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角落裡的故事 —裴利老師來函的三堂課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故事角落裡的故事 —裴利老師來函的三堂課
教學是一門藝術,
起於傾聽孩子的對話、遊戲和說故事,
從而加入孩子的生活旋律。
裴莉老師是美國的資深幼教老師,她對孩子的觀察很敏銳,並且能夠不斷的反省與思考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向孩子學習」是裴利老師永遠的生活態度。著有《孩子國的新約:不可以說『你不能玩』》、《壞人沒有生日—窺探孩子想像遊戲的奧祕》(阿布拉出版)等書。
本書作者黃又青老師從2003-2018年長達15年的時間,和裴利老師書信往返討論她的教學——她在教室裡進行裴利老師的「故事說演」活動。
透過她們之間的對話,裴利老師讓又青老師看到了在和孩子互動時的自己、課堂上所發生的事情,也讓她看到了孩子的樣子。
2019年7月26日裴利老師辭世之後,又青老師決定要將這15年來她獲益的點點滴滴寫出來,遂完成出版了這本書。
又青老師將裴利老師的來函概分成三堂課:「書寫」、「故事說演」和「在地化」,在這三堂課裡,不只能看到又青老師自己的省思,也能看到裴利老師如何讓又青老師看到了在和孩子互動時的自己、課堂上所發生的事情,也讓她看到了孩子的樣子。因此,希望透過這本書,大家所能看到的不只是裴利老師,不只是受到裴利老師啟發的又青老師,也能看到教育現場上的自己和孩子。
作者簡介
黃又青
輔大家政系學士,美國奧克拉荷馬州中央州立大學學前教育碩士。1998 年開始在台北實踐以英語圖畫故事書啟發幼兒學習英語動機的教學構想,同年翻譯了第一本裴利老師的書—— 《男孩與女孩》。2002年底聽了裴利老師的演講,之後開始與她通信。2003 年創辦故事角落,持續為孩子朗讀英語故事,並在課程中加入裴利老師的「故事說演」活動15 年。2018 年關閉教室,繼以推廣裴利老師的「故事說演」為工作方向,2021 年完成此書,重設故事角落網站,
推廣工作得以啟動。
網址為:storycorner.com.tw
寫在前面的話
自序
裴利老師——後行者之師
初識
通信
第一堂課:書寫
我們來演
你好漂亮
我們去袐密基地野餐
大鯊魚,沒有講話
把泥土放在頭上
燒到沒有
屁股破掉
吃了他吐的
第二堂課:故事說演
最初的嘗試
納入課程
中文或英文
雙語進行
持續調整
第三堂課:在地化
合說故事或自己說故事
合說故事在我教室的發展
對談文化
附錄:裴利老師的個人著作
推薦序
寫在前面的話
我們在 2008 年出版了裴利老師的書《壞人沒有生日—— 窺探 孩子想像遊戲的奧祕》。當時我還不認識黃又青老師,當然也不知 道她和裴利老師的書信往返。後來某次因緣際會,又青老師受邀演 講,而我們剛好去做書展,也順便聆聽了又青老師的演講。會後我 拿著我們出版的這本裴利老師的書,送給她,這一送就促成了我們 的相識,以及我們往後這麼多年時常對於幼兒教育相關的討論。後 來才知道她和裴利老師自 2003 年開始,即針對她教室裡的「故事 說演」進行通信往返,長達 15 年的時間,想來我們注定是要因為裴 利老師而認識的。
後來,我常常邀請又青老師翻譯圖畫書。藉由討論圖畫書,我 們也會聊到幼兒教育,因為我們兩人都有幼兒教育的相關背景,所 以聊起來特別有共鳴。就在 2019 年 7 月 26 日裴利老師過世的隔天, 我剛好有事找又青老師,她告訴我裴利老師辭世的消息。她很遺憾 她想寫的書最終還是沒趕完讓裴利老師知道。她告訴我,她想寫的 這本書是有關裴利老師對她的影響,她說她想推裴利老師的「故事 說演」,但不想寫操作手冊,裴利老師也沒有寫過操作手冊。(所以這本書不會是一本「故事說演」的操作手冊。)
我很希望她能把這本書寫出來,無論如何我都想幫她完成這件 事,因為我們都希望能做真正對孩子有幫助的事。我跟她說:「你 們這些好老師的東西一定要留下來才行,妳一定也是這樣想著裴利 老師留給妳的東西吧!」就在這次討論之後,我們陸陸續續的討論 著,最終因為身為編輯,所以我有幸成為了第一位讀者。邊閱讀的 時候,我就會想,希望讀者能從這本書當中看到什麼?我想還是不 離我們的初衷——孩子。
又青老師因為和裴利老師的書信往返啟發了她的教學,所以她 一直希望裴利老師帶給她的不能只有她一個人受益,想要分享給讀 者們。她說她想講的是:裴利老師和裴利老師希望大家看到的「孩 子的需要」。
但是,我在她分享的三堂課裡,不只是看到了裴利老師,我覺 得最精彩的莫過於又青老師自己的省思。但也令人不得不佩服裴利 老師帶老師的功力——她讓又青老師看到了在和孩子互動時的自己、 課堂上所發生的事情,也讓她看到了孩子的樣子。因此,我們也希 望透過這本書,大家所能看到的不只是裴利老師,不只是受到裴利
老師啟發的又青老師,也能看到教育現場上的自己和孩子。
又青老師把裴利老師的來函大致分為三堂課。 第一堂課:書寫。透過書寫,能客觀分析教育現場發生的事情,老師也能從中看到自己以及自己在教室中所扮演的角色。運用批判 思考的方式,釐清教育現場上發生的事情。就像裴利老師在《壞人 沒有生日》一書中所提及的,她利用錄音機記錄書寫了自己,才發 現她的討論為什麼很少能有豐碩的成果,那是因為她沒有發現孩子 的興趣所在。透過書寫能釐清自己,也能釐清教育現場發生的事情。
第二堂課:故事說演。透過孩子創作發明的故事說演,我們能 夠更理解孩子。電影《大夢想家》裡面提到:「創作最偉大的地方, 在於作者可以運用想像力重建秩序,改變現實生活的不圓滿。」因 此透過孩子自己發明的故事,往往更能呈現出他們自己,因為他們 也會透過創作發明的故事來撫平失落和他們內在的不圓滿。若我們 懂得這個道理,就不難從孩子的故事說演中,看到孩子真實的樣貌。 在「中文或英文」這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因為有限的英文能 力,反而使得故事說演進行得綁手綁腳,一旦放開了這個枷鎖,讓 孩子得以用自己熟悉的第一語言來表達自己,孩子故事說演的豐富性往往能夠超越語言限制的影響。人們往往忽略了第一語言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孩子在 0-6 歲階段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第一語言建構 意義、統整各方面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事,它也和孩子的自我認同 感息息相關。(所以這本書也不會是一本講「英語教學」的書。) 而且,早在孩子能夠識字寫字之前,他們就有足夠的能力可以理解 這個世界和創作屬於自己的故事,透過故事說演能把這個部分巧妙 的呈現出來,並串連起來。
第三堂課:在地化。每一個教學現場都有它的獨特性,也沒有 任何一個教學模式是可以被簡單複製的。有了第一堂課和第二堂課 的啟迪之後,每一個你都有可能發展出屬於你自己的「在地化」課 程。也就是我們透過這本書,看到裴利老師和又青老師針對孩子說 演活動的對談,希望閱讀此書的讀者能夠衍生出自己的想法,激起 想要了解孩子的心,甚至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第三堂課。
「有些書雖然不會賣得很多,但是這種書光是上市就很有價 值,雖然讀者比較少,但這本書對他們來說無比珍貴。」希望這本 書對你們來說就是這樣的書。
阿布拉教育文化 總編輯 郭妙芳
作者序
2003 到 2018 年間,我在台北辦了一間幼兒來聽英語圖畫故事書的教室—— 故事角落,我也在課堂上和孩子們做裴利老師的「故 事說演」活動。15 年的教學,我確定了聆聽圖畫故事書和學習外語 的結合可以是自然自在,也應該是快樂參與的。我也因與裴利老師 通信(文中所有「來函」皆指裴利老師的來信),以及做「故事說 演」,而明白老師關心孩子在想什麼、孩子有沒有朋友、事情公不 公平,是多麼必要的教學前提。後者於我的重要性,促使我在 2018 年關閉教室,繼以推廣裴利老師的「故事說演」為工作方向。
我原以為裴利老師仍能和我一起為這項計畫進行對話,但我的 計畫尚未起步,裴利老師就過世了。裴利老師逝世一周年的秋天, 我將裴利老師對我的影響寫成一篇文章〈Lessons from My Correspondence with Vivian Gussin Paley〉,刊登在她參與發起的期 刊《Schools: Studies in Education》(2020 Fall, Vol.17, No.2),以在她的國家悼 念這位啟迪我心的教育家,感謝她對我這麼一位遠在台灣的老師的 無私指導。從意義上來說,那篇文章啟動了我心念已久的推廣計畫。 文章寫完後,我聯絡了阿布拉教育文化的總編妙芳,十多年前我們 因裴利老師的書相識相知,後來也一直希望能夠合作一本推廣裴利 老師教學的書,只是竟也等了這麼多年,我才知道如何寫這本書。 和妙芳談完後,我就以給《Schools》的那篇文章為架構寫了此書, 更完整地描述裴利老師教了我些什麼。
我與裴利老師 15 年的通信是一段資深老師和新手老師對話的故事,其間有裴利老師的鼓勵、分享和耐心,也有我的疑惑、錯誤 和領悟。我因與她通信而明白書寫教學的重要,也因實作「故事說 演」而體會到它可以是幼兒教室活動的核心。就如同我從她 2011-8-1 來函裡,曾向我描繪的話裡所總結的—— 「教學是一門藝術,起 於傾聽孩子的對話、遊戲和說故事,從而加入孩子的生活旋律」。 裴利老師予我的啟發雖只是我個人的經驗和理解,不過,我也相信 這一本書裡的我「可以是任何和孩子相處的人」(《沙灘上的男孩》第 13 頁)。
我將從三個關鍵點來講述這個故事:書寫、「故事說演」和在 地化。它們有如裴利老師給我上的師資培訓三堂課。第一堂課:書 寫,述說的是我因回覆裴利老師的一個提問,而發現書寫的魅力和 書寫教學對於老師成長的重要性。這項啟發發生在我們通信之初, 也就替我們的通信描繪了一幅圖畫—— 「兩個老師在各自家裡的書 桌前,針對各自的教室生活片段進行對話」,我也才有後來的許多 領悟。因此,若要問我,裴利老師的師培課程裡最重要的一堂課是 什麼,那麼應該就是這第一堂!我將我的摸索過程,以及裴利老師 的建議寫在「第一堂課:書寫」之首,希望可以給讀者些許概念和 方向。我接著分享了我和裴利老師針對幾次教室生活事件進行的信 件往來對話,那些書寫練習和討論對我各有不同的點醒,改變了我的觀念,也幫助我重新定義教學。但當然,我分享這些對話的目的並不是要獲得讀者對我的領悟的認同或不認同,而是希望讀者能藉 由我的經驗而感受到書寫的魅力和影響,進而開啟你們自己的書寫 之路,找到你們自己的教學定義。
第二堂課:「故事說演」,和第三堂課:在地化,所談的雖是 同一件事,都是我做「故事說演」的經驗,但是涵蓋的主題不同, 所以我分成兩個部分來說,一是我在英語教學裡做「故事說演」的 錯誤中學習的過程,再來是我對做「故事說演」所需要的態度的體會。
第二堂課:「故事說演」講的是我在英語教學裡做「故事說演」的挫折,最後使我看清教學裡最重要的事情—— 孩子的自我認同。 裴利老師的「故事說演」並不是為了外語學習而發明,因此我在起 初的嘗試過程中常有罪惡感,我甚至想要放棄英語,但又捨不得丟 下我對英語教學的看法。幸好,我在這一來一往的拉鋸戰中,因著 我對「故事說演」的喜愛,以及對裴利老師的敬仰與信任,我持續 地做,最終找到一個合理的雙語辦法,並進而改變了我的教學樣貌。 不過,我的喜悅並不只是因為我找到辦法,更多的是因為我終於看 清楚做「故事說演」的重點在孩子的自我認同,也在使他們被聽見、 被看見、被關注,而絕不是在可能成為副產品的英語學習。
第三堂課:在地化,說的是我體會到什麼才是做「故事說演」的態度的經過,這可以說是我能做成「故事說演」最關鍵的臨門一腳—— 我的自覺和自信。我剛開始做「故事說演」的時候,完全不 覺得我需要有自己的意見,我把「故事說演」看成是另一個有既定 步驟和規則的活動,如同許多教學法那樣。我要求自己要做得和裴 利老師一樣。直到我和她對要不要讓孩子合說故事持相反意見,而 我發現自己不能不向這位資深老師堅持我的想法時,我才終於懂了 裴利老師要的就是我自己的消化、反思和調整,也就是「在地化」, 否則她的這個活動就不可能滿足我教室孩子的需求,也不可能讓我 這個新手老師有所成。裴利老師把自己所創想出來的活動鑲入一個「在地化」的元素,就這一點來說,她對學前教育的貢獻之崇高令 我佩服,她點醒我們教學的意義產生自每一位老師個人的反思與判 斷,而不是複製與服從。
在描述完裴利老師來函中的這三堂課後,我忽然明白不論是讓 我體會書寫的力量,或是陪我找出用雙語來進行「故事說演」的辦 法,或是讓我發現教室的活動必須在地化,她都是在和我針對教室 生活裡的各種事件或想法進行對話,沒有對錯,只有敘述、反思、 提意見、提問……,一直到「理出頭緒」。和裴利老師的通信,讓 我相信和自己、和孩子、和前輩對話是老師進步的媒介之一,但是 至於會不會進步、如何進步、進步成什麼,那些似乎並不重要,因 為我們已經「獲得開放性討論的愉悅,也幫助我們看見自己在想什麼」(總結自裴利老師 2004-12-18 來函),接下來我們自然會對自己的教學任務做到應盡的責任,不會更糟,只會更好。 最後,我必須在前言尾聲裡說的是:如果在讀完這本書,或甚至讀完這篇前言後,讀者就能夠放下書,立刻提筆寫下一件讓你覺 得好奇、疑惑或有趣的教室小事件,那麼這本書的目的便已經達成 一半。若你再願意使用錄音來幫助自己獲得更準確的教室事件訊息, 那麼你一定會更有收穫。再來,若能讓你想要和孩子進行裴利老師 的「故事說演」,並謹記裴利老師所提的 3F,孩子所重視的 Fantasy(幻想)、Fairness(公平)與 Friendship(友誼),以及「故事說 演」的兩個基本元素:「說—— 逐字聽寫孩子說的故事;演—— 邀請全班孩子演出故事」,然後放膽去做、去探索、去面對疑惑,我 就覺得自己已成功介紹了「故事說演」。之後,如果你能尋找到一 位能和你進行書寫對話的老師,分享你們對自己教室裡發生的事件 所進行的書寫探索,不是分享流水帳式的教室日誌,也不是要分析、 評斷哪個孩子的問題是什麼,那麼我相信你們很快就能有所體會和 成長,也相信我的推廣計畫必能得以延續。但我也只能告訴你這麼 多,因為接下來是你自己的探索,無人能替代。還有,最重要的一 句話:我所有的建議都遠遠不及建議你先去讀一讀裴利老師的書更 為重要。
至此,感謝阿布拉教育文化出版此書,也期盼老師們能不吝指教,讓我們能如同裴利老師與我的通信那樣——針對內容進行對話、知道我們在想什麼,進而獲得開放性討論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