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必修課:給大忙人的天文物理學入門攻略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宇宙必修課:給大忙人的天文物理學入門攻略
★《紐約時報》暢銷總榜第一名
★全球知名宇宙學網紅泰森,為忙碌的你開講宇宙必修課!
★把天文知識化整為零,去除艱澀計算,沒有難懂圖表。
全世界大概沒有幾個人能像泰森一樣,
能把宇宙天文講得扣人心弦又引人入勝,
你可能沒有時間看長篇大論,
泰森的這堂必修課輕薄短小,攜帶方便,
你在捷運上翻一下,喝咖啡的時候讀一點,
每天花上兩三分鐘,
就能快速吸收夠用的天文知識,
不再被暗物質、暗能量弄得昏天暗地,
不再遭大霹靂、重力波震得頭昏眼花。
苦口婆心推薦
對真正想踏入天文物理一窺堂奧的讀者而言,
這是一本入門好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孫維新館長
請試試這本輕薄短小的入門心法,
這裡寫的可是正宗的少林武功!──交通大學物理所 高文芳教授
不管你有多忙,把它帶在身邊,
偶爾,品味一兩句,讀上一兩段,
你會漸漸了解,
你我的存在是多麼的不可思議,
宇宙萬物的結構是多麼的神奇,
而我們人類居然得以擁有生命,
還能一探科學的奧祕!──清華大學天文所 江瑛貴教授
作者簡介
泰森
泰森出生在美國航太總署成立的那一年,九歲時他在參觀了紐約的海頓天文館之後,確認了宇宙學將是自己一輩子的志業。
他生長於紐約,成長過程一路上的是紐約的公立學校,高中畢業於布朗克斯科學高中,後來獲得哈佛大學物理學士,哥倫比亞大學天文物理學博士,在天文物理學翹楚的普林斯頓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
他曾在普林斯頓大學開設給非理工科學生修的天文學通識課,結果大受歡迎並造成轟動。
泰森熱中與大眾溝通,是美國最知名的科學傳播者,目前他在扭轉他生命的海頓天文館擔任館長。
譯者簡介
蘇漢宗
成功大學物理系教授。開過天文學概論、普通天文學及天文物理等課程。曾獲成功大學「發表頂尖國際期刊」及「通識課程優良教師」等獎項。因長期參與「每日天文圖」翻譯工作,於2016年獲頒中華民國天文學會「譚天獎」。
導讀:星空下的無私分享 孫維新
序言:為什麼宇宙是必修課 泰森
1. 有史以來最精采的故事
2. 在地球上就是在宇宙中
3. 於是,就有了光
4. 星系之間有什麼
5. 摸不著的暗物質
6. 神祕的暗能量
7. 元素週期表中見宇宙
8. 球形萬歲
9. 看不見的光
10. 行星之間有什麼
11. 從外太空看地球
12. 為什麼要有宇宙觀
序
為什麼宇宙是必修課
近幾年來在美國,幾乎每隔幾天就會在媒體頭版看到關於宇宙新發現的報導。這或許是因為媒體人對宇宙特別熱愛,不過更可能是因為一般大眾對科學的興趣真的大為增加。那些與科學相關的熱門電視節目,以及由大明星領銜主演,由著名製片人和導演搬上螢幕的賣座科幻電影,都是可以佐證的實例。近來,重要科學家的傳記電影也自成一種電影類型。科學祭、科幻小說觀摩會和電視科學紀錄片也吸引了世界各地民眾的觀看與參與。
電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是由著名導演執導的,故事發生於一顆繞行遙遠恆星的行星上,電影的主角則是由知名女演員扮演的太空生物學家。在我們這個年代,大部分科學的地位都大有提升,而凌駕在各個學科之上的就是天文物理學。我想我知道緣由。在我們一生的某些時候,每個人都會仰望夜空,動念思索:宇宙星辰有什麼意義?如何運作?我在宇宙中又占了什麼地位?
如果你實在太忙,沒空經由課程、教科書或紀錄片來了解宇宙,但仍然想找到精簡且有深度的宇宙簡介,那麼這本書正是為你寫的。讀完這本小書,你會略通現代用以了解宇宙的主要觀念和發現。如果這本書完成原先設定的目標,那你對我所屬的天文物理學科就會相當熟悉,或許你就會渴望更深入了解宇宙。
泰森
在開頭的十億年之中,宇宙持續膨脹和降溫,物質也受重力吸引,聚成稱為星系的大質量天體。此時形成的星系總數將近1千億,每一個星系都有數千億顆恆星,而且恆星的核心正在進行核融合。而質量超過10倍太陽的恆星,核心的壓力和溫度,更高到可以鍛造出數十種比氫更重的元素,其中包括了組成行星,以及生活在這些行星上生命所需的所有元素。這些元素如果停留在形成之處就全然無用,但大質量的恆星偶爾會發生爆炸,把化學元素含量豐富的核心散播到星系各處。如此經過了90億年不停的增加元素量之後,在一個平凡的宇宙角落(室女座超星系團的邊緣),一個平凡星系(銀河系)內的平凡區域(獵戶臂)上,一顆毫不起眼,名為太陽的恆星誕生了。形成太陽的這團氣體雲擁有大量的重元素,聚合後還產生了各式各樣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包括數顆岩質和氣態行星、數十萬顆小行星,以及數十億顆彗星。在開頭的數億年期間,位在雜亂軌道上的殘渣會受到較大型天體吸積,產生高速與高能量的撞擊事件,造成岩質行星的表面熔化,也讓複雜分子無法形成。隨太陽系裡可吸積的物質變得愈來愈少,行星的表面開始降溫。我們稱為地球的這顆行星,也在太陽周圍一個冷熱適中的區域裡形成了,這使得地球上的海洋擁有大量的液態水。假使地球離太陽再近一些,海洋就會蒸發殆盡;如果地球離太陽再遠一些,海洋就會凍結。在這兩種情形下,我們所知的生命就無法滋長和演化。有機分子在化學元素極為豐富的海洋裡,以我們目前仍未知的機制,轉變成了能自我複制的生命。在這鍋生命之湯裡,構造簡單的厭氧菌最具優勢,這種生物能在無氧環境下蓬勃發展,並排放高化學活性副產物—氧。這些原始的單細胞厭氧菌,不自覺的把地球上的大氣,從原本二氧化碳含量豐富,轉變成氧含量豐富,於是好氧生物得以出現,並進而主宰了海洋和陸地。這些有助於好氧生物生存的氧原子,通常成雙組成氧分子,但在地球的高層大氣也可以聚合三個,形成臭氧,替地球表面擋掉大部分破壞力強大的太陽紫外光子。地球上(以及可能在宇宙他處)會有極多樣的生命,都要歸功於宇宙中含量豐富的碳,以及無以數計或簡單或複雜的含碳分子。這一點是毫無疑義的,因為碳基分子的種類及數量,多於其他各種分子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