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台南史:府城的過往與記憶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行走的台南史:府城的過往與記憶
府城的時空旅人之書,寫給故鄉的悠長情感與記憶。
該從哪裡開始認識府城,不如從一條街跟海岸線說起吧!
從「赤崁」這個地名的源起,說到府城這片土地曾經有過多少的移民,數百年來這裡的景觀是怎麼變成現在這樣?從赤崁樓邊慢慢遠去的海岸線,又留下了什麼線索,讓人看到海洋在台南人身上留下的印記?
出身府城、學習歷史學的蘇峯楠,對於故鄉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對他來說,府城的魅力來自於悠長時光中累積而成的點點滴滴,即使只是巷弄之間的一截老階梯,也是府城歷史的一份子。
他的文字裡充滿對台南的深刻觀察與感受,他的視線穿越時間,看見府城的古往今來。他必須寫下來,記錄那些重新發現、已經消失,或是習以為常的存在。
本書特色
◎他用歷史學的訓練重新審視故鄉,踏實的走過珍愛的城市,並考據史料、傳說找尋記憶的源起。
◎從抬眼所見的梅花、榕樹,腳下的階梯、磚石,到餐桌上的虱目魚和甜食,在台南的街道巷弄中隨手一指,他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跟著他的文字在大街小巷中穿梭,看到台南生活裡被歷史、文化緊緊包覆的歲月累積,感受台南人的深情與驕傲。
在地讚聲
黎時潮(爵士樂評,台南好吃鬼)
陳允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文系助理教授)
鍾慧沁(餐廳「蝸篆居」店主)
吳亮衡(「故事」StoryStudio 業務經理)
粗劣的厭世香菜(粉絲專頁)
作者簡介
蘇峯楠
漫步照相者,放空愛好家,博物館研究員,以及一個只要吃到正統府城碗粿(再配個魚羹),就能深刻感受到滿滿生存意志的台南人。
推薦序‧進階班旅人,不能沒有這本書 謝仕淵
赤崁街
海
梅花
虱目魚
天上聖母
小巷子
城牆
喜鵲
榕樹
階梯
橋
鳳凰
米
轎子
消防警笛聲
節孝牌坊
教堂
高樓
甜
虎爺
麵
圓環
夜市
棒球
彈孔
空白
雕像
ABC
番仔花
藍曬圖
推薦序
成為進階班旅人,不能沒有這本書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謝仕淵
峯楠是土生土長的台南人,在台南讀書,現在也在台南工作,期間到了天龍國取經,讀了幾年書,但最終還是回到台南,任職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長時間的台南生活經驗,在學院中受到嚴格的學術訓練,博物館工作則能夠廣泛接觸不同材料,他所經歷的一切,都好像是催生這本書的必要過程。
台南的黏性與它地不同,這是時間造就的條件,讓人在生活中,感覺被歷史、文化緊緊包覆。於是,《行走的台南史:府城的過往與記憶》一書中,一條巷、一片牆、一座樓、一朵花、一碗麵,關於一切在台南生活可尋獲的種種,都是你我在台南日常行走也會看見的所有,不須借助像是文化資產、無形文化等學術框架,所架構出來的知識系統。
所有的日常都像是具有了招喚時間的魔力,可以在虱目魚中找到與鄭成功的對話,一片牆的存廢、城市天際線描繪著城市的過往與現在。新港文書、白話字與美國學校,甚至連得堂煎餅包裝上的英文字,將這些原本無涉的故事,組織成一段外來文化與本地社會的互動歷程。或者在那些佇立在街頭的雕像上,看見各種不同權力象徵,如何競奪城市公共空間。
這也是本扭轉觀看主體的城市史書寫,峯楠的書寫,不需要刻意強調恢弘的府城格局,也無意對近代都市計畫的現代性布署,進行批判或者讚揚。峯楠從台南人的角度出發,不需要經由私藏或獨家的故事,因為書中所有分享,全都存在於我們可見的市街之中,對於像我這樣的新台南人而言,也能輕易的進入書中所鋪陳的所有故事裡。
以上的故事,都是生活於台南,細微甚至不常被察覺的點滴。但,無疑地,那是因為生活於台南的峯楠,對生活有很深的感知,對歷史研究有充分讀解後,再用一種日常的眼睛,帶我們看見的台南。峯楠是很能在生活中,汲取歷史研究養分的研究者,他對生活所緊繫的文化與歷史有相當敏銳的識讀。筆者這幾年的台南飲食書寫也採取類似的取徑,我們不再無條件視歷史文獻為不能討論的經典,更不會用讓這些白紙黑字成為框限歷史想像的文本,而是從多元的角度、生活的情境中,理解我們如何因著時間所給予的條件而開展與人的互動。
我自己很喜歡也經常倡議採取類似的角度,認識我們生長的環境與自身的歷史,因為關於歷史的理解與認識,我們正經歷一場轉型的過程,但我們都知道不能用另一個國族神話取代前一個國族神話、用另一個偉人取代前一個偉人。我們試圖要做的可能是讓自己成為認識歷史的行動者,去經歷一場對自己有意義的認識歷史的途徑,可能是更重要的事。
在這段歷程中,接近歷史認識文化的形式不一,更不限定媒材,一場旅行也能是培力自身成為歷史認識行動者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可說是體現考現學精神的台南讀本,從細微的線索中,在行走中閱讀台南,這是堪比為高級班的府城文化導覽課程,若是讀者想要成為進階班的台南旅人,不能沒有這本書。
赤崁街 府城是一座充滿故事的城市。歷史在這裡層層疊疊,釀了數百年,每滴結晶都醞化為悠久的故事,成為這座城市的生長養分。所以,在這裡隨便走一條路、吃一碗羹、拂一襲風,都會不小心跟某些故事擦身。 如果要在城裡找一個故事的起點,民權路是滿適合的。從尼德蘭─現在大家俗稱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管理的普羅岷西亞市街,到大清國統治下的府城大街,再到大日本帝國統治下的本町通,直到現在的民權路,一座城市的人來人往、繁起華落,盡藏於這條城內最重要的中軸道路。 話雖如此,府城也不只有民權路而已。城內每條街、每道巷、每個角落,都留著自己的故事。所以選另一條路走,來個不期而遇,也是不錯的方法。 有一條赤崁街,就位在赤崁樓旁。成功國小學生上課、放學經常要走這裡。香客要到大士殿參拜觀音佛祖,也常經過。甚至走這條路,可以在民族路跟成功路之間迅速穿梭,對在地人而言,算是很便利的捷徑。這幾年,幾間新開的燒烤居酒屋、異國風的德國啤酒吧陸續現身在巷弄中,小路小屋小酌小燒烤,在小地方裡圓一個古都的小靜謐,也增添了隱秘的小趣味。 對府城人來說,這條小街,好像差不多就這樣了吧。但它或許還可以帶我們回到府城那個遙遠、原初的世界。 原初之境 「赤崁街」這名是戰後才取的,典故顯然來自它旁邊的赤崁樓。不過在三百多年前,已經有人先用過這名字。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率軍攻打台灣,當時在部隊任職戶部主事的楊英,稱呼赤崁樓為「赤崁城」,叫這一帶地方為「赤崁街」。他所說的,不是現在的赤崁街,而是指今天民權路一帶的市街。 「赤崁」是今天台南市區的早期名稱。一六二三年,一位來自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地圖繪製師,已經在他所畫的台灣與澎湖海圖裡,於後來府城的位置寫下了「Samcam」的名字。之後,荷蘭人稱「Saccam」、西班牙人稱「Chacam」,大概差不多都是源於赤崁的發音。赤崁究竟是什麼意思,目前仍眾說紛紜,總之可以確定的是,在荷蘭人來到台南前,這名字就已經存在。