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李梅樹(2冊套書):清水祖師廟緣起+夢想的基石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漫畫李梅樹(2冊套書):清水祖師廟緣起+夢想的基石
以漫畫述說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漫畫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
《漫畫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敘述李梅樹籌錢蓋廟的故事,並帶出三峽清水祖師廟的歷史背景。1947年,畫家李梅樹開始主導重修三峽清水祖師廟,歷時36年。他對其建築與設計頗下苦心,祖師廟因此名噪一時,甚至被譽為「東方雕刻藝術殿堂」。
漫畫故事設定李梅樹擔任祖師廟重建的主任委員,為三峽祖師廟奉獻與設計,融合傳統歷史、文化和寺廟藝術的廟宇,同時因其本身的西畫素養,祖師廟加入了西洋美術的色彩。這個工程自1947年開始,以傳統施工方式整建廟宇,至今仍在進行中。
《漫畫李梅樹》除了探索李梅樹主導重修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心路歷程,漫畫也結合地理背景的建築「三峽祖師廟」,運用廟宇中的五門三殿式、石柱、木雕、壁雕、石雕及彩繪等藝術精華,生動地講述李梅樹與祖師廟的故事,讓讀者產生共鳴與連結。
《漫畫李梅樹:夢想的基石》
《漫畫李梅樹》第一集刻意先交代李梅樹生平故事壯年時期的「修建三峽祖師廟」的故事,原因在於三峽祖師廟正是舊稱三角湧地區的三峽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故事能在第一集就讓李梅樹與三峽緊密的連結,因此漫畫李梅樹希望透過李梅樹的生平故事,延伸出三峽在那個年代的人、事、物。如果祖師廟是三峽當地的精神照護中心,那麼第二集所選擇的「保和醫院」就是三峽當地的身體照護中心,當然保和醫院與李梅樹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但其醫院的創辦人與李梅樹的兄長劉清港(從母姓),影響李梅樹一生並且讓李梅樹踏上藝術之路最重要的推手,於是第二集便以「劉清港」為主軸來安排故事。
李梅樹自臺北國語學校畢業,原本想前往日本學習美術,但因為父親不允許,遂任教於瑞芳公學校。教學之餘,李梅樹參加石川欽一郎在臺灣時期開設的「暑期美術講習會」,學習西畫,與他一起學畫的還有陳植棋、李石樵、李澤藩等人。日本殖民臺灣五十年,雖然有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等人引進了西洋繪畫的技法,使臺灣人得以真正接觸到西方藝術表現,但一直沒有設立專門的藝術學校培養藝術人才。也因為如此,真正有志於創作的學子,除了到日本接受專門藝術訓練外,只有石川欽一郎這樣在課餘時間提供學生基本的西方繪畫訓練,帶學生出去郊外寫生。
在李梅樹之前,便有陳植棋先到東京美術學校求學。為了學到真正的藝術創作內涵,當時的臺灣人需遠赴日本求學,對臺灣學子而言,是相當沉重的經濟負擔。李梅樹在任教於工學校期間,適逢臺展開辦,他認真創作,作品入選第一回和第二回臺展,展現他決心往藝術創作發展的企圖心。最終在兄長的支持下,李梅樹才得以赴日求學,這時已是一九二八年。雖然一九三○年兄長過世,李梅樹只能中斷日本的學業返臺奔喪,但仍不能中止李梅樹對於藝術的追求。於是他說服家人,在一九三一年赴日繼續未完成的學業,直到一九三四年學成返臺。
李梅樹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就讀,師從岡田三郎助(一八六九-一九三九)。岡田三郎助是日本第一代赴歐洲學習西洋繪畫的畫家,他在法國留學時期,師從拉菲爾.柯林(Raphaël Collin, 1850-1916),學習古典學院派的技法,但參雜了印象派戶外寫生的精神與色彩運用,因此稱為「外光派」(Pleinairisme)。岡田三郎助回到日本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後,也以這樣的風格傳授學生。其風格深刻影響了李梅樹,他返臺後的創作基本上都有嚴謹的寫實技巧,捕捉了戶外光線所影響下的顏色變化,便是承襲自岡田的外光派風格。
名人推薦
白適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兼系主任、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長
李景光|李梅樹紀念館館長
林迺晴|漫畫家
陳貺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蘇微希|臺灣動漫畫推廣協會理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編、繪者簡介
咖哩東
台南人。退伍後從事漫畫工作,以同人誌《樓友一號房》獲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第一屆金漫獎最佳一般漫畫類獎。曾為《未來少年》、《未來兒童》等雜誌漫畫專欄合作繪者,並於《CCC創作集》陸續刊載多則短篇漫畫,另有《最高科學委員會》、《網路星球東東鏘》等原創同人誌。2020年開始進行「氣象象漫畫創作計畫」,在臉書與國語日報等平台發表科普漫畫。
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ikaridon/
企畫者簡介
羅禾淋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與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所博士。長期研究網路文化與數位科技,對應日常生活、環境、城市等議題。在跨領域策展方面,開創「裝置文件」展出的方式,策展經歷包括:「GAME‧NOT OVER‧YET電玩藝術特展」、「從初音開始──當代藝術與偶像文化特展」、「當漫畫介入社會」等。當代藝術議題方面,以寶藏巖的駐村經驗出發,長期觀察城市與邊陲之間的關係,規劃有「微共鳴──後居所的未定」、「廢墟X都市X怪談」、「日常壞軌」、「都市寄生術」、「都市馬赫帶」、「鄉愁製造機」等策展。2012年被選為台灣畫廊協會畫廊周年度策展人、2013年台灣視覺藝術協會年度策展人、2015與2016年大內藝術特區藝術節年度策展人、2017年新樂園藝術空間20週年策展人。
李梅樹紀念館
李梅樹紀念館初設於1990年,原名為「劉清港醫師李梅樹教授昆仲紀念館」;1995年4月遷入現址: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並正式定名為「李梅樹紀念館」。紀念館設立之宗旨在紀念前輩畫家李梅樹先生。於三峽(三角湧)土生土長的李梅樹先生(1902-1983),生前致力於藝術創作,美術運動,一輩子堅持以東京美術學校習得的寫實路線,擁抱台灣鄉土之美,被稱為台灣美術運動中的「萬里長城」。紀念館除了展出李梅樹先生不同時期的畫作,也展出李梅樹生前的書信文件,畫具和畫稿等。
李梅樹紀念館官方網站:www.limeishu.org/
傳者簡介
李梅樹(1902-1983)
出生於1902年日治時期的三峽,1918年考取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由於從小家境富裕,他在師範學校畢業後遠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攻讀藝術。1922年畢業後返鄉任教,完成婚事。1934年,與友人陳澄波、顏水龍、楊三郎、廖繼春、陳清汾、李石樵、立石鐵臣共創「臺陽美術協會」。他曾經從政,擔任過第一屆的縣議員、農會理事長等公職。日後他任教,擔任現在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師範大學等校教授。他從46歲開始擔任祖師廟重建的主任委員,長達36年。晚年受美術界推選擔任油畫學會理事長、美協理事長、油畫學會榮譽理事長等職務。李梅樹以超過一甲子的藝術生涯,為台灣美術史寫下燦爛而傳奇的一頁。
《漫畫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
【序文】
推薦序 漫畫裡的憨樹精神/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
計畫序 李梅樹與三峽祖師廟:談台灣現代繪畫與漫畫原生化的關係/羅禾淋
【漫畫】
第一章「已經這麼舊了嗎?」
第二章「老師真的深愛著三峽呢!」
第三章「藝術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卷末企畫】
精緻藝術的公共性實踐:以李梅樹的三峽祖師廟修建之路為例
創作幕後:漫畫與現實之間
李梅樹漫畫出版計畫日後談:漫畫需要藝術,或是藝術需要漫畫?
《漫畫李梅樹:夢想的基石》
【序文】
推薦序 漫畫裡的憨樹精神/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
計畫序 李梅樹與劉清港:亦兄亦父亦知已的藝術之路/羅禾淋
【漫畫】
第一章「畫圖的意義。」
第二章「決心與實力。」
第三章「一定不會辜負你的期望。」
【卷末企畫】
「醫」與「藝」的共通性:談劉清港與李梅樹的社會使命
創作幕後:從歷史記錄報漫畫改編
計畫序
《漫畫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
李梅樹與三峽祖師廟:談台灣現代繪畫與漫畫原生化的關係
羅禾淋
關於原生化
在2020年的當下,台灣漫畫「原生化」運動仍然持續著,其溯及2012年漫畫從行政院新聞局正式轉移到文化部(當時為文建會)管轄,漫畫終於成為台灣「文化藝術」最為重要的部分。回顧台灣漫畫的發展,受日本殖民時期影響深遠,包含日本在小學校教育上使用的連環圖,或生活中的新聞報紙、雜誌廣告,漫畫成為圖像創作者「評論時事」最好的方式,因此台灣漫畫迅速成長。但受限於「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本土讀者在近15年間只能片面閱讀無版權的日本漫畫,也因此日治時期創作技法上的影響,到了戰後因國民政府時期實施漫畫審查制度,而影響了讀者的需求,整個漫畫產業也紛紛轉而跟隨日本漫畫的風潮前進,在往後的數年間,台灣漫畫一直都壟罩著揮之不去日本漫畫的幽靈。
這種情況就如同1950年代的日本漫畫,因戰爭的原因接受了大量的美國文化的影響與挪用,日本也花了將近40年的時間讓漫畫原生成本土的文化。不過台灣目前的情況與當時的日本完全無法類比,在時空背景的落差之下,當今隨著科技時代的來臨,電腦數位化與網路的普及,讀者可以平行的接受全世界的資訊,也因此台灣的原生化將會是複雜又緩慢的難題。
從上述可知,目前台灣漫畫仍處於脫離日本漫畫幽靈的過程中,與日本漫畫相比,在讀者群眾數量無優勢的現階段,「原生化」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好好地述說「台灣發生的事情」,換句話說就是把台灣的人、事、時、地、事等最基本的史料,透過漫畫上面的編撰與創意,加入漫畫創作者的巧思,成為一本有趣的漫畫,並且可以流傳下去。其實這樣就夠了,要像日本漫畫風行全世界成為潮流,這不會是現階段的任務。在這些考量之下,「李梅樹」就是一個非常棒的故事題材,也很適合發揮,包含李梅樹多元的身分、三峽在地的人文風景、藝術史上的引用等,如果看完一本漫畫就能瞭解一個人、想去一個地方觀看,甚至可以讀懂台灣藝術史,這難道不是一本最棒的漫畫嗎?
藝術與漫畫中的堅持
如同台灣漫畫與日本,台灣藝術史也深受日本殖民的影響,在日治時期文學藝術繪畫幾乎是緊密不分,而漫畫的「大眾繪畫與插畫」就是藝術繪畫與文學文字中間的橋梁。在李梅樹學畫的過程中也可看到連環圖或漫畫的影子,早年李梅樹的繪畫是從三峽祖師廟的廟宇彩繪臨摹開始,其圖像線條就如同漫畫的形式,而後李梅樹到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求學,師承外光寫實的岡田三郎助磨練繪畫的技法,使得李梅樹成為台灣鄉村寫實最重要的畫家。
當時的日本正受到美國野獸派繪畫風潮的影響,普普與抽像正是當時藝術的流行表現。相較之下,李梅樹選擇寫實工筆,在當時的藝術環境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但他卻選擇最耗時費力還不被潮流順向的道路。由此可知,李梅樹從小臨摹三峽祖師廟彩繪時,受到廟宇的工藝師「匠人精神」的影響深遠,此影響在李梅樹參與整修三峽祖師廟時對工藝雕塑、繪畫及工班、工藝師的嚴厲要求有跡可循。其實李梅樹的精神正是目前台灣精神的一種展現,就算小眾冷門也不隨波逐流,只為了堅持一件事情做到最好,這種匠人精神是台灣漫畫目前正在走的道路,原生化不一定要接受市場,也不是有市場才是勝者,更不是沒市場就是敗者,先有自己的特色才是目前最重要的過程。
漫畫如何成為新的教科書
李梅樹在台灣藝術史有重要的影響,除了本身的創作成就外,從政與修廟使他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除此之外,他也擔任三所大學美術、雕塑專科系所的教授,在台灣藝術教育上有卓越貢獻。他在台灣現代藝術史佔有一席之地,如果此漫畫是一本藝術史,要如何成為一本藝術史?這也是此計畫一開始就在思考的問題,即史料與漫畫之間的關係。
傳統的歷史漫畫重視史料的正確性與資訊的完整度,因此圖少字多是很常見的一種方式。然而,這無法被讀者當成一個故事,要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談一件事情,並且把事情「談好」,改編的方式與觀點是歷史漫畫成為一般大眾漫畫的關鍵,因此本計畫的漫畫家邀請畫工優異、編劇幽默度上又極為厲害的咖哩東,在改編上使用了虛實整合的編劇方式,讓史料有一定的正確性,再加入合理的虛構人物與情節,便可以讓故事有畫龍點睛的趣味度。雖然以結果來看,這本漫畫並不是正確的歷史漫畫,不過我希望能引起讀者對於李梅樹的關注,至於要不要深入瞭解,就是引起興趣後的第二步驟了。這個邏輯就好比台灣人很熟悉《新選組》,而日本人卻熟悉《三國志》一樣。
《漫畫李梅樹:夢想的基石》
李梅樹與劉清港:亦兄亦父亦知已的藝術之路
羅禾淋
李梅樹漫畫計畫順利的來到了第二集,在第一集刻意先交代李梅樹生平故事壯年時期的「修建三峽祖師廟」的故事,原因在於三峽祖師廟正是舊稱三角湧地區的三峽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故事能在第一集就讓李梅樹與三峽緊密的連結,因此漫畫李梅樹希望透過李梅樹的生平故事,延伸出三峽在那個年代的人、事、物。如果祖師廟是三峽當地的精神照護中心,那麼第二集所選擇的「保和醫院」就是三峽當地的身體照護中心,當然保和醫院與李梅樹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但其醫院的創辦人與李梅樹的兄長劉清港(從母姓),影響李梅樹一生並且讓李梅樹踏上藝術之路最重要的推手,於是第二集便以「劉清港」為主軸來安排故事。
劉清港的故事
保和醫院的靈魂人物劉清港醫生,是李梅樹的兄長,也是支助李梅樹留學最重要的推手。他所創辦的保和醫院是當時唯一的西醫院,對於三峽來說,劉清港是一位在地方上有聲望的名醫,但因為劉清港的家屬大都不在臺灣,也沒有如李梅樹紀念館類似的非營利組織可推動研究,因此劉清港相關資料甚少,只能查到二○一八年有一次的紀念特展,相關的研究論文。李梅樹雖有一張劉清港的畫像,但鮮有劉清港本人的相關研究,因此只能在訪談李梅樹家屬時,間接得知關於劉清港的故事,包括李梅樹隨身帶著一張劉清港的相片,並且永遠放在心口的口袋中,可見兩兄弟感情之深厚。李梅樹在相關文獻與自述中曾提到:「父親死時我不會煩惱,但大哥死時,我差一點就死了。」可知劉清港在李梅樹心中的重要地位,也是第二集決定講述李梅樹與劉清港的關鍵,希望透過漫畫記錄這位重要的名醫,以及他如何影響李梅樹的藝術之路。
李梅樹的藝術之路
在第二集的劇情上,以李梅樹生平最大的轉折點「赴日進修」為這次故事劇情上的主軸,並以赴日事件帶出劉清港如何的支持李梅樹追尋夢想,讓他安心赴日專研藝術創作。本集同時帶出李梅樹對於藝術的堅持,雖然當時他有穩定教職工作,也有妻小,但仍為了藝術的狂熱,下定決心赴日考取東京美術學校,精進自己的繪畫技巧。可知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這種決心是非常困難的,這是因為李梅樹有其兄劉清港作為最大的後盾,而且劉清港在家族裡和地方上都扮演意見領袖的角色,因此李梅樹的這個決定,在劉清港的支持下,大家都無異議,劉清港對於李梅樹的藝術之路,是一個極重要的關鍵角色,讓李梅樹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在日本求學。
亦兄亦父亦知已
雖然李梅樹在孩童時期就已經展現其對於繪畫的天分,但其父李金印一直希望兩兄弟,一位從醫、一位從政。李金印期望李梅樹未來可以從政,而]李梅樹走上藝術的道路,其父雖不反對,但不支持,而其兄劉清港一路都支持李梅樹的藝術創作。劉清港涉略書法與繪畫,對於藝術的熱愛不僅止於視覺藝術,也非常喜歡表演藝術的音樂演奏,因此劉清港是家族中少數全力支持李梅樹創作的人。李金印與李梅樹年紀相差甚大,劉清港代父職照顧著李梅樹,對李梅樹來說,劉清港亦兄亦父亦知己,因此本篇漫畫刻意的以雙主角的方式,既描繪劉清港與李梅樹的兄弟情,也強調劉清港在李梅樹的選擇上扮演著指引其藝術之路的推手。
漫畫李梅樹的精神
《漫畫李梅樹》並非貼近史實的歷史漫畫,而是希望透過漫畫,喚醒一個被遺忘的人、事、物,讓漫畫達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劉清港在沒有任何直系家屬的口述文獻,也沒有任何研究資料的情況下,單純只透過李梅樹的家屬來補充,在史實上一定會有落差。然而,漫畫要傳達的是劉清港的精神,與李梅樹對於藝術的堅持,所描述的並非當時的劉清港史料,而是一位影響李梅樹一生最重要的知已,以及兩兄弟之間的情誼。希望透過這本《漫畫李梅樹》,讓更多大眾瞭解劉清港醫生的故事。
卷末企畫
創作幕後:漫畫與現實之間
市面上有許多關於李梅樹的故事與介紹,但以漫畫創作來呈現則是第一次。如何將歷史事實轉化為有趣且富有意義的漫畫內容?這是這本《漫畫李梅樹》所要面對的挑戰,包括如何在歷史事實與杜撰故事中拿捏、人物角色的造型與言行舉止等,除了實地查訪的功夫之外,更考驗著漫畫家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漫畫家咖哩東和我們分享關於漫畫與現實的轉譯過程中的幕後點滴。
Q:進行李梅樹漫畫版的製作,首先必須思考的是李梅樹本身的漫畫外型。請問咖哩東當初是如何發想李梅樹的漫畫角色形象的呢?
咖哩東:一開始這個問題真的有點令人苦惱。事實上,過去我很少描寫真實存在的角色,畫風也不是寫實派,要怎麼把李老師畫得像呢?我參考了國內外一些漫畫,思考了一下,發現自己不一定要拘泥在很像這一點上,畢竟這是漫畫啊!如果要使用我那不寫實的畫技勉強畫得寫實,那麼和其他角色擺在一起,似乎又變得好像在卡娜赫拉小動物裡畫一個偉大領袖蔣公肖像一樣不協調。
因此,我先順其自然地畫一個帥哥,然後再試著加入一些李老師的特徵。既然是主角,那當然得畫得帥,身形也不能太走樣。而漫畫角色有著不用髮膠也能呈現各種髮型的特權,因此我也從善如流(?)地加了翹髮,若頭髮太整齊也就沒有人相信這是藝術家(偏見),最後出來的結果……剩下的特徵好樣也只有嘴唇厚了一點吧?
原本擔心這樣會不會有所不足,不過私下給畫技比較好的朋友過目後,得到了「像!」的回覆,就算是安慰也好,總之我就鼓起勇氣這樣採用了。
除了特徵以外,李老師外顯的形象似乎比較偏嚴肅、認真的,我實在無法克制自己的手不去加上一副眼鏡,以便在適當的時機利用鏡片反光隱藏眼神製造殺氣……固然李梅樹有些晚年的照片原本就有戴眼鏡,但這未必代表故事中的時間點也是如此啊?思及此處,我又猶豫了一下。
很幸運地(?)本書編輯似乎本來就是眼鏡派,在有共犯分擔責任與心情的狀態之下,李老師的漫畫形象就這樣率性地被決定了。類似的思路也發揮在陳炳俊鎮長身上。為了讓角色更有個性、更讓人有印象,我大膽添了鬍子上去,讓他在故事中與李梅樹的對手戲更加生動。
無論如何,如果與印象中的李老師和陳鎮長有所出入的話,還請兩位前輩的家人與學生子弟暨各界先進惠予海涵。
回顧這個過程,感覺自己好像面對很簡單的問題卻繞了一圈才回來得到答案,對我來說這算是一個寶貴的經驗。
Q:李梅樹有許多優秀的弟子,作品中出現的半虛構角色阿忠,其人物參考原型是弟子吳耀忠。但為了增加作品的趣味性與拓展故事可發揮的空間,我們增加了一個純虛構的角色「藤枝」,讓讀者能夠從她的視角來看待李梅樹所面對的事情。請咖哩東跟我們分享設計藤枝這個角色時的想法吧。
咖哩東:從一開始討論劇情時,大家就有共識不想做一本過於制式樣板的傳記漫畫,因此像藤枝這樣的虛構角色才有誕生的空間與必要。如果目的只是要一五一十地告訴大家李梅樹做了什麼、畫了什麼、講了什麼,那麼基於資訊密度,出研究專書最快,不需要特別改編成漫畫版本。
但也不能真的為了趣味性,而把畫壇巨擘描寫得太搞笑,輕則被後人追殺,重則吃上破壞名譽的官司(咦,被追殺好像比較慘?),所以虛構角色就派上用場了。
相較於剛正的李老師,那麼要營造一個在他身邊轉來轉去、身負緩和氣氛、增添笑料這份重責的角色,就找個小女孩來擔綱吧!說來不怕大家笑,以前畫多了漫畫美少女,如果今天這部作品裡面全部都是男性,那我還真怕沒有辦法畫到最後一頁就悶死了呢……(只不過為了合理性,只好設定成她外表嬌小但是實際上年紀二十好幾,只是長不高。)
既然老師叫做梅樹,那麼弟子就乾脆用植物來命名好了。樹→枝→藤枝這樣,女孩的名字突然就冒出來了。雖然這名字像日本姓氏,但是高雄也有叫藤枝的地名,當成本土產物也毫無破綻,真是太理想了。
Q:與一般介紹李梅樹生平藝術成就或建造祖師廟的過程相比,這本漫畫切入的角度比較特別,描繪的是李梅樹被請託、到最終決定主持修建祖師廟工程這段心路歷程。在描繪這段的過程中,咖哩東覺得最困難或最有感觸的部分是什麼呢?
咖哩東:雖然這段故事的脈絡是基於真實事件,但史實沒有把一分一秒都記載得詳盡,所以剩下的空隙就必須自己腦補。
說起來這件事並不容易,但我覺得很有意思。
明明很忙卻接下修廟的任務,為什麼?說是出於愛鄉或者信仰,固然沒有錯,但是卻顯得過於單純,既然不是機器人,我認為人都有多面性,在許多的想法折衝之下才產生最終的行動,更何況是有著藝術家、政治人物、老師與學生(面對鎮長)等多重身分的李梅樹。
在揣摩的過程中,我不禁把自己置入那個時空與情境之中,如果今天我被賦予了艱難的任務,我會怎麼反應呢?
雖然規模差很多,當回想起自己曾經有過面對一件提不起勁的事情,卻因為腦中突然閃過一連串「如果這樣做好像不錯」、「那樣做的話會不會更好」的念頭,基於實驗精神或好奇心,我便轉念開始著手進行一件事的經驗。
如果是李梅樹,說不定腦內的美學細胞在聽聞此事時,由於自己長年的經驗與技術,而下意識地開始思考:如果是祖師爺的廟,如何才能彰顯其輝煌?就算不是我來做,希望做的人能夠如何如何?在午夜夢迴的床榻上,在信步行經廟埕的步伐中,不經意地逐漸累積而有了想法,建立起使命感,默念著:「這麼棒的想法,能實現就好了。」然後腦細胞出賣了自己,感性悄悄地把幾百GB的兒時回憶影片檔搬出來,與理性一起去賭上意識說:欸,這案子實在非我莫屬,對吧?
等到發覺的時候,自己的桌上已經堆滿了參考的資料,在七股信眾的面前扛下擔子,接受大家的鼓勵與期許,回不去了,其實也不想回去了──
事情會不會是這樣呢?
妄自揣摩大師的心境可能與自己相仿,真是太僭越了,不過很明顯地,他那份對作品堅持完美的精神是在下遠遠不及的,因此當各位閱讀著這本漫畫時,請包容它有許多不足。
Q:故事的舞台是在新北市三峽,漫畫中出現許多當地的街景和環境,我們在取材過程中曾多次拜訪三峽,也親眼見證祖師廟的雄偉與美麗。在取材與的過程中,咖哩東有什麼特別印象深刻的事情嗎?
咖哩東:三峽老街上有許多店家,即使是平日也有眾多觀光遊客,作為地方商圈振興,成果確實不錯;但是那裡賣的紀念品有不少和台灣其他觀光景點並無二致,光就這點而言,可能會讓遊客覺得有點乏味,上車睡覺,下車買個什麼作為來過的證明或者乾脆不買,喝杯飲料丟了垃圾,看著分不出年代的紅磚牆,然後走人。
然而,當我們仔細尋找,便會發現私人美術館藏身其中,或者走幾步到歷史文物館,有著藍染的DIY體驗課程等互動的可能性。
雖然我沒有答案,但這個過程確實讓人開始思考,臺灣該如何發掘並發揮自己的觀光魅力,無論是政府、景點甚至遊客本身,都是必須不斷進化和提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