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貢貿易與仗劍經商:全球經濟視角下的明清外貿政策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朝貢貿易與仗劍經商:全球經濟視角下的明清外貿政策
「一帶一路」來自中國記取歷史的教訓!
「一帶一路」是近年中國主導的重大議題,舉世關注,並影響全球政經貿易版圖。
「朝貢貿易」與「仗劍經商」展現了中國記取歷史教訓的態度,釐析在世界舞台成敗的關鍵。
十五世紀明初之際,中國與西方各自形塑出
「朝貢貿易」與「仗劍經商」的不同貿易體系,
明清之所以潰、西方諸國之所以成,差別就在國家的態度。
以全球經濟的視角重新解讀明清與西方的貿易之爭,
在新的時代中,那一把劍又將何去何從?
十年磨一劍,古往今來,都是值得細細一探的歷史!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的經濟全球化是人類歷史進程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使得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相互影響,並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
在全球貿易的發展中,中國當然也沒有置身事外。隨著海外需求的增長,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等大量銷往海外,中國還一度成為世界白銀的終極窖藏地。但隨著歐洲的崛起,中國國際貿易地位漸漸發生了大逆轉。在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從曾經的世界最大淨貿易出口國淪為淨進口國。
本書從全球史的視角研究明清對外貿易政策的成敗,擺脫歷史學研究明清對外貿易政策「開關—閉關」模式的窠臼,也突破了國際貿易理論研究中比較優勢理論的束縛,提出「仗劍經商」才是西方國家占據國際貿易優勢地位,並進而成為世界強國的祕密武器;而中國歷來不重商業目的的朝貢貿易政策,不懂保護本國商人才是明清逐漸喪失全球市場主導力量,並最終走向衰敗的主要原因。
作者簡介
駱昭東
現任職於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福州大學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在《中國經濟史研究》、《南開學報》和《金融時報》上發表多篇文章。參與撰寫《中國經驗:內生道路與持續發展》、《全世界一盤棋:從絲、茶、瓷在全球生產貿易中壟斷地位的喪失看中國在第一次世界經濟全球化中的失敗》等著作。
前言
第一章 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家海洋貿易擴張和明代朝貢貿易體系建立的比較
第一節 歐洲國家的海上貿易擴張
第二節 明政府構築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貿易圈
第三節 中西貿易政策比較
第二章 中西初遇:明末清初西方商人的到來與明清政府的應對
第一節 明代後期西方商人的到來與明政府的應對
第二節 西方商人叩關與清初的對外貿易政策
第三章 中西貿易新階段:清朝開海後貿易政策的調整
第一節 中西貿易進入發展新階段
第二節 清朝貿易政策的調整
第三節 十三行制度
第四章從國際貿易競爭的角度看明清對外貿易政策的成敗
第一節 明中期之前:受壓制的中國民間貿易
第二節 中西初遇:海外市場、民間貿易與中西商人關係
第三節 中西貿易新階段:貿易發展與商業主導權喪失
第四節 中國商人遭到西方商人的競爭與打壓
跋
參考文獻
前言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的經濟全球化,是人類歷史進程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尤其是全球化中「國際貿易」的擴展,使得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相互影響,並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歐洲國家的國際貿易擴展到非洲、美洲和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之間形成了繁榮的大西洋三角貿易;歐洲將手工業品運到非洲,非洲將奴隸運到美洲,美洲為歐洲提供農礦產品和工業原料。同時,歐亞之間大規模海上貿易開始發展,美洲大陸與中國之間形成了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美洲金銀的開採解決了歐亞貿易支付問題,隨著美洲金銀的流動,亞洲的棉紡織品、絲綢和瓷器等流向歐洲。
在全球貿易發展中,中國並沒有置身事外。隨著海外需求的增長,大量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等以美洲和日本白銀為媒介流向海外,當時,中國還成為世界白銀的終極窖藏地。在這種海外市場需求劇增的背景下,中國商人紛紛出海貿易,形成了一批海上貿易集團。國內長途貿易也蓬勃發展,商幫進入興盛階段。但隨著歐洲的崛起,中國國際貿易地位發生了大逆轉。中國海商退居沿海,東南亞海上貿易商路被西方商人把持,重要貿易港口也由西方商人占據。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已由曾經世界最大的淨貿易出口國淪為淨進口國,茶葉、絲綢與瓷器等被歐洲產品取代,興盛一時的商幫紛紛衰敗。
然而,貿易往來僅僅是歷史的一個面向,另外還有國家權力對國際貿易無所不在的干預。亞洲地區,早在明初,中國就建立起一個以明朝為核心的朝貢貿易圈。朝貢貿易圈中,「夷國」須向中國臣服,取得朝貢資格並接受中國冊封,才能合法發展與中國的貿易關係。這種貿易關係建立和維持的方式是傳統中國文化和經濟的吸引力,貿易往來以和平方式為主。另一端,在歐洲的貿易世界中,每一步的貿易擴張背後都有政府對商人的支持。葡萄牙通過軍事力量將貿易範圍推廣到非洲、亞洲與南美洲;西班牙不甘落後,通過建立殖民政權幫助商人占領和壟斷市場;荷蘭、英國採取了更加完善的貿易政策,在國內通過關稅等手段打擊別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創造性地將政權、軍事和商人力量組合成三位一體的股份公司搶奪市場。
國際貿易是影響人類歷史整體進程的重要因素,而國家權力對貿易的干預又無所不在。因此從全球史的角度分析國家對國際貿易的干預十分重要。本書將從全球史的視角分析明清政府對貿易的干預,即明清貿易政策的經濟影響。並將明清對外貿易政策放在中西貿易大背景中進行分析,從「歐洲貿易擴張」與「中國朝貢貿易體系建立」兩者的比較中分析中西貿易政策的差異;從歐洲商人奪取亞洲國際市場與明清政府的應對中分析貿易政策的變遷;從海外市場需求與競爭同明清商業興衰之間的關係來分析明清貿易政策的成敗,再從中探討國際貿易中中敗西勝的原因。
與大部分研究明清對外貿易政策的文獻不同,本書從全球史觀和貿易政策比較的視角來進行研究,以期獲得不同的看法和觀點。
全球史觀從以下三個方面影響本書的研究。
第一,將明清貿易政策放在全球經濟聯繫中進行考察。明清中國構築了亞洲朝貢貿易體系,西方通過軍事與武力開創了一個弱肉強食的貿易世界。這兩種不同的貿易體系之間從偶爾的經濟聯繫發展到大規模的貿易往來。明清中國在這種全球經濟聯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書受全球史觀的啟發從這種相互影響和相互聯繫中著手分析。
第二,明清政府的對外貿易政策深受「華—夷」觀念的影響,但將「華—夷」關係放在世界經濟中進行考察,會發現明清與外界的關係是多重的。中國與朝鮮是傳統的朝貢關係,但是中國與日本就存在著競爭關係。西方國家加入亞洲貿易圈之後,開始將國與國的貿易關係與仗劍經商的貿易方式引入中國的對外貿易關係中。這種不同關係影響到了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與貿易地位的變化。
第三,將中西放在對等的位置考察。不是將中國看做被動,西方主動;也不是以歐洲的標準衡量中國,或者用中國的標準看待歐洲。對等的位置有助於發現中西方政府在國際貿易中各自的訴求與努力,以及客觀地分析中西方的相互影響。
本書不僅比較中西貿易政策的差異,而且研究中外之間的互動對貿易政策的影響。所謂中外之間的互動,是指中西貿易政策與貿易方式相互作用,從而影響了中國貿易政策的調整與中國商業的發展。
本書從十五世紀中西各自構築不同的貿易體系開始談起,雖然這個時期中西直接的大規模交流還沒有開始,但是這個時期卻是此後中西貿易政策差異產生的開始。由於這個時期中西政府與商人形成了不同的關係,所以雙方構造的貿易體系與採取的貿易政策便截然不同。此後隨著中西經濟交往的密切,中國政府在應對西方商人時需要調整原有的措施,而西方政府為了急切地打開中國市場,也需要針對中國的貿易政策進行調整。由於各國政府面臨不同的發展環境,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貿易思想與經濟政策,並對國際貿易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正是這種不同,最終造成中國商人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失利,而西方商人取得了優勢。
第一章 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家海洋貿易擴張和明代朝貢貿易體系建立的比較 大約從十五世紀開始,傳統中國政府與西方國家逐漸形成各自不同的貿易秩序。歐洲國家依靠國家暴力擴展貿易,維持商業壟斷。其貿易的發展與否取決於國家對商業的保護和競爭對手的強大與否,政府在軍事方面擊敗了競爭對手就意味著獲得了商業地位。在歐洲貿易世界中盛行的是弱肉強食、征服與被征服的原則。相反地,傳統中國依靠自身經濟和文化吸引力建立和維持著自己的朝貢體系。朝貢體系的發展取決於政府的控制力與和平的商業貿易,這個體系所要確立的是「華 -夷」關係。雖然這兩個巨大的貿易體之間尚未開展大規模貿易,但是貿易政策的不同已經預示著未來相遇之後可能發生的歷史。 本章將具體比較兩種貿易秩序與政策的異同。第一節論述歐洲政府對貿易擴張的作用;第二節論述明政府朝貢制度與朝貢貿易;第三節具體比較兩種貿易政策的差異。 第一節 歐洲國家的海上貿易擴張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歐洲各國紛紛倚劍經商,角逐大西洋。這種倚劍經商的貿易方式其實並不是一千五百年後的發明,而是對原來地中海地區貿易方式的繼承。從十五世紀開始,地中海貿易體系的運作方式逐漸擴展到非洲與美洲,中心由地中海區域轉移到伊比利半島。之後隨著西北歐的興起,荷、英等國擠占了伊比利半島貿易中心的地位,荷英作為後來者不需要重新開拓貿易世界,而是直接從葡、西手中奪取貿易壟斷權,並以新的更加穩固的方式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