是否偽裝成謙虛的形式)就等同社群網站的替身,發揮了跟最新動態、奸巧的Instagram貼文或惡毒的推特文章同樣的功能。這樣的環境讓恐懼感瀰漫,人人都擔心錯過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深怕那件事會比你當下在做的事情還要大、還要好、還要耀眼奪目。雖然那時候這種感覺還沒有一個名稱,但是我們卻無時無刻都在與之搏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